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技术——常见问题解决(2DVD) 正版 李景侠 讲解示范守望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职业素养丛书

琵琶演奏技术——常见问题解决(2DVD) 正版 李景侠 讲解示范守望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职业素养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声健 编
图书标签:
  • 琵琶
  • 演奏
  • 技巧
  • 教学
  • 李景侠
  • 守望音乐
  • 音乐教师
  • 职业素养
  • DVD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03733
商品编码:29867626853
丛书名: 守望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职业素养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DVD 1 

右手常见技术问题 
01 弹挑类 
02 轮指类 
03 扫弦类 
04 摇指类 
05 摭分类 
左手常见技术问题 
06 按音动作 
07 润音类 
DVD 2 
01 腔韵类动作 
02 打、擞、带 
03 泛音 
组织动作过程中的常见技术问题 
04 右手换弦类动作 
05 左手变位动作 
其他类问题 
06 触弦技术类 
07 持琴 
08 呼吸 
09 感觉记忆 
10 方法类问题

本片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一位琵琶演奏艺术与教学法硕士学位的获得者李景侠主讲。介绍了琵琶演奏技术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李景侠193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赴奥地利、德国留学,1990年回国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继198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独奏专场音乐会以来,她先后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音乐会多次应邀在海内外院校举办专题讲座及主持大师班。2001年以来,多次担任包括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内的琵琶专业大赛评委。她还长期致力于专业理论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2篇。2003年33万字的学术著作《中国琵琶演奏艺术》出版,影响广泛。


音乐教育与表演的另一片天地:深度探索乐器学习与实践 本精选书单旨在为对音乐学习、演奏技巧提升及教育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侧重于不同乐器体系、历史背景、理论构建与演奏实践的深度阅读材料。这些书籍覆盖了从基础乐理的严谨构建到特定乐器演奏风格的演变,以及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和教学法的创新实践。 第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的宏伟殿堂与演奏精粹 1. 《巴赫键盘作品的演奏实践与风格研究》 本书聚焦于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这一西方音乐巨匠的键盘作品,尤其深入探讨了其赋格、奏鸣曲及组曲在现代演奏中的风格还原与技术处理。内容详尽分析了巴赫时代羽管键琴(Harpsichord)的音色特性、键盘布局对演奏技巧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诠释流派。书中不仅有大量乐谱细节的解析,还辅以现代钢琴演奏家在触键力度、踏板运用(或不使用踏板的考量)上的具体策略,旨在指导演奏者如何超越纯粹的指法练习,达到对巴赫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表达。重点章节涵盖了《平均律键盘曲集》的结构分析和《哥德堡变奏曲》的层次构建,适合中高级键盘演奏者及音乐史研究者参考。 2.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协奏曲的结构与情感张力》 本著作系统梳理了自贝多芬晚期至拉赫玛尼诺夫一代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它不仅关注了曲式的演变,如奏鸣曲式在协奏曲中的灵活运用,更深入剖析了作曲家们如何通过织体密度、和声色彩的变化来塑造宏大的叙事性与个人情感的爆发。书中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大师的技巧挑战进行了技术层面的解构,阐述了如何平衡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对话关系,避免技术炫技沦为孤立的展示。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数位著名指挥家和钢琴家对特定协奏曲录音版本的评论,提供多维度的聆听视角。 3. 《管弦乐队配器法:从莫扎特到德彪西的色彩演变》 这是一部关于管弦乐配器技术的权威指南。它从乐器组的声学特性入手,细致描绘了不同乐器在不同音区和不同力度下的音色表现力。不同于传统的配器教材,本书着重于“色彩学”的探讨,分析了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如瓦格纳、马勒)如何通过叠加和对比不同的乐器组合来创造前所未有的音响景观。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配器手法,展示了如何利用木管乐器的特殊音色和弦乐的弱奏来营造朦胧、流动的听觉效果,对于作曲、编曲及指挥专业的学生极具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民族音乐学与世界音乐的广阔视野 4.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结构解析》 本书摒弃了西方记谱法的限制,专注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戏曲、说唱、器乐独奏)的内在逻辑。内容包括“宫调”体系的音高概念、民间音乐中的“板眼”节奏结构,以及对五声调式内部转调规律的深入挖掘。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口述历史记录,力求还原古代乐律学家对“律”的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江南丝竹、广陵古琴等流派在“散板”和“自由节奏”处理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是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参考书。 5. 《爵士乐即兴思维:蓝调的语汇与和声的拓展》 这本技术手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爵士乐即兴演奏的核心机制。它以蓝调音阶(Blues Scale)和布鲁斯和声(Blues Harmony)为起点,系统性地介绍了如何将和声进行(Chord Progression)转化为旋律动机。书中提供了大量即兴练习范例,涵盖了从摇摆(Swing)到融合(Fusion)等不同风格的节奏型和琶音模式。重点在于培养演奏者对变化和弦(Altered Chords)的即时反应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外音”来增加旋律张力而不破坏音乐的连贯性。对于所有希望掌握现代即兴技巧的乐手而言,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实践指南。 第三部分:音乐教育学与演奏心理的深度整合 6. 《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评估与教学设计》 本书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基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结合音乐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学龄前至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音乐感知和技能发展的阶段性模型。内容细致地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听觉训练活动、如何激发儿童对节奏和旋律的内在兴趣,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来巩固乐理知识。书中包含了大量的课堂观察记录和教学案例分析,为教师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导框架,强调了情感教育在音乐学习中的核心地位。 7. 《高效能演奏家的心流体验与舞台焦虑管理》 面对高强度的舞台表现需求,演奏心理学成为提升演奏水平的关键一环。本书结合运动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疗法(CBT),专注于帮助音乐家克服舞台焦虑和“卡壳”现象。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系统的心理演练、视觉化技术(Visualization)和呼吸控制来诱导“心流”(Flow State),使演奏者能够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和创造力。它深入剖析了完美主义倾向对演奏状态的负面影响,并提供了实用的自我调节工具和赛前准备流程,对于专业演奏者和音乐系学生极具指导意义。 8. 《基于项目的音乐学习(PBL)在中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本书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的音乐教学法。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中学阶段设计与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音乐,并最终以小型音乐会、纪录片制作或原创乐曲改编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这种方法强调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传统音乐课的范畴,使学生不仅学习音乐知识,更学会如何运用音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书中提供了多个可直接在课堂上部署的项目蓝本和评估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实在太“接地气”了,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说教感。作者似乎深知我们这些自学者或进修者在面对复杂技术时的困惑和挫败感,所以她总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语气来引导。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错误示范”的处理,它没有回避那些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反而把这些错误清晰地列出来,并分析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纠正的步骤。这种“反向教学法”非常有效,因为我们往往更容易从自己犯错的地方找到突破口。举个例子,关于右手“扫轮”时手臂的放松度,书里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肌肉的联动,让我茅塞顿开,之前紧绷的手臂瞬间找到了正确的发力点。这种化繁为简、直击痛点的讲解风格,让复杂的演奏问题变得清晰明了,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理论阐述上的深度和广度。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琵琶演奏中一些长期困扰演奏者和教师的“疑难杂症”。例如,关于揉弦力度和泛音控制的物理学基础分析,这本书给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同于以往那种“多练就好了”的模糊指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音色塑造”的细致剖析,她将音色分解为力度、触弦角度、指甲形状等多个变量,并一一提供了对应的练习方法,这使得我们不再是凭感觉去调整,而是有章可循地去雕琢自己的声音。对于一些高难度技巧,比如“轮指”的连贯性问题,书中不仅提供了基础练习,还结合了实际曲目片段进行讲解,非常具有实操性。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琵琶的声音物理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突破瓶颈期至关重要。

评分

从教学法体系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成熟的教学框架之上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演奏手册,更像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的展现。我注意到,它在章节的递进上遵循了从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确保学习者能够稳扎稳打地建立起扎实的演奏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习阶段的习琴者都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比如如何为少儿设计练习内容,以及如何指导进阶演奏者进行曲目诠释。这种全方位的教学考量,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宽,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人群。对于我这样的兼职教师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可以信赖的教学蓝图,帮助我更好地规划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展现出高度的职业素养。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与资深演奏家的深度对话,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对音乐本体的敬畏与思考。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曲目赏析,虽然不是直接的技法教学,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演奏曲目的理解深度。了解了创作背景和当时对演奏风格的要求,再回过头来练习,我的演奏立刻多了一层“语境感”,不再是生硬地完成动作。这种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意义。它促使我超越了单纯的“弹奏”层面,开始真正思考如何用琵琶来“讲述”故事,如何用指尖传递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核。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提升演奏者的艺术修养,不仅仅是技术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厚实的书页纸质摸起来就很舒服,翻阅起来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这对于一本注重细节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的布局疏密得当,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没有让人感到视觉疲劳。那些乐谱的印刷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指位标记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能省去太多猜度和反复确认的时间。而且,书本的装订也非常牢固,那种可以完全摊平的设计,让我在练习时可以把书本放在琴谱架上,不用担心它会合拢,这对于长时间的练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总的来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这本书就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的态度,让人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是对演奏艺术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