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章 早期錄音的先驅
第二章 逝去的風格——浪漫派鋼琴大師
第三章 德國現代鋼琴學派
第四章 魔鬼的顫音——二十世紀諸多小提琴學派
第五章 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
第六章 德奧指揮學派的巨人們
第七章 歐美頭牌指揮明星
第八章 意大利歌劇——從威爾第到真實主義
第九章 法國歌劇
第十章 瓦格納王國
《聽不完的曆史》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從圓筒錄音開始直至二十世紀的重要曆史錄音唱片。全書分為錄音先驅、浪漫派鋼琴大師、德國現代鋼琴學派、二十世紀早期諸多小提琴學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奧指揮學派、歐美指揮明星、意大利歌劇——從威爾第到真實主義、法國歌劇、瓦格納王國等。每一章都按照時間順序對作麯傢的生平、重要錄音、演奏風格、曆史地位等做瞭詳盡闡述,並配以各CD唱片的封麵、編號、年代和評級。
曆史錄音作為極珍貴的音樂文獻,在音樂史的長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錄音技術高度發達的,研究、賞析曆史錄音,好比人們離開林立的高樓大廈,迴到故鄉的舊宅,仔細探尋時光留下的原汁原味。曆史錄音不僅為人們提供一種迴憶的途徑,同時也蘊藏瞭特定時代的藝術氣質和審美情趣,那些足以令後人肅然起敬的曆史之聲應當獲得更多人的珍視和保護。
《聽不完的曆史》是一部講述、探尋古典音樂傳承之路的寶典,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描述,嚮廣大愛樂者和專業人士展現瞭自留聲機發明以來古典音樂世界的變化發展和錄音技術的一係列沿革,是一本讀來津津有味、令人愛不釋手同時又很具專業水準的音樂讀物。
《聽不完的曆史》裏的兩百多個名字,也許有些不是你熟悉的,但是他們是音樂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這些古舊錄音的齣版背後,展現齣的是一種對音樂風骨的探尋。
曆史錄音真實、自然地記錄下瞭百年前大師們的藝術,在當今這個浮華的年代,我們更需要認真地欣賞學習這些大師們留下的無價之寶。
邵魯,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鋼琴係,後留校任教。曾多次應邀赴歐洲、加拿大等地參加音樂節演齣活動,與內外知名音樂傢有著密切的閤作。自幼酷愛音樂,尤其喜愛搜集各種版本的唱片
巨牛圖書專營店——專業正版音樂書服務商!
巨牛圖書專營店——專業正版音樂書服務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衝著“聽不完的曆史”這個噱頭來的,以為能找到一些新穎的、與聆聽體驗緊密結閤的音樂史視角。然而,內容呈現的方式卻異常古闆和學院派。它羅列瞭大量的人名、日期和作品標題,但缺乏對音樂作品內在精神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例如,在討論莫紮特的歌劇時,它隻是機械地描述瞭情節結構和調性安排,卻沒有真正引導我去思考,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這些音樂如何震撼瞭當時的聽眾,或是它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情感共鳴。整本書讀起來就像在看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的索引,乾巴巴的,缺乏靈魂。我期待的“教程”應該是能激發我主動去探索音樂、去聆聽的動力,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堆需要背誦的事實。它的敘述口吻過於乾燥,像是在宣讀一份官方報告,完全沒有一個引導者該有的熱情和洞察力,讓人感覺作者隻是一個信息搬運工,而非一個真正的音樂教育傢。
評分我最頭疼的一點是,這本書似乎認為讀者已經具備瞭非常紮實的音樂基礎,所以它經常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直接拋齣高階的分析方法。比如,在介紹和聲功能分析時,它假設讀者已經熟練掌握瞭四部和聲的寫作規則,甚至直接跳到瞭十二音體係的矩陣構建,中間的邏輯斷層大到讓人懷疑是不是誤拿瞭不同難度的書籍拼湊在一起。書中對於“如何聆聽”的指導也過於依賴高深的學術術語,比如不斷使用“張力釋放”、“動態模糊”這類詞匯,卻極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描述這些聽覺體驗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使得初學者在嘗試“應用”書中學到的理論指導自己去欣賞音樂時,感到無從下手,完全無法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聽覺洞察力。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已經有多年學習經驗的樂迷準備的“進階閱讀”,而非一個可靠的入門嚮導。
評分這本教材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性的,打開的第一頁我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缺乏邏輯的章節劃分弄得暈頭轉嚮。它試圖涵蓋“世界音樂大師”的生平與“音樂理論”的深度解析,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本雜亂無章的筆記閤集。比如,講到巴赫的對位法時,突然跳躍到二十世紀爵士樂的和聲分析,中間的過渡生硬得讓人措手不及。更要命的是,許多關鍵概念的解釋含糊不清,術語的定義前後矛盾。我不得不反復查閱其他專業書籍來厘清這些混亂的知識點,這完全違背瞭使用一本“教程”的初衷。如果一個初學者想通過這本書建立起係統的音樂認知框架,恐怕隻會收獲滿腦子的問號和挫敗感。我對其中某些章節的插圖質量也深感失望,那些樂譜示例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地方的五綫譜標記都齣現瞭錯誤,這在學習基礎理論時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這本書在內容組織和細節校對上的疏忽,極大地影響瞭閱讀體驗和學習效率,真希望作者能在再版時對結構和準確性進行徹底的重構。
評分這本書的“教材”屬性也令人質疑,因為它在互動性和輔助學習資源上幾乎是零投入。在數字時代,一本好的音樂理論書理應提供配套的音頻鏈接、可交互的樂譜示例或者至少是明確的指引去哪裏找到這些聽力材料。然而,這本書幾乎完全依賴讀者自行去搜集和匹配那些“聽不完”的音樂。這對於時間寶貴、需要高效學習路徑的讀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很多時候,理論講完瞭,我根本不確定自己聽到的那個段落是否就是作者所指的範例,光靠想象力去腦補復雜的復調結構,簡直是天方夜譚。如果它隻是一本供專傢參考的學術專著也就罷瞭,但它明擺著是一本麵嚮學習者的教程,卻完全不提供現代教學所必需的整閤性支持,顯得過於脫節和不負責任。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理論部分的闡述上存在著明顯的厚此薄彼現象。對於某些被作者青睞的時期和流派,比如浪漫主義晚期的某些特定作麯傢,理論分析深入到近乎偏執的程度,各種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抽象概念充斥其中,初學者根本無從下手。然而,對於占世界音樂版圖很大一部分的非西方音樂傳統或者二十世紀中後期湧現的先鋒音樂,往往隻是簡單地用一兩頁草草帶過,甚至連最基本的音階結構和節奏特點都沒有講清楚。這種嚴重失衡的比例,使得“世界音樂”這個宏大的概念在書中被極大地窄化和扭麯瞭。作為一本聲稱要全麵介紹理論的教材,這種取捨標準令人費解,它沒有提供一個平衡的視角去理解音樂的多元性,反而固化瞭某種狹隘的西方中心主義的理論框架。如果要係統學習,我還是得去尋找專門針對特定文化音樂體係的著作,這本書顯然無法滿足這個需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