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琵琶重奏作品集 |
| 丛书名: | 器乐教学丛书 |
| 作者/主编: | 李昆丽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79283 |
| 出版年份: | 2016年6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1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286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李昆丽,云南昆明人,厦门大学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艺术教学部主任,中国琵琶研究会长江流域联席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委员会常务理事。
李昆丽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琵琶演奏家林石城、林其美教授。自1986年起多次赴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中国香港、等地讲学和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出版了《李昆丽琵琶曲集》音响专辑。1991年菲律宾华侨印务馆出版其撰写的英文版琵琶教材Basic Courses of the Pipa。1996年至2005年间,相继出版《琵琶教程》《琵琶重奏研究与教程》等著作。近年来,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李昆丽教授潜心于琵琶教学,在多年的执教中,所教授的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的各种琵琶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的好名次。李昆丽教授近年来专注于琵琶重奏的研究,由其指导的厦门大学海韵琵琶乐团于2012年入围“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大赛”小型民族器乐组合复赛(沈阳),在2012“首届辽源琵琶文化艺术节暨琵琶”比赛上获齐奏合奏组2金1银1铜,在“201 3华乐联盟首届华乐室内乐团(队)大赛”民族乐器组合类获金奖,2014年在“第二届敦煌杯全国琵琶比赛”中学生合奏重奏组获金奖,并获得单项奖1金2银的好成绩。
序
曲目简介
1.琵琶二重奏《香格里拉之梦》
2.琵琶与打击乐《伊犁的早霞》
3.琵琶、大阮二重奏《蓉城小景》
4.琵琶二重奏《漓江戏水》
5.琵琶二重奏《彝族舞曲》
6.琵琶二重奏《田园舞曲》
7.琵琶二重奏《鹭江秋夜》
8.琵琶与钢琴《金色的秋天》
9.琵琶四重奏《自由探戈》
10.琵琶重奏《欢沁》
11.琵琶四重奏《黔岭醉歌》
12.京剧琵琶弹唱《贵妃醉酒》选段
13.京剧琵琶弹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14.琵琶重奏《土耳其进行曲》
15.琵琶重奏《神秘的罗布泊》
琵琶重奏艺术的教学创新
本书是作者三十多年来研究琵琶重奏的成果,精选了近年来创作的佳作,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及其学生团队原创或改编,包括琵琶二重奏《香格里拉之梦》《鹭江秋夜》《彝族舞曲》、琵琶与打击乐《伊犁的早霞》、琵琶四重奏《黔岭醉歌》《自由探戈》《土耳其进行曲》、琵琶大阮二重奏《蓉城小景》、京剧琵琶弹唱《贵妃醉酒》选段等。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且演奏多元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融入其同协作,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作者长期在高校琵琶教学中,结合民乐艺术的创新模式、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安排、曲目改编、演奏形式等方面,逐渐探索琵琶重奏教学之路:作者强调琵琶教学不能单一的“个人小课”教学,应以“个人课+集体课”,即“个人小课+集体合作(重奏、齐奏)”的方式,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作者还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融入重奏创作和演奏中,在发挥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互补各自的不足。如节奏控制不稳的学生,让其轮流演奏作品中的打击乐部分,以此提高其节奏控制力;如会唱京剧或南音的同学,指导其将唱腔运用到重奏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更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书中多数作品均由作者组织的“厦门大学海韵琵琶乐团”演奏过,并在各级琵琶比赛中获奖,有较高的教学实用性和艺术性。
该书作者李昆丽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现任厦门大学音乐系艺术教学部主任,教授。所教授的学生在国家及省市的各种琵琶比赛中多次获奖,出版有《琵琶教程》《琵琶重奏研究与教程》等教材,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对琵琶重奏教学与演奏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手头这本探讨现代极简主义建筑美学的精装本,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冥想般的阅读体验。它的排版简洁到了极致,大量的留白如同呼吸的空间,让每一张建筑照片都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凸显。作者的文字极其凝练,几乎没有多余的形容词,而是直接指向结构、光影和材料的本质。我被书中对“少即是多”这一理念在不同气候带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深深吸引。例如,书中对比了日本禅宗庭院与北欧功能主义住宅在处理空间序列上的异同,虽然风格迥异,但在对非必要元素的剔除上达到了惊人的共鸣。特别是关于混凝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何变化色彩和质感的章节,读完后我再去看那些光秃秃的墙面,立刻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把极简主义仅仅当作一种“风格”来介绍,而是把它提升到了一种哲学高度,探讨了人类在快速消费时代如何通过简化物质环境来寻求精神上的富足。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繁杂世界的温柔抵抗,平静而有力。
评分我偶然购得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色彩哲学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的饕餮盛宴。与其他强调线条和素描的佛罗伦萨画派的画册不同,这本书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了提香、丁托列托等人对“色彩”本身的狂热追求上。纸张的选择非常讲究,高光泽度的印刷完美地再现了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叠加出的深邃层次感。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威尼斯城独特的光线——水汽弥漫下的柔和散射光——如何促成了画家们对“空气透视法”的极致运用,以及他们如何偏爱使用昂贵的群青和朱砂来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作者甚至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威尼斯商人从东方进口的颜料的成本波动,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画作的主色调选择,这简直是艺术史与经济史的完美结合!阅读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些浓郁的颜料在画笔下流淌的温度和情感。这本书不满足于表面的美,它试图揭示色彩背后所蕴含的权力、财富和精神追求,对于理解威尼斯作为海上霸主时期的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关于中亚丝绸之路沿线古代音乐流传的学术专著,内容之庞杂与考证之严谨,令我由衷敬佩。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音乐史梳理,但没想到,它深入到了乐器形制、五声音阶的微小差异,以及不同民族在贸易往来中对彼此音乐符号的“挪用”与“改造”。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考证了古老的“筚篥”在进入唐朝宫廷后,其音色和演奏技巧如何受到波斯音乐的深刻影响,这种跨文化影响的脉络被梳理得清晰可见。书中附带的光盘(虽然我没有,但目录显示了许多珍贵的复原录音)提供了理论上的重要支撑。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变调”现象的探讨,即当旋律跨越语言和信仰的边界时,听者如何通过既有的文化滤镜去重新诠释它。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能在那些看似陌生的古代乐谱和乐器图谱中,发现新的线索。它成功地将考古学、民族学和音乐学熔于一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全球化进程的独特窗口。
评分这本精装的古籍修复手册简直是艺术品,纸张的质感温润如玉,装帧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几近失传的修复技艺心生向往。书中对不同年代、不同材质书本的破损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解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从清洁、补洞到重新装裱的全过程。那些关于如何调配天然胶水、如何使用特制工具的细节描述,细致入微,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门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传统技法的同时,也探讨了现代科技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潜力,提供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独特气味,感受到前辈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坚守。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部承载着时间记忆的文化史诗,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洗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无疑是修复领域内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书籍、尊重历史的同仁们。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十八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变迁的图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如同其内容一样华丽而考究。每一页都像是精心绘制的油画,那些洛可可风格的褶皱、丝绸的光泽、复杂的刺绣纹样,都被摄影师以近乎苛刻的精度捕捉了下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贵族女性形体美学转变时的犀利见解。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衬裙”这种结构性服饰如何从单纯的支撑工具,一步步演变为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时尚宣言,其中的社会学意义值得深思。翻阅此书时,我仿佛能听到凡尔赛宫里华丽的舞会音乐,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水味。与那些只罗列图片的图录不同,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展示了“穿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穿”以及“穿它意味着什么”。那些关于特定面料稀有度的考证,以及特定色彩在当时社会阶层中的象征意义,都让人拍案叫绝。对于研究西方历史文化或服装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资料,其信息密度和美学价值都是顶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