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 马宏杰著,安仁良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
  • 文化
  • 中国
  • 民俗
  • 风土人情
  • 旅行
  • 摄影
  • 历史
  • 地域文化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9924
商品编码:298416010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

定价:238.0元

作者: 马宏杰著,安仁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086499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英文双语摄影画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记录中国人的家庭生态,呈现中国人的家庭情怀。

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摄影师历经十余年时间,走访中国四十多个地区,拍摄近50户家庭,有意识地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有中国当下生活特征的居住图像。

在摄影师主观寻找中国生态的过程中,建构起中国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真实的内部空间被虚拟地呈露在外部空间中,将的中国家庭境遇敞亮出来,直接地穿透了观众的视觉目光。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加速了社会肌体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面貌全非。这样的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它要求于当下艺术的,不单单是形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场域变迁的感应和心理体验,也就是本真的生活呼唤着一种思考型的艺术。

  《家当》系列影像作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转换,去捕捉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本身,以物的形态去透射寄

寓其中的人的内在属性。这样,《家当》系列作品就成为检视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它们不仅是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在场的图像文本,也昭示了影像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这个拍摄题材介乎于摄影艺术和装置艺术之间,并且兼有田野人类学调查的意味。所以毋庸置疑,在题材的选择上是很有时代特点和社会、经济研究史料的。本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50家中国人的家底展示;第二部分是摄影师的拍摄手记和更加细致的介绍,以及与这个拍摄项目相关的信息。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宏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片编辑

回族,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87年开始自学新闻写作、散文写作。

1994年武汉大学新闻摄影专业毕业。

1994年任《河南经济日报》摄影记者。

1997年任《河南法制报》摄影记者。

1998年任《焦点杂志》特约记者。

2001年任《百姓信报》摄影记者。

2003年任《豫情时报》摄影记者。

2004年至今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片编辑。

擅长拍摄社会纪实类图片,主要作品有《唐三彩》、《西部招妻》、《采石场》、《割漆人》、《采药人》、《耍猴人》、《年画人家》、《黄河上的人家》《中国人的家当》《中国1988-2008》《中国南海》等二十多组专题图片。

文摘


      2003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要招聘一名摄影师,这次招聘被放在一个电视职场招聘节目里进行,所以我需要到湖南台《新青年》节目现场录制。我从郑州坐火车赶到了湖南长沙,《新青年》节目的导演陈征宇把我带到了电视台。也就是这次机会让我成功应聘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这个职位,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也被改变了。
  节目录制完之后,我和当时一起应聘的吴平去了湖南凤凰古城观光拍摄,在沱江上乘船时我接到编辑部的电话,说杂志需要在湖南选一户人家,拍摄他们的家当。“家当”这个选题是那一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专题之一,2002年我拍过一个这样的家庭,所以我知道拍摄内容。当时在凤凰我们认识了当地的周阳兰姑娘,她在沱江的廊桥上做小生意,知道我要拍摄人家,她很热心地告诉我她能给我找一家人。
  第二天,周阳兰放下手中的生意,陪着我和吴平前往黄丝桥古城。凤凰黄丝桥古城位于县城正西24公里处,始建于公元686年,古称渭阳城。古城的建筑用青光石块建造,占地2900平方米,古城墙高5.6米、厚2.9米、周长686米。城墙上部为锯齿形状,有箭垛300个。虽说有些破败,但是城墙保存得相当
  完好。
  我们选择了龙云平家作为拍摄对象,因为他们家的房子就搭建在城墙的下面,城墙的垛口清晰可见。由于当天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光线也不好,我们就和他们家人约好第二天上午再去拍摄。第二天我和周阳兰赶往黄丝桥,村里那些没事的妇女早就在门口等我们了。说好了搬完家我请大家吃饭,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龙云平的家当都给搬了出来。
  龙云平家里的家具估计有十几年没有动过了,家具上布满了厚厚的尘土,还有些大蟑螂也跑了出来。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也提前回来了,母亲还穿上了苗族的服装。龙云平说:“黄丝桥村名的来历是有传说的。公元1705年,村中有一村妇叫黄氏,黄氏一辈子没有生育,她积德行善,在村外的一条小河上修造了一座石桥,方便村民的出行,于是村民便把这座桥取名为黄氏桥,后来人们逐渐把黄氏桥念成了‘黄丝桥’。”龙云平还说:“2003年我发愁的事是社会变化太快,没有手艺,赚钱实在不容易。”当时黄丝桥古城有112户,700多口人家,古城准备搞旅游开发,村民们连住房都不得再翻新了,并且逐步都要外迁。
  11年后,2014年4月6日,我再次到黄丝桥,找到了龙云平的家,发现11年后他们家竟然没有什么变化。龙云平的母亲于2013年1月去世了,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打工,一个在浙江打工,家里就剩下龙云平夫妻两人靠做一些农活维持生活。龙云平说:“2014年,让我和老婆发愁的是儿子的婚事,大儿子已经29岁,小儿子27岁。两个儿子要结婚就要给他们每人盖一所房子,可是我和老婆根本就没有经济能力,我们等了十几年旅游公司也没有把黄丝桥古城开发出来。”龙云平夫妻两人还在盼望黄丝桥尽快开发旅游,那样旅游公司还能补偿他们家一些钱,就有钱给两个儿子解决婚事了,这是他们大的愿望。
  ……

序言


马宏杰摄影作品中未完结的中国故事

马宏杰1963年在河南省洛阳市的一个工薪家庭中出生,这似乎意味着他也将会跟随父辈的脚步。他的父母是一家国有玻璃厂的工人。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份相当稳定的工作,收入体面,住在工人集体宿舍,孩子能够就读厂子弟学校。生活尽管不宽裕,但也能满足全家人的温饱需求。马宏杰中学毕业后也在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人的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生涯中影响着他的摄影视角,使得他尤其敏锐地看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兴衰变迁和艰辛。

与很多中国人一样,马宏杰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贫穷的农村跟祖父母和家中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度过的。从孩提时起,他就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他的祖父驮了一辈子粮食,背部严重扭伤,腰弯成九十度,再也站不直了。马宏杰至今还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看到大伯不肯帮祖父背一袋沉重的玉米而气愤。他记得当时的自己多么渴望能为祖父母做点什么,为他们的生活减少一些艰辛。

像大部分当地人一样,马宏杰的祖父母把家安在山坡上的窑洞里。从土墙中挖出一个不大的开孔做窗,再挖出一扇小门,好让那一点点微弱的自然光透过窗纸照进家里。马宏杰特别想从玻璃厂里弄一块玻璃回来,给祖父母置一扇像样的窗,让屋里更亮堂些。善良的祖母严厉训斥了他,说即便家里的窗子永远安不上玻璃也比偷东西强。祖母除了强调道德规范,也特别向马宏杰灌输受教育的重要性。他就学期间,祖父母在一年之中相继去世,他偷玻璃的计划始终没有得以实现。尽管祖父母已经不在,农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尊严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精神至今仍渗透在他的作品中。

马宏杰的父亲曾梦想去念大学,也考上了,却因为祖父患病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他必须工作,结婚后有了三个孩子,可梦想却从未在心中消失。马宏杰回忆起那满是冲突、缺少温暖的家庭生活,回忆起儿时的自己多么渴望自立,他知道未来需要自己去创造,去追求。那份追求便是摄影。通过镜头,马宏杰找到了一种观察社会的全新视角,找到了一种在他看来有意义的对世界的题献。他1982年开始用朋友的相机自学摄影,学会了冲洗胶卷、印照片,技术越来越好,后来已经能靠为别人冲印彩色照片挣钱。两年后,他娶了一位中学同学为妻,换到拖拉机厂工作,再没有更多的时间投身摄影。他与妻子有了一个儿子,夫妻两人艰难地养家糊口。

在贫困时期,马宏杰不得不变卖自己的相机。但他并没有长时间脱离摄影,放弃不是他的风格。儿子三岁那年,他开始研习摄影理论,借来一台相机,开始向不同的平面媒体投寄摄影作品,想碰碰运气。很快,他的作品收到了相当热烈的反响。在获得不少摄影奖之后,马宏杰终于有了信心于1994年向一家报社递交了工作申请,从工人变成了摄影记者。在1997年的早期国有企业改革中,这家报社停业了,而他也必须重新寻找生计。2004年,他开始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他的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接下来的几年中,摄影记者的工作令他直面平常老百姓生活的种种艰辛,重新唤起了他对祖父艰难生活的记忆。

后来的十年里,马宏杰因为工作任务走遍全国各地,拍下数不清的照片。中国文化的丰饶以及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叫他惊诧,他开始自发地记录中国人当下不断改变的生活状况。

他的本书《民本》(2010),其中的黑白照片捕捉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妙脸庞。马宏杰的创作以起初的纪实性作品作为开端,逐渐转变为现在的摆拍。他这一新的创作阶段在《中国人的家当》里有为集中的体现。

《中国人的家当》是一份敏锐的证书,包含了对都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大环境多种多样的表达。它反映出物质文化怎样通过个人物品体现,这些个人物品中包含了人的故事,有人的生活和命运,喜悦和心酸,以及他们不断的失败和不懈的梦想。

在这一系列作品里,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家庭在于自家门口搭建的布景中,跟从自己家中搬出的物品一起摆造型,面对相机镜头。照片中,有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婴儿和祖父母,年轻人和家长;有汉族人、哈萨克族人、回族人、黎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中有的贫穷,是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的工人阶级,省吃俭用,竭力维持基本的生计,也有小资新贵和富裕的农民。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

他们的家也默默地参与着其中的故事,有命运的改变,有现代化,也有那些不断被拆毁的当地特有的传统建筑。在照片中你能看到用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的陶土瓦和歇山顶彩绘斗拱、坚固的茅草屋顶,和用泥土和稻草搅和做成的砖做的泥墙,还有竹墙、石墙、红砖墙和水泥钢筋,以及鞣制的动物皮毛盖成的蒙古毡房,以及房屋主人自行设计的现代化房屋。

他们所拥有的物品也屋一样,反映着其生活状态和经济条件。其中有精美高级的物品,古董家具、水墨画、古色古香的珍奇摆件,也有极其平常的日常用品。有鸡和猪,驴和马,绵羊和山羊,还有机械工具。从农场到厨房,从田野到工厂,从渔网到晾晒干货的篓子,我们目睹着人们如何在一个剧变中的世界谋求生计。

中国的自然景观在这本作品集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从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到海南的白沙滩,从江南的水道,到河南的乡村,从一片片向日葵,到广受欢迎的主食玉米,从近乎荒芜的黄土地,到无边蔓延的芳草地,从竹林到落叶树木,从枫树到橡树,我们看到色彩的丰富和横跨中国土地的农耕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贫穷、干旱、土地侵蚀和环境恶化。

马宏杰的镜头给予了我们看中国的视角,既深入又宽泛,既客观又深情。翻阅此册,辽阔的、拥有多样性的中国便展现在你眼前,由此证明关于其单调统一的说法之伪,使我们重新审视对这个正在经历巨大历史性变革的国家的本质的假设。

如果这一幅幅画面传达了某种信息,那必定是这样的中国的故事:既浪漫又悲剧,既讽刺又幽默。这故事中的人们既坚韧又认命,既谨慎又野心勃勃,既谦逊又平易,既骄傲又不屈。更重要的是,这些汇合的画面告诉我们,中国的故事是未完成的故事,前方的路于我们是未卜的。这已不再是充斥着虚浮宣传手册、旅游指南和满是正面和积极的电视剧的中国。这些画面暗示我们,中国的故事是多样的,是未完成的,多种流派、声音和语言并存,共同讲述自己的故事。这里有数不清的主角,他们既非英雄也非恶霸,不过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

迈涯博士


《中国人的家当》:一部关于物质、文化与情感的深度探索 《中国人的家当》并非一本简单的物品陈列图鉴,也不是一份冰冷的财产清单。它是一部以“家当”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中国人生存状态、情感寄托、文化传承乃至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家当”的物件,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独特记忆和中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 “家当”的广义与多重解读 在许多人的概念里,“家当”或许意味着房产、存款、金银珠宝等物质财富。然而,《中国人的家当》所探讨的“家当”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一切与家庭、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代代相传或凝聚心血的物品。这可能是一件几代人使用的老式木箱,它见证了家族的迁徙与兴衰;可能是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定格了模糊却珍贵的笑脸;可能是一张充满生活气息的旧家具,它承载了无数个清晨与黄昏的温情;甚至可能是一碗祖上传下来的老酱缸,它储存着家乡的味道和母亲的辛劳。 书中,作者将“家当”的概念进行了极具想象力的延展。它不仅包括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也包含了那些无形却极其珍贵的东西:父母的教诲、家庭的规矩、故乡的土地、儿时的歌谣、老一辈人的手艺……这些无形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成他们精神家园的基石。因此,“家当”在这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接,是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载体。 时代变迁下的“家当”变迁 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家当”的变化。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珍视每一件能用、能穿、能吃的物品;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里的“家当”也日益丰富,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成为新时代的标志;再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位置,而一些传统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品,在快速的城市化和生活节奏中,可能面临着被遗忘甚至被淘汰的境地。 《中国人的家当》巧妙地捕捉了这一时代的脉搏。书中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他们所拥有的“家当”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新换代,更是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映。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位老奶奶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嫁妆,它代表着那个年代对婚姻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也可能会讲述一个年轻家庭,他们如何在新居中摆放兼具实用功能和设计美感的现代家具,同时又如何保留着父母留下的旧物件,试图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 物件背后的情感与记忆 每一件“家当”,都是一段故事的见证,一个情感的载体。《中国人的家当》尤为强调这一点。作者深谙,对于中国人而言,物品往往与情感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一件旧衣裳,可能承载着儿时母亲的温暖怀抱;一把磨损的斧头,可能记录着父亲开山辟路的辛勤汗水;一个布满划痕的玩具,可能唤醒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书中,读者将读到关于情感的故事:有人因为一件旧物件而泪流满面,因为它勾起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有人因为一份家传的手艺而引以为傲,因为它承载了家族的荣耀和责任;有人因为一件曾经普通的物品,在多年后才发觉它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它是人生某个重要时刻的象征,是情感的锚点。这些故事,将带领读者一同感受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为何会对某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地域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习俗迥异,这也在“家当”的形态和意义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中国人的家当》将细致地展现这种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样性。 例如,在南方水乡,你可能会看到精心制作的竹编家具、鱼篓,以及用于储存梅干菜、咸鱼的陶罐,这些都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而在北方草原,厚实的羊毛毡、精美的皮毛制品,以及用于抵御严寒的火炉,则是游牧民族“家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域的传统手工艺如何体现在“家当”中,以及这些“家当”如何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不同地域“家当”的呈现,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中国物产的丰富性,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每一个地域的“家当”,都仿佛是那个地域的一张名片,诉说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故事。 “家当”的传承与重塑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传承那些有价值的“家当”,又如何看待和处理那些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物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的家当》并非鼓吹怀旧,而是倡导一种理性而深情地看待“家当”的态度。 书中,读者会看到新一代中国人如何以新的方式理解和运用“家当”。他们可能不再将老物件视为笨重的负担,而是将其融入现代家居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他们可能通过学习和发扬传统手艺,让这些“家当”焕发新的活力;他们也可能在舍弃与保留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但这个选择背后,依然是他们对过往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考量。 这本书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家中的“家当”,思考它们对自己的意义,以及它们与家庭、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物品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书。 结语 《中国人的家当》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广阔的社会视野,为读者呈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中国生活画卷。它将带领我们一同走进中国人的家,去发现那些被视为“家当”的物品中,所蕴含的家族故事、个人记忆、文化印记和时代变迁。这本书,将让我们重新认识“家当”的真正价值,理解它们如何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最终,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作为中国人,我们所共有的那份独特的情感与文化归属。它是一场关于物质、文化与情感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自我与时代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深入展现中国普通人生活细节的书籍一直情有独钟,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这个名字,恰好契合了我最近的阅读口味。它让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无数中国家庭中,经过时光沉淀而留存下来的物品,它们或许不昂贵,却充满了故事和情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奶奶缝制的百家被,上面一针一线都凝聚着祝福;是父亲收藏的几张老照片,记录着他年轻时的青涩模样;是家里的那套老式沙发,上面留下了几代人一起看电视、聊天、分享喜怒哀乐的印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剖析这些“家当”?它会像人类学家一样,去研究这些物品的起源、演变和象征意义,还是会像文学家一样,去挖掘这些“家当”背后所蕴含的家庭故事和人生百态?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又生动的方式,展现这些“家当”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角色,它们如何被珍视、被使用、被传承,又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的呈现,更是对中国家庭情感、文化传承以及生活哲学的深刻探索。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勾勒出普通中国人生活脉络的作品。这次偶然翻阅到《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这本书的名字就深深吸引了我。它似乎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年代编年史,而是将视角聚焦在“家当”这个极具烟火气的词汇上。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旧照片,甚至是新搬进新家时,为添置新家具而忙碌的身影。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方面来解读“家当”?它会通过物质的变迁来折射社会的进步,还是会挖掘这些“家当”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是会聚焦某个特定时期,还是会贯穿古今,描绘出一幅幅流动的中国人家当图景?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中国人家里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物件,去理解这些“家当”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又如何在代际传承中悄然发生着改变。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理解中国社会肌理的一把钥匙,让我从微观的“家当”视角,去洞察宏观的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时代变迁。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往往体现在那些最朴实、最接地气的生活细节之中。《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世代流传的物件,它们或许不名贵,却承载着比黄金更沉甸甸的意义。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逢年过节时,老奶奶从箱子里取出的那床用了几十年的红盖头,上面绣着象征吉祥的图案;是爸爸书桌上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年轻时的梦想和学习心得;是孩子们玩耍时,用过的那些旧玩具,它们可能早已破旧,却因为陪伴的时光而弥足珍贵。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家当”?它会通过这些物件,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还是会从这些物质载体中,提炼出中国人在不同时代下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寻常百姓家,去感受那些在岁月洗礼下,依旧散发着温暖光芒的“家当”,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和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俗学和物质文化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会在书籍中寻找那些能够细致描绘寻常百姓生活细节的作品。《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这个书名,无疑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家当”:老宅子里陈年的老家具,它们斑驳的木纹和古朴的雕刻,无不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厨房里世代相传的炊具,那口用了几十年的铁锅,或许承载了无数家常菜肴的温暖回忆;甚至衣橱里那些缝缝补补的旧衣裳,也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家当”?它会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出它们的历史渊源和工艺特点,还是会像社会学家一样,分析它们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中国人家中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通过对这些“家当”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以及他们与这些物质载体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结。这不仅仅是对物品的记录,更是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的一次深刻探寻。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感受到浓浓“人情味”的书,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人的家当》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它没有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晦涩的理论分析,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家当”上,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我脑海中瞬间跳出了各种画面:老家的阁楼里,堆满了各种老物件,每一件都仿佛有故事;新搬进的公寓里,添置的每一件家具,都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甚至餐桌上那碗热气腾腾的家常菜,也算是一种“家当”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家当”?它会关注那些物质本身的价值,还是会更侧重于它们背后承载的情感和记忆?是会通过描绘具体的物件,来展现中国人在不同时期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变化,还是会从这些“家当”的变迁中,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个真实的中国家庭,去感受那些平凡的物件所蕴含的不平凡的故事,去理解“家当”对于中国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