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自由对位法
概述
自由对位法的风格与特点
第二节和声与对位织体的关系
第三节旋律特征
第二课为圣咏配对位化和声
巴赫实例
第二节为圣咏配和声示范
第三课二声部单对位
巴赫实例
第二节和弦外音
第三节二声部单对位写作范例
第四节二声部单对位实例
第四课二部曲式与小步舞曲
二部曲式
第二节实例分析
第五课二声部模仿与卡农
简单模仿
第二节二声部卡农写作
第三节二声部卡农范例
第六课二声部卡农的变体
倒影卡农
第二节逆行卡农
第三节扩大、缩小卡农
第四节无终卡农
第五节猜谜卡农
第七课阿列曼德舞曲
第八课二重对位
八度二重对位
第二节十二度与十度二重对位
第三节二声部倒影对位
第九课创意曲与卡农曲
创意曲以及写作要点
第二节创意曲分析
第三节卡农曲分析
第十课三声部单对位
三声部单对位写作
第二节三声部单对位实例
第三节巴赫咏叹调
第十一课三重对位
写作要点
第二节三重对位写作范例
第三节三重对位实例
第十二课三声部卡农
三声部卡农写作
第二节二声部卡农与附加伴奏声部
第三节固定调与二声部卡农
第十三课三声部创意曲
实例分析
第二节写作要点
第三节问插段写作示范
第十四课四声部对位
四声部单对位
第二节四重对位
第三节四重对位写作范例
第十五课四声部卡农
巴赫的猜谜卡农
第二节贝多芬的四声部卡农
第三节四声部无终卡农范例
第四节四声部卡农的变体
第五节二重卡农
第六节轮唱曲
第十六课圣咏变奏曲
第十七课帕萨卡里亚
第十八课圣咏前奏曲
下篇:赋格曲
第十九课赋格曲呈示部
概述
第二节呈示部
第三节呈示部的其它形态
第四节补充呈示与对呈示部
第五节主题
第六节答题
第七节对题
第八节对题与守调答题和转调答题的关系
第二十课赋格曲的展开与再现
间插段
第二节紧接段
第三节再现与结尾
第二十一课赋格曲整体布局
第二十二课多主题赋格曲
第二十三课赋格曲写作
对题写作
第二节呈示部写作
第三节间插段写作
第四节紧接段写作
第二十四课赋格曲写作范例
”f小调三声部赋格曲
bA大调三声部赋格曲
q小调四声部三重赋格曲
附录一其它风格的复调音乐写作
“民族化”尝试
第二节音列与调式调性的进一步扩展
附录二赋格曲主题
附录三作业写作示范
本书是《对位法(第二册)·自由对位法》的第二版,再版修改并增加了一些课的课后作业,并且在书的*后增添了附录三,这一部分提供了本书部分课后作业的写作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展示对位法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标准。本书出版后得到音乐院校师生们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专业的对位法教材”。除中央音乐学院用于作曲专业教材,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各大音乐院校均选其为教材或教学参考。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和声概念入手,层层递进,稳扎稳打地过渡到更复杂的复调技巧。我发现自己对于“声部进行”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过去总是为连接两个和弦而感到生硬和不自然,但读完关于声部间如何保持独立性与统一性的章节后,那些原本令人头疼的进行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作曲家处理对位关系的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创作工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旋律线条独立性的探讨,它教会了我如何让不同的声部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时,又能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而富有张力的整体。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不仅为音乐理论学习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那些寻求提高作品织体复杂性和表现力的作曲家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脚注,反而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性的结合。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作者在和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关于音乐本质的对话。尤其是在讲解如何平衡自由度与规则限制时,作者引用的那些经典片段分析得入木三分,那些细微的音高选择和节奏处理,是如何共同服务于整体的情感表达,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成功地消弭了“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壁垒,让我认识到最精湛的技术恰恰是为最自由的表达服务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的是一种音乐的“直觉”,一种基于扎实功底的、对声音组合的深刻洞察力。对于希望在既有规范内探索更大可能性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角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真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指南,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领我走入音乐创作的殿堂。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平实的叙述方式,它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原理。比如,在讲解如何构建一个有逻辑的音乐句子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规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范例,让我得以直观地感受到旋律线条是如何呼吸、如何发展的。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自己动手的欲望。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会更好听,旋律之间的互动是如何产生张力和解决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教会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对于那些渴望将脑海中模糊的音乐想法转化为清晰、有说服力的作品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坚实的桥梁。它让我对音乐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极大地拓宽了我作为创作者的视野和能力。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实际应用层面上的强大效力。许多音乐理论书籍读完后,常常感到学到的知识与实际作曲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但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似乎都直接指向了“如何写得更好听”这个核心问题。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集,让我能够自信地去构建多声部的作品,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感觉。例如,关于如何处理不同速度的旋律交织部分,书中给出的建议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让我能够避免常见的织体混乱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写作的规则”,更是关于“如何有效沟通”——如何用声部的运动来讲述一个故事。这本书的实践性令人印象深刻,它让我感觉自己手里多了一副精密的刻刀,可以更精准、更富有创意地雕琢我的音乐构思。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提升了我音乐实践的质量和效率。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次对音乐思维模式的重塑。我以前总觉得音乐的“美感”很玄乎,难以捉摸,但这本书通过对旋律动机发展和对位织体构建的系统阐述,让我明白了那种“美感”往往建立在清晰的结构和精妙的平衡之上。书中对卡农和赋格曲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揭示了这些看似复杂的曲式背后,所蕴含的惊人逻辑和统一性。作者没有回避技术上的难点,反而以一种近乎解谜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模仿与转化技巧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读完这些章节,我拿起自己的草稿,立刻就能感觉到哪里需要加强动机的延续性,哪里可以引入更巧妙的模仿关系。这本书不仅是本教材,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向。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结构”与“自由”关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