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书 名 | 新概念共同课和声分析教程 | 定 价 | 32.00元 |
| 作 者 | 赵德义 丁冰 刘涓涓 | 难 度 | 中级 |
| 开 本 | 16开 | 属 性 | 乐谱歌曲 |
| 页 数 | 195页 | 光 盘 | 无 |
| 谱 号 | 五线谱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数 量 | 1本书 | 出版日期 | 2014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
| 产品展示 |
| 细节展示 |
| 内容简介 |
《新概念共同课和声分析教程》一书,是《新概念共同课和声学教程》的补充练习,是教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于从作家们的实际作品中观察和声运动,领悟和声在音乐结构形成和音乐形象塑造的巨大意义。事实上,当你认真做和声分析时,会蓦然发现它已不是"公式"和“规则”的集合,而是有脉搏跳动的美妙音响。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信赖的感觉。色彩搭配上选择了非常经典的黑白灰调,既突出了专业性,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沉闷。内页的排版尤其值得称赞,字体的选择非常清晰易读,而且关键的乐理符号和和声进行图表都用粗体或不同颜色做了明确的区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盯着乐谱和复杂理论图示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看的有些教材,图表和文字挤在一起,找个关键点都要花半天功夫,但这本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经典作品进行和声分析时的处理方式,不仅把乐谱片段印得非常清晰,连作者对特定和弦功能点的注解都用很小的字体标注在了旁边,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实时为你讲解一样,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孤单,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即便是初次接触和声学的新手,也能被这种清晰、有条理的视觉呈现所吸引,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吓退。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分析”这一核心技能的培养上所下的功夫。它不仅仅教你“是什么”(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看”(即分析方法论)。作者非常系统地构建了一套分析的流程框架,从宏观的曲式结构划分,到中观的乐段和声色彩分析,再到微观的单个和弦进行的功能性标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标注规范。特别是关于“和声动势”和“线条流动”的讨论,让以往感觉很玄乎的概念变得可以被量化和观察。它强调了分析不是为了给音乐“贴标签”,而是为了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结构逻辑,这种以理解为导向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自己对乐谱的解读深度。现在我再看以前熟悉的作品,仿佛戴上了一副新的透视眼镜,看到了更多隐藏的音乐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感到惊喜,它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的“三和弦、七和弦”这种浅尝辄止的层面。作者在讲解调式和声以及复杂引申和弦时,所采用的逻辑推导过程极其严密,但又非常注重循序渐进。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不协和音程时,它没有直接给出“怎么解决”的公式,而是先从听觉心理学和功能和声的内在矛盾出发,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需要解决”以及“解决的方向性”,这种溯源式的讲解,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内在说服力。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十九世纪晚期和声语言的拓展,里面涉及到了许多德彪西和瓦格纳的作品片段分析,处理得相当精彩。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怪异”的和弦,而是通过分析和声的“色彩性”而非单纯的“功能性”来构建理论框架,这对于培养我们超越传统功能和声思维的视野,非常有帮助。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现代音乐的理解维度都打开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种恰到好处的“学术温度”。它既保持了高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没有为了迎合初学者而过度简化核心概念,使得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能从中找到深入研究的价值;同时,它的行文又不像一些陈旧的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充满了生硬的术语堆砌。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比如将和声的功能比作“建筑结构中的承重墙与装饰梁”,这种形象化的描述立刻就将原本冰冷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环节,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需要学生进行小型的即兴分析或创作性思考,极大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手册,更像是一个互动的学习伙伴,时刻在引导你主动地去探索和运用所学知识。
评分作为一本涉及作曲和声分析的教材,它的选材范围和案例的代表性是无可挑剔的。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传统的德奥古典时期作品,而是非常全面地涵盖了巴洛克时期的对位基础,古典时期的曲式结构,浪漫主义的和声扩张,甚至还触及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调性边缘探索。这种全景式的视角,对于希望全面发展自己音乐视野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非常精准,比如在讲解半终止时,它会引用莫扎特某个奏鸣曲的乐段,而讲解如何通过离调来增强戏剧性时,则会转向贝多芬的某个变奏主题。这种“对症下药”式的案例展示,避免了理论的空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大师的作品中被实际应用的,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