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策中的心理学(岳晓东博士大众心理丛书之二)
定价:25.00元
作者:岳晓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112902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为什么总会有决策的两难困境?应该相信跟着感觉走吗?比尔·盖茨为什么从哈佛退学?康有为为什么变法维新失败?李鸿章“误国”从何而来?尼克松为什么沉戟水门事件?斯大林凭借什么战胜了希特勒?
决策,每个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掌握心理学,明智作决策!
广受欢迎的通俗心理学读本,人气网友热烈跟帖,心理学家为大众奉献的科普读物!
内容提要
“决策”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大至国家的行政决策,小至个人的消费决策,就其运行的心理过程而言,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任何决策都是通过人的心理过程来实现的。决策要强调有效性,就必须注重科学性,就必须注重决策的心理效应,包括矫正决策者可能具有的许多心理障碍。
什么样的心理特质导致了成功的决策?这些特质能否培养?怎样培养?本书正是从决策中的心理因素出发,对决策之中蕴含的心理学现象和原理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历史中的一系列代表性人物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目录
前言
上篇 理论篇
章 成功决策的智慧:合理选择就是决策优化
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的层面性
决策的洞察力
决策的灵活性
决策的简易性
决策的流动性
决策的预测性
第2章 决策的四种思维形式:美女该举起哪一只手
决策的垂直思维
决策的横向思维
决策的直觉思维
决策的模糊思维
第3章 决策的三种信念原则:年轻人该选择哪一扇门
决策的风险性:虑定心强
决策的信仰性:择善固执
决策的无悔性:行慎寡悔
下篇 案例篇
第4章 决策的垂直思维:谈判的艺术
谈判法的比较
与基辛格的斗法
的谈判艺术
第5章 决策的横向思维:纳“逆财”,巧“调度”,胡雪岩发家有道
罚捐代罪 巧筹军款
吸纳“逆财” 有惊无险
移东补西 助人助己
第6章 决策的直觉思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将领们的军事直觉
粟裕的战场直觉
巴顿的先验直觉
第7章 决策的模糊思维:曾国藩化解两难处境
聪明官巧断糊涂案
法外开恩 折服悍将
低调处理 以退为进
曾国藩的模糊思维
第8章 决策的信念值处理:比尔·盖茨哈佛退学与信念坚定
寻找人生的激情
To be or not to be
决策需要择善固执
“择善固执”来自于心理坚毅
第9章 决策的无悔值处理:李嘉诚四次辞职,青春无悔
次跳槽:从茶馆伙计到钟表徒弟
第二次跳槽:从钟表徒弟到推销员
第三次跳槽:从推销五金到推销塑料
第四次跳槽:辞工创业伟绩终成
李嘉诚的“行慎寡悔”:稳中求变,无悔抉择
0章 决策的风险值处理:包玉刚买卖船只,眼光独到
目标明确 力排众议
贷款买船 自信自强
急流勇退 卖船登陆
“虑定心强”是包玉刚决胜商场的重要资本
1章 决策的气质因素:康有为为什么变法维新失败
戊戌维新因三大决策失误而夭折
康有为的激进性格分析
可惜历史无法重来
2章 决策的认知因素:李鸿章“误国”从何而来
李鸿章错在念上了“诚字经”
迎奉老佛爷—李鸿章的合理化思维宗旨
李鸿章心误导致政误
3章 决策的情绪因素:朱元璋为什么会废除相权
废相、廷杖、诛九族是朱元璋的发明
皇权焦虑症使朱元璋变得冷酷无情
皇权焦虑症下的历史后果
4章 决策的自信因素:尼克松为什么折戟水门事件
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
尼克松的自卑情结
“差一点的心结”导致自卑
自卑情结导致愚蠢决策
5章 决策的意志因素:斯大林凭借什么战胜了希特勒
现实面前的钢铁意志
困境下的红场阅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形势越困难头脑越冷静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中国的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分会首任会长,内地20多个机构的特邀顾问、名誉理事长等i内地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如《北京科技报》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的书。我一直对“认知偏差”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之前的阅读大多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这本书则将这些偏差具象化,并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的决策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的。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沉没成本谬误”的讨论,我们常常因为已经付出了很多,就不愿意放弃,即使继续下去只会亏损更多。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比如为了“不浪费”而继续坚持一段已经毫无希望的关系,或者继续投入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理性是向前看,而不是被过去所束缚。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种新的“透视眼”,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和他人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并且能够更有意识地去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决策过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应用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我前几天才看完,确实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我之前一直以为,做决策不过是逻辑和理性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心理学。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那些不自觉的偏见和惯性思维,对我们的选择有着多么大的影响。书中提到的“锚定效应”我就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们在购物时,看到一个原价很高但打折很多的商品,心里就会觉得很划算,尽管这个“原价”可能只是商家随便标的。还有“损失规避”,我们宁愿承受一点点微小的损失,也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即使那个风险可能带来更大的回报。这让我反思,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错失良机,可能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被这些心理陷阱给困住了。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时很多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维盲点。我特别喜欢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些心理学概念,比如谈判、投资,甚至是日常的家庭沟通,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心理学原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觉得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我也会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大家一起讨论,也许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聊天,他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比喻来阐述深奥的心理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的论述。以前我总觉得,做决定就应该把情感排除在外,越冷静越好。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情感并不是决策的对立面,它在很多时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我们做出复杂决策的“导航仪”。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信息量巨大的选择时,直觉和感觉反而能帮助我们快速缩小范围,做出更符合自身情况的判断。当然,作者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那些被过度放大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和恐惧,它们可能会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书中的案例非常贴切,让我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很多情境,比如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纯粹的理性分析固然重要,但内心深处的喜好和热情,往往才是指引我方向的关键。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情感和理性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影响我们的选择。
评分怎么说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无数个微小决策,以及那些看似重大的选择。我之前一直以为“好运”和“坏运”是随机发生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运气”,其实是我们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必然结果。比如,书中提到的“积极性偏差”,我们总是倾向于看到事物的光明面,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益的,能够激励我们前进,但过度的话,也可能让我们忽视潜在的风险。另外,关于“群体思维”的分析也让我深思,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盲目跟从大多数人的选择,即使自己内心并不认同。这本书并没有教你什么“秘籍”,而是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在的运作机制,从而能够更自主地做出选择,而不是被那些无意识的心理驱动所裹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让我对自己的心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了细微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哇,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挺理性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我们大脑在做决策时常常会“偷懒”或者“走捷径”,而且这些“偷懒”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系统性的偏差。比如书里讲到的“可得性启发”,就是我们更容易想起那些鲜活、容易被记住的例子,从而高估它们的可能性。我立马就想到了我之前因为看到一些关于某个行业风险的报道,就完全打消了投资的念头,现在想想,那可能就是被“可得性启发”影响了,而没有去客观分析整体的风险。另外,书中对“确认偏误”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证据。这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别人有道理,我就是听不进去,或者觉得别人说的都是错的。这种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深入剖析,既让我感到一丝不安,又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因为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规避它们。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人对自己有更深刻认识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