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果树志 杏卷
定价:148.00元
作者:张加延,张钊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5038347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杏是原产我国的古老果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类品种和类型。
《中国果树志·杏卷》是一部有100万字左右、300余张图谱的巨著。它是我国杏树事业发展至今的全面总结。全书充分概述了我国杏生产的历史沿革、区域分布、生态环境、种群划分和生产经验;分类记述了1463个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集我国杏树种质资源之大成。
《中国果树志·杏卷》的问世,不仅将对我国杏树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服务于生产、科研和教学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世界果树界也是一项重大贡献,它将有助于国外果树界进一步了解我国杏树资源进而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世界杏树事业之发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 绪论
节 经济意义
第二节 生产现状与前景
第三节 科研成就与展望
第二章 中国杏树栽培历史
节 起源与分布
第二节 古代杏的种类与品种
第三节 古人对杏生物学特性的认识
第四节 古代对杏树的栽培管理
第五节 古代杏的加工利用
第三章 杏属植物分类
节 分种检索表
第二节 各植物种的特征
第三节 新疆野杏林与新疆野杏的类型
第四章 杏属资源的地理分布
节 杏属各植物种及变种的分布
第二节 栽培区划与地方优良品种
第五章 杏的起源、传播与生态种群的划分
节 中国是杏的古老的起源中心
第二节 中国杏资源的传播
第三节 世界杏属植物生态群的划分
第六章 生物学特性
节 生长特性
第二节 结果习性
第三节 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第七章 农业栽培技术特点
节 育苗
第二节 建园
第三节 杏园管理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和树体保护
第八章 贮藏与加工
节 贮藏
第二节 加工
第三节 杏仁油的加工与贮存
第四节 杏核壳的加工
第九章 杏品种
节 鲜食与加工兼用杏
第二节 仁用杏品种
第三节 观赏杏品种
第四节 近期新选育品种(系)
第五节 国外引进品种
第十章 杏
附录:杏种质资源述符——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
杏品种中文名索引
杏品种汉语拼音名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评价一: 当我偶然翻开《中国果树志·杏卷》,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童年时在乡间小路上,爬上老杏树偷摘那些青涩又带着微酸的杏子的画面。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本记录果树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本浓缩了岁月痕迹的家谱,讲述着那些与我们祖先的味蕾、节气、甚至是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果实的故事。从古籍中零散的记载,到现代植物学家的严谨考证,作者团队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信息, meticulously 地串联起来,勾勒出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的壮丽画卷。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不同杏种的起源和分布的章节印象深刻,仿佛跟着地图上的线条,穿越了古丝绸之路,看到了杏子如何一步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关于不同地区杏的栽培历史、地方品种的特色以及它们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地位的描述,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认识一种水果,更是重新连接起我们与土地、与历史、与那些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方式的情感纽带。它让我明白,一棵小小的杏树,承载的远不止果实,还有那份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评价三: 当我翻开《中国果树志·杏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细腻入微的植物插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示,更是对杏树每一个部分——从根系到叶片,从花朵到果实——最细致的描摹,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杏树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作者在描述不同杏品种的特性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术语,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描述某个品种的果实口感时,会用“如少女的脸颊般细腻,又带着孩童般的天真酸甜”来形容,读来不禁让人垂涎欲滴。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上果树文化的深厚情感。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传承、关于守护的故事。那些关于地方品种保护的讨论,关于传统栽培技术的保留,都让我看到了作者团队的用心良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棵棵杏树,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是乡愁的寄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自然的桥梁。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果树,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评价四: 《中国果树志·杏卷》以其极其详尽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展现了一部关于杏的“史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地域文化、历史变迁和人类智慧的百科。书中对每一个杏品种的起源、演化、变异的梳理,简直是精细到了每一个基因的脉络。我惊叹于作者团队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上的投入,从古籍中的蛛丝马迹,到现代的DNA分析,将杏的家族谱系梳理得清晰明了。这种研究的严谨性,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信任度大大提升。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杏品种的栽培适宜性分析,以及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例如,书中对某个高海拔地区特有杏种的描述,不仅包括了其生物学特性,还详细阐述了当地居民如何利用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农耕方式。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丰富。它让我深刻理解,对于任何一种植物的研究,都应该从其生物学本质出发,同时深入探究其在人文、经济、环境等多个维度上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对一个果实的简单认知。
评分评价二: 不得不说,《中国果树志·杏卷》在信息量和专业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植物学和园艺学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宝藏。它详尽地描述了杏的各个品种,从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到栽培要点,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品种的产量、抗病性、适应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对比分析,这对于实际的种植指导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引用的数据翔实,图文并茂,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将抽象的植物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介绍某个古老品种时,书中会详细列出其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历代栽培者的故事,这种研究方式既严谨又充满了学术趣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而是积极地探讨了杏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这使得本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杏树种植,或是对中国本土果树资源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参考书。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科普读物,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
评分评价五: 坦白说,初次拿起《中国果树志·杏卷》,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读进去之后,却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对于不同杏品种的果实风味、加工特性、营养价值的分析,既有科学的数据支撑,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在介绍某个适合鲜食的品种时,会生动地描述其“入口即化,清甜回甘”的口感;而在讨论某个适合加工的品种时,则会详细列举其在制作杏干、杏脯、杏酒等方面的优势。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关于杏的民俗传说、诗词歌赋,以及在不同地区流传的关于杏的谚语,这些内容为原本严肃的植物志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它让我明白,一棵树,一个果实,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这本书不仅是植物学家案头的工具书,更是每一个热爱土地、热爱生活的人的珍贵读物。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杏”这个字,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与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