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章 合唱中的音色溶合
节 合唱中旋律的音色溶合
第二节 合唱中和弦的音色溶合
第三节 合唱的音响色彩
第九章 合唱中的音响平衡
节 正确处理各声部及各织体要素之间的平衡问题
第二节 掌握各声部在不同音区时音响幅度的差异及伸缩度
第三节 正确处理合唱中和弦的平衡关系
第四节 正确处理和弦音响平衡与力度关系
第十章 合唱中的层次布局
节 横向层次与作品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旋律音调的层次布局
第三节 纵向音响的层次布局
第四节 和声的力度层次
第五节 合唱音势变化中的层次
第十一章 复调织体的层次布局
节 对比式复调织体
第二节 模仿式复调织体
第十二章 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
节 音素观念
第二节 音节观念
第三节 词组观念
第四节 演唱西方语言歌曲时在语言处理上应注意的某些问题
后记
内容介绍:
《合唱训练学(下册)》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合唱训练的教科书,其内容包括合唱中的音色溶合、合唱中的音响平衡、合唱中的层次布局、复调织体的层次布局及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大的特点是:源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和教学经验,被升华为鲜活、系统的教学理论,使之具有实际而扎实的教学指导作用。它的出版将对促进合唱教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合唱的学习者、参与者也将从《合唱训练学(下册)》中获得许多启迪。该书为下册。
这本合唱训练的教材,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正值我们合唱团准备参加一个省级比赛,需要提升整体的声乐技巧和团队配合默契度。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理论阐述,这让我立刻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有分量的专业资料。作者在讲解气息支持和声部平衡时,用了许多深入浅出的比喻,比如将人声比作乐器,需要找到最佳的共鸣位置和张力点。尤其是在处理高难度和声进行时,书中的练习曲目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并非孤立的音阶练习,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合唱中可能遇到的听觉难题,强迫我们去训练耳朵对“平均律”和“纯律”之间细微差别的敏感度。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对合唱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仅关注“怎么唱好单个音符”,更注重“如何让多个独立的声部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传统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不同音区人声的音色衔接、颤音的控制幅度,都在这里得到了细致的剖析和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且可操作的训练体系,让我们在实践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提升了排练效率和最终的舞台表现力。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应有的水准。纸张的选择适中,不会因为灯光反光而影响阅读,而且耐翻阅,这对一本经常被翻开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的五线谱和文字说明之间的排版比例拿捏得非常好,无论是阅读纯理论还是对照练习曲目,眼睛都不会感到疲劳。在某些讲解到复杂的呼吸控制法的段落,配有清晰的示意图,帮助读者形象地理解那些无形的、内在的身体动作。这对于理解“膈肌运动幅度”或“软腭提升”这类需要精准体感的概念非常有帮助。过去我看过的某些教材,图文是脱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则实现了完美的整合。而且,书中引用的范例曲目选择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古典到近现代的多种风格,这使得学习者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音乐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流派的练习。这让我想起我们小组在尝试一首二十世纪的无伴奏作品时,书中关于“平均律的和声处理”的论述,一下子点明了我们之前一直无法解决的听感上的别扭之处。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声乐学习总有一种“靠感觉”的误区,认为高深的技巧是少数天才才能掌握的玄学。然而,这本教材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最大的功德在于,将那些听起来飘渺的“美声”概念,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量化的、可以通过科学训练达成的步骤。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合唱中“情感色彩”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要唱得有感情”,而是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对音色、力度和速度的微妙要求。比如,在处理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他强调了清晰的线条感和灵活的弹性,这要求我们在发声时必须保持一种“轻盈”的能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厚重感。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则需要更饱满的共鸣和更连贯的乐句处理。这种“对症下药”式的理论指导,使得我们团队的音乐诠释不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基于对音乐史和作曲家意图的理解。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够获得如此专业的指导框架,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艺术境界的大门。每当我遇到技术瓶颈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它就像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导师,时刻在我身边提供支持。
评分我身边很多学习声乐的朋友,对理论书籍往往望而却步,觉得它们过于枯燥、晦涩难懂。然而,这本《合唱训练学(下)》却有着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人愿意沉下心去啃读。它不是那种将所有知识点堆砌在一起的百科全书,而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提炼的“武功秘籍”。作者的叙事风格沉稳而充满自信,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无数次的舞台实践。例如,在讲解如何通过咬字来影响共鸣时,他不仅指出了正确的发音位置,还分析了错误发音在声学上的具体表现,这种“反面教材”式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此外,书中对于“合唱中的情感投射”的探讨,不再停留于抒情层面,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可训练的“舞台反应能力”。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高强度的演唱压力下,依然能保持对乐句的呼吸控制和情感的细微变化,这才是真正将艺术融入技术的关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人在面对合唱艺术的复杂性时,能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感。
评分对于我们指挥者而言,选择一套好的教材是指导排练流程的基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合唱排练量身定做的。它不是按照声部高低来划分章节,而是以“合唱技艺的递进”为逻辑主线。从最基础的咬字与清晰度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多声部视唱练习,再到乐句处理的整体把握。我发现,书中提供的视唱练习曲目的难度设置非常科学,它们往往在音程上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这些陷阱恰恰是合唱团在实际演唱中容易出现跑调或声部隔离的地方。通过预先在练习中暴露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极大地减少正式排练时在基础技法上浪费的时间。更赞赏的是,作者对于“统一性”的强调。在讲解如何统一音高和音色时,他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而是引导合唱团成员去理解不同声部在音区重叠时,如何通过调整共鸣腔体的位置来实现“声波的融合”。这使得排练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队员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而是主动参与到声音建构的过程中来,这种内驱力的激发,是任何口头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