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麦子、豌豆和豆子
2 去告诉罗蒂阿姨(二重奏)
3 有些人做的事
4 摇篮曲
5 II音二重奏
6 扬基歌
7 秋千上的男人
8 我们高兴地摇啊摇
9 威尼斯船歌(二重奏)
10 装饰圣诞礼堂
11 顽皮男孩
12 美梦到天亮
13 老丹.塔克(二重奏)
14 伊利运河
15 美丽的亚美利加
16 以二分音符表示一拍的节奏
17 唱欢欣(回旋曲)
18 斯卡堡集市(电影《毕业生》主题曲)
19 高中逬行曲
21 不同的音级
22 站在屋顶上
23 辛哈里哈里(二重奏)
25 达到更高的音
26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27 乡土布鲁斯(二重奏)
29 四个音的节拍
......
约翰·奥莱利、马克·威廉姆斯编著的《大管(附光盘2原版引进)》为美国ALFRED出版社研发的一套经典教程,在欧美地区广泛流行。充分考虑初学者的学习特征,从演奏姿势、乐器构造开始引入,由潜入深,将乐理知识、演奏术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直观易懂。可以扭转学校管乐训练中乐谱缺乏的现状。作为通俗易懂且配有示范CD的图书,本书亦可作为自学教材使用。
本套管乐教程为美国ALFRED出版社研发的一套经典教程,充分考虑初学者的学习特征,从演奏姿势、乐器构造开始引入,由潜入深,并纳入旋律动听的乐曲,将乐理知识、演奏术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直观易懂。本书为大管 2。
编辑推荐
原版引进,欧美广泛流行的管乐教程,乐理知识、演奏术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直观易懂。
坦白说,最初我被它的名字吸引——“管乐队现代化训练”,这个“现代化”的标签让我充满好奇,因为大管的很多基础教程似乎停滞在了上个世纪。这本书真正体现了现代化训练的精髓,在于它对现代管弦乐队实际需求的深刻洞察。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古典时期独奏曲的冗长练习,而是精选了大量取材于20世纪后半叶到当代管弦乐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对大管音域和技巧要求极其苛刻的片段进行拆解和重构。例如,对于快速、不规则的连奏群的处理,或者是在极弱动态下对高把位音准的精准把控,这些都是现代乐团指挥对我们提出的高标准要求。通过这本书的系统训练,我感觉自己的“舞台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吹好一个音符,而是如何作为一个现代管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全面且乐感丰富的成员而存在。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随附的那个光盘,这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课后自我提升的乐手准备的“私人教师”。市面上很多教材的伴奏光盘都敷衍了事,要么音质粗糙,要么节奏感僵硬得像机器人在敲鼓,根本无法作为练习的参考。然而,这张CD的录音水准绝对是专业录音棚级别的,大管的声音饱满、温暖,而且层次感极佳。我特意把慢速、中速和标准速度的示范曲目都听了一遍,感觉就像是顶尖独奏家在现场为我演奏一样。它不仅仅是提供了节奏背景,更重要的是,它在对位和音色处理上提供了极佳的范本。我发现,当我跟着标准速的伴奏练习时,自己的气息控制和乐句处理能力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那清晰的动态范围,甚至让我能更精准地捕捉到指法转换时轻微的气流变化。对于那些需要远程指导或者晚上练习无法请到老师的乐手来说,这张CD的价值几乎是无可估量的,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之间最坚实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学习了多年大管,但总感觉自己在演奏风格上略显单薄的乐手,我从这本书的“风格化练习”部分收获巨大。很多教程专注于技术层面的打磨,却忽略了管乐器特有的“歌唱性”和不同音乐时期的处理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重复,而是将技术融入到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模仿之中。比如,有一组练习明显带有巴洛克时期的清晰和分离度要求,而紧接着的下一组练习则要求你能在中音区拉出那种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连贯、深沉的“木管歌唱”。这种有意识地在指尖和气息间建立风格差异的训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表现力。它不再是单纯地把音符吹响,而是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吹?”以及“这个音符在当时的语境下应该是什么情绪?”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训练,远比单纯的机械练习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和专业感,让人立刻联想到经典大师的作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特别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偏哑光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对着谱子练习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明显的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谱号、音符、指法标记都清晰得令人发指,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重点,没有那种拥挤不堪的感觉。而且,我留意到每一个练习曲目的标题下面,都有一个很小的、似乎是印刷的印记,虽然不知道具体含义,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我甚至花了好长时间研究了一下封底的作者简介和出版社信息,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对书中的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总的来说,光是作为管乐学习者书架上的一个摆设,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是很多轻薄教材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体现了上海音乐学派一贯的科学、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它不是那种把所有难点一下子堆砌在一起的“速成秘籍”,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音阶和琶音的特定指法组合开始渗透,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换把技巧和跨把连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大管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容易遇到的“瓶颈”。比如,在处理低音区快速跑动时,它会穿插一两页专门针对手指协调性和肌肉记忆的“热身练习”,这些练习看似简单,但当你真正实践后,会发现对解决后续复杂乐段的流畅度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教材中对于气息支撑与音准控制的理论讲解,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言简意赅,直指核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用大量晦涩的术语来故作高深。它真的做到了“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