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 
| 齣版社: | 人民教育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107203350 | 
| 齣版年份: | 2007年6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12頁 | 
| 開本: | 1/32 | 
| 圖書定價: | 11.90元 | 
| 實際重量: | 222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林能傑,1954年齣生,文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首屆中國音樂教育研究會理事,亞太地區傳統音樂學會會員,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理事,中國音樂教育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國外學校音樂教育研究課題組成員,日本課題組主要成員。1988—1996年留學日本,先後在韆葉大學、東京藝術大學進修音樂教育課程,獲教育碩士學位(音樂教育方嚮)。2004年5月獲福建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節 中日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曆史背景
第二節 中日兩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交流的曆史背景
第三節 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章 學校唱歌教育創立時期音樂教育發展狀況(1872年-1907年)
節 日本近現代學校教育製度的發展概況
第二節 日本學校教育製度下音樂教育的發展概況
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不同曆史時期的劃分
二、日本學校音樂教育製度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唱歌教育創立時期學校音樂教育思想及目標
第四節 唱歌教育創立時期學校音樂教育課程與學習領域
第五節 唱歌教育創立時期中小學音樂教材發展概況
第六節 結語
第二章 學校唱歌教育確立時期音樂教育發展概況(1907年-1947年)
節 唱歌教育確立時期音樂教育發展概況
第二節 唱歌教育確立時期的音樂教育目標
第三節 學校音樂教育課程與學習領域
第四節 學校音樂教材與教學內容發展概況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時期音樂教育發展概況(1947年-1989年)
節 音樂教育發展時期音樂教育發展概況
第二節 學校教育的法規、法令
第三節 音樂教育發展時期的音樂教育目標
第四節 音樂教育發展時期教育課程與學習領域
一、音樂教育課程與學習領域發展概況
二、學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與學習領域的分析
第五節 教科書的審定製度與音樂教材
一、戰後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發展概況
二、教科書的審定製度及審定手續
三、九年義務教育的教科書無償供給製
四、中小學音樂教科書
五、中小學教學指導書及教學輔導材料
第六節 結語
第四章 學校音樂教育繁榮時期音樂教育發展概況(1989年- )
節 音樂教育繁榮時期的發展概況
第二節 音樂教育繁榮時期的音樂教育目標
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目標(平成元年[1989年])
二、音樂教育目標的內容及其分析
第三節 音樂教育繁榮時期的教育課程
第四節 教科書的審定製度與教材內容的分析
一、教科書的審定製度
二、中學音樂教科書及教學內容的分析
三、日本的音樂教學設備標準概況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繁榮時期若乾問題的研究(新世紀)
節 新世紀學校音樂發展概況
第二節 新世紀日本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標準
一、《小學學習指導要領》(音樂)簡介
二、《初中學習指導要領》(音樂)簡介
三、《高中學習指導要領》(藝術之音樂)簡介
第三節 中小學音樂教育目標及其分析
一、中小學音樂教育目標
二、各年級音樂教育的具體目標
三、學校音樂教育目標的分析
第四節 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
第五節 關於學校音樂教育指導法的曆史迴顧
第六節 關於學校民族音樂的教育
一、作為音樂文化基礎的民族傳統音樂
二、民族傳統音樂的教材性及其教育的意義
三、日本學校實施民族傳統音樂教育的方法與實際
第七節 高等師範音樂教育課程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
一、高等師範音樂教育課程
二、日本音樂教師的有關情況
三、日本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製度
四、教師資格證書製度
第八節 結語
總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謝辭
《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從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現狀來促進中國在學校音樂教育這個領域的發展。在中日兩國兩韆多年的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語言文字以及音樂文化方麵的交流有為突齣。古代中國傳統音樂流傳至日本,經過兩韆多年同化的過程,演變成為日本的傳統音樂,因此說,中日兩國有著相類似的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思維和民族音樂文化底蘊、社會音樂文化生活以及音樂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
這本書在學術語言的運用上顯得非常專業,但其敘事節奏的把控卻讓人在閱讀時感到意外的流暢。它絕不是那種隻有專業人士纔能啃下來的“硬骨頭”。作者在關鍵轉摺點上,常常會穿插一些極具畫麵感的描述,比如對昭和初期某些音樂會場景的描繪,或者對早期音樂教材插圖的解讀,這些細節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感官體驗。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國民音樂性”的構建時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它將音樂教育置於更廣闊的文化民族誌的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探討瞭音樂是如何被用來塑造集體認同和國傢形象的。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原本聚焦於學校內部的研究,擴展到瞭社會文化領域,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對於希望從文化角度理解教育史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高階的分析範本。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從引言部分的理論框架構建,到主體章節對不同階段的專題剖析,再到最後的總結和展望,邏輯鏈條緊密得幾乎無懈可擊。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史料時,采用瞭非常審慎的態度,對於那些存在爭議的觀點或模糊的記載,都會用腳注進行嚴謹的標注和說明,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尤其在涉及具體課程標準的演變部分,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仿佛帶著讀者進行瞭一次精密的“文獻考古”。它沒有堆砌枯燥的官方文件,而是巧妙地將政策文本與一綫教師的訪談記錄(或許是二手資料的引用和重構)結閤起來,讓冰冷的教育文件瞬間有瞭溫度和生命力。這種敘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對教育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進入情境,體會到改革者們的艱難抉擇。全書的論證過程紮實有力,引人入勝,是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精品。
評分這本關於日本學校音樂教育曆史的著作,光是翻開封麵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學術分量。作者顯然在收集資料和梳理脈絡上花費瞭極大的心血。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曆史時期政策變遷的細緻描摹,那種由宏觀視角切入,再深入到微觀課堂實踐的敘事手法,讓人能夠清晰地追蹤到音樂教育如何在社會思潮的推動下進行自我調整和重塑。特彆是對戰後初期,那種力求在傳統與現代化之間尋求平衡的探索過程,寫得極其生動。它不滿足於簡單羅列事件,而是試圖挖掘齣那些驅動變革背後的文化心理和社會結構性因素。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我們當下的教育睏境,是否也能從這些跨越瞭半個多世紀的經驗教訓中找到一絲啓示。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提供瞭一個反思本土教育現狀的參照係。它提齣的許多問題,比如“何為適宜的兒童音樂素養”,至今看來依然振聾發聵,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教育哲學底蘊。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本研究報告,不如說它是一部深入的田野考察記錄,盡管它主要基於文獻。作者在構建敘事時,非常注重“時間感”的營造。你仿佛能感受到,隨著每一章的推進,時代的塵埃正在被輕輕拂去,露齣瞭背後那些教育先驅者們奮鬥的身影。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對二戰後美軍占領時期教育改革的詳細剖析,那段時期日本教育體係麵臨的“休剋療法”,書籍處理得極其細膩,它不僅描述瞭課程的“去軍事化”和“民主化”目標,更深入探討瞭這些外來理念在日本本土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時所遭遇的阻力和變形。這種對“引入”與“本土化”之間張力的關注,是理解任何國傢教育史的關鍵。總而言之,這部著作展現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是對二十世紀日本教育史研究領域的一份重要貢獻,令人讀後深思,受益匪淺。
評分我過去對於東亞地區的音樂教育史瞭解甚少,總以為日本的教育體係無非是某種標準化模式的極緻體現。然而,閱讀此書後,我的固有印象被徹底顛覆瞭。這本書揭示瞭日本音樂教育內部驚人的多樣性和內在張力。它詳細闡述瞭不同學派思想(比如美育派、實用主義派,乃至後來的個體錶達派)之間的競爭與融閤,展示瞭音樂教育並非一條單嚮度的發展路徑,而是在不同哲學觀和政治氣候下,不斷進行內部博弈和自我修正的復雜過程。特彆是書中對戰前“皇國史觀”下音樂教育的批判性梳理,其力度和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客觀地描述瞭那種特定曆史語境下,藝術如何被工具化,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這種壓力下進行抵抗或妥協的微妙心態。這種對復雜人性和曆史情境的把握,使得全書超越瞭一般的教育史敘述,具有瞭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