蔬菜害虫识别与防治技术 9787122256225

蔬菜害虫识别与防治技术 97871222562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海燕 著
图书标签:
  • 蔬菜害虫
  • 害虫识别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技术
  • 园艺
  • 蔬菜种植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农作物病虫害
  • 防治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6225
商品编码:298337647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蔬菜害虫识别与防治技术

定价:19.00元

作者:闫海燕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22256225

字数:

页码:1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蔬菜种植技术人员、菜农。
  本书采用类似农业专家授课的形式向读者介绍蔬菜虫害识别与防治的技术,形式生动活泼,且简单易懂,便于读者快速掌握相关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以蔬菜害虫识别与防治为主线,包含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豆科等各科蔬菜害虫,分别从种类及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介绍了综合防治策略,对指导蔬菜的高产栽培及产业化发展,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适合蔬菜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菜农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讲绪论1
一、蔬菜害虫对其栽培生产的影响概述2
二、蔬菜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3
三、蔬菜害虫的研究现状4
四、蔬菜害虫治理的前景展望7
第二讲十字花科蔬菜害虫10
一、菜蚜类10
二、小菜蛾16
三、夜蛾类19
四、跳甲类26
五、菜粉蝶29
六、灯蛾类32
七、菜螟35
八、其他害虫38
第三讲茄科蔬菜害虫48
一、烟青虫和棉铃虫48
二、茄二十八星瓢虫和马铃薯瓢虫54
三、温室白粉虱58
四、马铃薯块茎蛾61
五、茶黄螨64
六、其他害虫67
第四讲豆科蔬菜害虫71
一、大豆食心虫71
二、豆天蛾74
三、豆荚螟76
四、豆野螟78
五、豆象类80
六、豌豆潜叶蝇86
七、其他害虫88
第五讲葫芦科蔬菜害虫97
一、守瓜类97
二、瓜蚜100
三、棉红蜘蛛101
四、瓜实蝇103
五、潜叶蝇类105
六、瓜蓟马110
七、其他害虫112
第六讲地下害虫119
一、地老虎类119
二、蛴螬类124
三、蝼蛄类129
四、金针虫类133
五、地蛆类136
六、其他害虫142
第七讲其他蔬菜害虫148
一、葱蓟马148
二、菠菜潜叶蝇150
三、甘薯天蛾152
四、棉蝗153
五、茴香凤蝶155
六、中华蚱蜢156
参考文献159


《乡野的守护者:草木与生灵的和谐之道》 在广袤的田野间,生命的脉动从未停歇。每一株青翠的幼苗,每一颗饱满的谷穗,都凝聚着农民辛勤的汗水和对丰收的期盼。然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也潜藏着无形的威胁——那些微小却破坏力惊人的生灵,它们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以叶片为巢穴,悄无声息地蚕食着希望的果实。本书并非专注于具体的虫害名称或防治药剂,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更宏大、更深刻的图景:探寻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理解不同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加智慧、可持续的方式,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们将一同走进那片被阳光亲吻的田野,不仅仅是观察那些令人担忧的“害虫”,更是去聆听土壤的呼吸,去感受植物的语言。每一片被啃食的叶子,每一次病斑的蔓延,都可能是大自然在发出某种信号,提醒我们生态平衡的微妙之处。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治虫”的狭隘视角,转而关注“生态”的整体性。我们将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让某些生物得以大量繁殖,又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在第一部分,“土地的低语:探寻失衡的根源”,我们将深入挖掘导致农业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这并非关于识别具体的某种飞虫或钻蛀的幼虫,而是关于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哲学反思。我们将审视过度依赖化学投入品对土壤结构、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单一化种植模式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气候变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这部分将用生动的案例,阐释为何“治标不治本”的对抗式防治,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将强调,理解“为什么”比“怎么做”更为重要。例如,分析土壤板结是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有关,导致植物根系生长不良,更容易受到地下害虫的侵扰;或者,过度使用广谱性杀虫剂,是否无意中消灭了天敌,为某些抗药性害虫提供了“温床”。我们还将探讨,传统的农业智慧,那些代代相传的耕作经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又是如何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接下来的篇章,我们将目光投向“自然的卫士:生态智慧的启示”。在这里,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那些被标签为“害虫”的生物,而是去发现那些在自然界中扮演着“守护者”角色的生命。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以及那些能够通过吸引天敌来达到间接防治效果的植物。本书不会提供具体的昆虫图鉴,而是要引发读者对它们生态习性的好奇。例如,它们如何寻找猎物?它们的繁殖周期是怎样的?在怎样的环境下它们能够繁衍生息?理解这些,比简单地认识一个名字更有意义。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营造适宜的环境,鼓励和保护这些“自然卫士”的生存,让它们在田野中安家落户,成为我们最忠实的盟友。这包括但不限于,在农田边缘保留或种植特定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所;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合理安排除草和施肥的时间,避免对天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绿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流动。 “生生不息的循环:构建可持续的农田生态系统”,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在这里,我们不再是简单的“防治”者,而是“营造者”。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措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具韧性的农田生态系统。这包括但不限于,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的优化,它们能够有效打破病虫害的传播链条,减少对化学品的依赖。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作物组合的生态效益,例如,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仅能够固氮,还能有效控制某些土壤线虫的发生。本书还将重点介绍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理念,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是如何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实现产量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网络。这可能涉及到引入多种作物,种植绿肥,保留田埂边的杂草和灌木,甚至是在农田附近建立湿地或人工鸟巢。所有这些措施,最终的目标是让农田本身具备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对外部干预的依赖。 “顺势而为的智慧:人与自然的对话”。这一部分将上升到更高的哲学层面,探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应有的角色。我们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其组成部分。本书将倡导一种“顺应自然”的农业哲学,强调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将鼓励读者,用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生产,不仅仅关注当季的产量,更要关注对土地的长远影响,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对后代子孙的责任。这包括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如何通过推广可持续农产品,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将探讨,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时,人类的智慧在于观察、学习和适应,而非强制改变。例如,当某种“害虫”在特定年份大量发生时,我们不应立即采取极端措施,而是先去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是否与当年的气候异常、前一季的种植情况有关,是否可以尝试一些温和的、生态化的干预手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读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田野。不再是仅仅看到那些令人头疼的“虫子”,而是去欣赏那片土地上生命的丰富多彩,去理解那背后复杂的生态联系,去学习那份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去倾听它的故事,去感受它的脉动,去成为那片“乡野的守护者”,用更长远、更智慧的眼光,呵护这片孕育生命的沃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宏伟愿景。我们并非要提供一套“打虫秘籍”,而是要点亮一盏盏探索自然智慧的灯火,让每一个参与农业生产的人,都能成为更懂自然的耕耘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开始买这本书,就是冲着那“9787122256225”这个ISBN号来的,想着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内容扎实的参考书。拿到手后,我才意识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理解”层面的深入。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更重要的是,它剖析了这些害虫为什么会成为害虫,它们与农作物之间是如何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书中对害虫的发生流行条件的阐述,简直就像侦探小说里的线索梳理,把温度、湿度、光照、植被状况,甚至周围的生物群落都纳入了考量范围。它没有简单地把害虫定义为“必须消灭的对象”,而是将其放在一个更宏观的生态系统里去审视。我看到书中对于不同防治策略的讨论,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到化学防治,每一项都详细解释了其背后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局限性。特别是一些生物防治的案例,介绍得非常详实,让我看到了“以虫制虫”、“以菌治虫”的奇妙之处,以及这种方式对环境的友好性。读完之后,我不再是那种一看到虫子就想喷药的心态,而是会先思考,这个虫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个时候会多起来?我有没有可能通过调整环境或引入天敌来控制它?这本书让我学会了“顺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

评分

我一直觉得,农业技术类的书籍,尤其是涉及到害虫防治的,通常都像一本本冷冰冰的操作手册,要么是密密麻麻的化学药剂名称,要么就是各种标准化的图解,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这种刻板印象。它不像是教你“怎么打”的,更像是在引导你“怎么看”,怎么去理解那些“躲在暗处”的小生物。书中对各种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的讲解,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场景描述。比如,当它描述一种潜叶蛾是如何在叶片内部“穿梭”形成隧道,如何“吞噬”叶肉,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微观动画。它还通过对比的方式,让你清晰地分辨出那些看起来相似却有着不同危害的害虫,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它里面关于“关键时刻”的分析,比如在某个特定的生长阶段,哪种害虫的危害最大,为什么会集中出现,以及它们最容易被哪些因素诱发。这些信息不仅让我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灭杀”,而是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精细化管理。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学习技术,而是在学习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视角,它教会了我如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如何在了解中找到解决之道。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关于“隐形战线”的深度探索。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它呈现的内容,却像是电影《蚁人》里展现的微观世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复杂和精妙。书中对各种蔬菜害虫的描述,远超出了我们日常认知中的“咬坏叶子”、“吸食汁液”这么简单。它深入到了害虫的生理构造、感官系统,甚至它们的“社交网络”。我读到关于某种蛎蛴如何通过土壤中的化学信号来定位植物根系,读到某种粉虱如何利用气流来分散传播,这些细节让我对这些微小的生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这些害虫的“行为模式”进行的细致分析。例如,它会详细描述某种害虫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动强度,在不同植物上的取食偏好,甚至它们如何在夜间进行“秘密行动”。这些描述,与其说是技术指导,不如说是对这些害虫生活史的“传记”。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害虫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发展出了一套精密的生存策略。这本书让我开始从一个“农夫”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观察者”和“研究者”,尝试去理解这些“敌人”的动机和逻辑。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下常见蔬菜虫害,以便在自家小菜园里“战无不胜”的心态买的。结果,翻开之后,我惊呆了。这哪里是简单的图文并茂的图鉴,简直是一场关于昆虫世界的科幻之旅!它深入浅出地描绘了那些“令人头疼”的害虫,但描述的角度却相当新颖,仿佛在讲一个个微缩的生态故事。我读到关于蚜虫的群体协作,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们如何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如何巧妙地利用天敌的弱点,甚至如何“饲养”蚂蚁来保护自己,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我原以为只是枯燥的技术说明,没想到里面蕴含了这么多关于生物行为学、生态位竞争和共生关系的 fascinating(引人入胜的)细节。书中对害虫在植物体内的取食方式、繁殖习性,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描述,简直比我看的某些科普纪录片还要精彩。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对自然界精密运作的深深敬畏。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脑海里浮现出那些小家伙们在植物叶片上忙碌的身影,它们看似渺小,却能在自然界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并且发展出如此复杂精妙的策略。这本书让我对“害虫”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逻辑和智慧。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人类在与这些“敌人”的斗争中,是否也应该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找到更和谐的相处之道。

评分

这本《蔬菜害虫识别与防治技术》给我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生物世界的窗户,里面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细节。我原本以为,这本书无非就是列举各种菜叶上的虫子,然后告诉你用什么药。结果,它深入的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书中对每一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的描绘,都非常细致,而且不仅仅是停留在“长什么样”,还会结合其在植物体内的具体危害表现,进行深入的图文解析。我读到关于一些隐蔽性害虫,比如钻蛀性害虫,它们在茎秆或叶片下形成隧道,外面看起来若无其事,但内部早已被蚕食。书里面对这些“隐藏的破坏者”的揭示,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看到虫子就喷药”,而是会深入分析害虫的发生规律、气候条件、寄主植物的抗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让我明白了,防治害虫,不仅仅是消灭个体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整个生态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它就像是在教我“诊断”而不是“开刀”,让我学会从根源上思考问题,找到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规律的防治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