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
| 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7203350 |
| 出版年份: | 2007年6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12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11.90元 |
| 实际重量: | 2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林能杰,1954年出生,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首届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亚太地区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日本课题组主要成员。1988—1996年留学日本,先后在千叶大学、东京艺术大学进修音乐教育课程,获教育硕士学位(音乐教育方向)。2004年5月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节 中日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日两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交流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章 学校唱歌教育创立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状况(1872年-1907年)
节 日本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日本学校教育制度下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
二、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制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唱歌教育创立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及目标
第四节 唱歌教育创立时期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与学习领域
第五节 唱歌教育创立时期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概况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章 学校唱歌教育确立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概况(1907年-1947年)
节 唱歌教育确立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唱歌教育确立时期的音乐教育目标
第三节 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与学习领域
第四节 学校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发展概况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概况(1947年-1989年)
节 音乐教育发展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法规、法令
第三节 音乐教育发展时期的音乐教育目标
第四节 音乐教育发展时期教育课程与学习领域
一、音乐教育课程与学习领域发展概况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与学习领域的分析
第五节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与音乐教材
一、战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发展概况
二、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及审定手续
三、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无偿供给制
四、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五、中小学教学指导书及教学辅导材料
第六节 结语
第四章 学校音乐教育繁荣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概况(1989年- )
节 音乐教育繁荣时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音乐教育繁荣时期的音乐教育目标
一、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平成元年[1989年])
二、音乐教育目标的內容及其分析
第三节 音乐教育繁荣时期的教育课程
第四节 教科书的审定制度与教材内容的分析
一、教科书的审定制度
二、中学音乐教科书及教学內容的分析
三、日本的音乐教学设备标准概况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繁荣时期若干问题的研究(新世纪)
节 新世纪学校音乐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世纪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
一、《小学学习指导要领》(音乐)简介
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音乐)简介
三、《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艺术之音乐)简介
第三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其分析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
二、各年级音乐教育的具体目标
三、学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分析
第四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
第五节 关于学校音乐教育指导法的历史回顾
第六节 关于学校民族音乐的教育
一、作为音乐文化基础的民族传统音乐
二、民族传统音乐的教材性及其教育的意义
三、日本学校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与实际
第七节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
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
二、日本音乐教师的有关情况
三、日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制度
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第八节 结语
总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谢辞
《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从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来促进中国在学校音乐教育这个领域的发展。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以及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有为突出。古代中国传统音乐流传至日本,经过两千多年同化的过程,演变成为日本的传统音乐,因此说,中日两国有着相类似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思维和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以及音乐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
这本关于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历史的著作,光是翻开封面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分量。作者显然在收集资料和梳理脉络上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历史时期政策变迁的细致描摹,那种由宏观视角切入,再深入到微观课堂实践的叙事手法,让人能够清晰地追踪到音乐教育如何在社会思潮的推动下进行自我调整和重塑。特别是对战后初期,那种力求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过程,写得极其生动。它不满足于简单罗列事件,而是试图挖掘出那些驱动变革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性因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当下的教育困境,是否也能从这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教训中找到一丝启示。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提供了一个反思本土教育现状的参照系。它提出的许多问题,比如“何为适宜的儿童音乐素养”,至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教育哲学底蕴。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引言部分的理论框架构建,到主体章节对不同阶段的专题剖析,再到最后的总结和展望,逻辑链条紧密得几乎无懈可击。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史料时,采用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观点或模糊的记载,都会用脚注进行严谨的标注和说明,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尤其在涉及具体课程标准的演变部分,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仿佛带着读者进行了一次精密的“文献考古”。它没有堆砌枯燥的官方文件,而是巧妙地将政策文本与一线教师的访谈记录(或许是二手资料的引用和重构)结合起来,让冰冷的教育文件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力。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对教育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情境,体会到改革者们的艰难抉择。全书的论证过程扎实有力,引人入胜,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精品。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报告,不如说它是一部深入的田野考察记录,尽管它主要基于文献。作者在构建叙事时,非常注重“时间感”的营造。你仿佛能感受到,随着每一章的推进,时代的尘埃正在被轻轻拂去,露出了背后那些教育先驱者们奋斗的身影。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二战后美军占领时期教育改革的详细剖析,那段时期日本教育体系面临的“休克疗法”,书籍处理得极其细腻,它不仅描述了课程的“去军事化”和“民主化”目标,更深入探讨了这些外来理念在日本本土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时所遭遇的阻力和变形。这种对“引入”与“本土化”之间张力的关注,是理解任何国家教育史的关键。总而言之,这部著作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是对二十世纪日本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令人读后深思,受益匪浅。
评分我过去对于东亚地区的音乐教育史了解甚少,总以为日本的教育体系无非是某种标准化模式的极致体现。然而,阅读此书后,我的固有印象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揭示了日本音乐教育内部惊人的多样性和内在张力。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学派思想(比如美育派、实用主义派,乃至后来的个体表达派)之间的竞争与融合,展示了音乐教育并非一条单向度的发展路径,而是在不同哲学观和政治气候下,不断进行内部博弈和自我修正的复杂过程。特别是书中对战前“皇国史观”下音乐教育的批判性梳理,其力度和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客观地描述了那种特定历史语境下,艺术如何被工具化,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种压力下进行抵抗或妥协的微妙心态。这种对复杂人性和历史情境的把握,使得全书超越了一般的教育史叙述,具有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语言的运用上显得非常专业,但其叙事节奏的把控却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意外的流畅。它绝不是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常常会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描述,比如对昭和初期某些音乐会场景的描绘,或者对早期音乐教材插图的解读,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感官体验。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国民音乐性”的构建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它将音乐教育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民族志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探讨了音乐是如何被用来塑造集体认同和国家形象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聚焦于学校内部的研究,扩展到了社会文化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希望从文化角度理解教育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高阶的分析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