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疗

话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荣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咨询
  • 心理治疗
  • 人本主义
  • 积极倾听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49672
商品编码:298803155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话疗

定价:29.00元

作者:李金荣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5249672

字数:

页码:1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话疗,即语言治疗,属于心理疗法的一种。本书作者曾患鼻咽癌并颅骨转移,他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历经10年与病魔的抗争,如今已完全康复。在康复过程中,他以谈话交流的方式将自己的抗癌经验与身边的癌友一起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抗癌与康复效果。李金荣著的《话疗》就是作者抗癌与康复经验的总结,对众多癌症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目录


话疗浅释
精彩尽在平凡中
我的写作初衷
治疗与康复
病历资料
病房日记
癌症康复的“活化石”
漫漫抗癌路步步量恒心
亲人的支持是与癌症抗争的不竭动力
抗癌杂字
群体抗癌组织中领导成员起决定作用
康复会接过医生的接力棒
接力后把线闯
医患携手共创癌症康复的典范
癌症的防治和康复
有一线希望我也要争

松静轩诗苑
师生畅怀
登泰山诗二首
齐鲁抗癌群英会诗二首
游西湖二首
枫桥抒怀
潇洒游
台湾游
台儿庄赋
登攀
九间棚
重修老宅
话尊师
除夕抒怀
自勉诗一首
晨练有感
群体抗癌
登临孟良崮
锻炼有感
字谜
惜鸽痛
毅字诗
忍字诗
为爷爷立碑撰文
忆母辞
孙十岁生日赠言
携孙观柳记
阖家乐

媒体综述
敢搏死神的人
我们抗癌路上的“领头羊”
用生命见证:癌症≠死亡
“她在丛中笑”
现场“话疗”咨询
十年抗癌路
征服
用笑容改变命运
患难金婚夫妻用爱创造奇迹
播洒关爱播洒阳光播洒幸福
风雨十五年
生命的抗争
群体抗癌二十年

后记
后记

作者介绍


李金荣,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区)人。1943年生。1970年任农中民办教师,1977年考入临沂教育学院,毕业后任程庄中学体育教师。
  1981年李金荣患鼻咽癌晚期颅底骨破坏并脑转移。李金荣并未被疾病所吓倒。他始终积极配合医院科学治疗,始终保持乐观心态,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渐渐摸索出一套与癌症抗争的康复方法。1982年李金荣出院后吃住在学校,带病坚持教学10余年。1994年内退后,李金荣筹建成立临沂市癌症康复会,走上带领癌症患者积极抗癌、科学康复的道路。李金荣曾任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获世界华人百名抗癌明星、全国肿瘤城市康复义工之星、齐鲁抗癌英豪、市级学会社团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在临沂市癌症康复会20周年大会上。李金荣被聘为康复会终身荣誉会长兼顾问。

文摘


序言



《天工开物:古老技艺的现代回响》 作者:[虚构人名,如:陈景和]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如:翰墨轩]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如:2024年] 图书类型:工艺史、科技文化 ---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古老技艺的现代回响》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工程智慧的恢弘著作。本书并非专注于心理学或语言学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基石——那些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物之理”与“工之巧”。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详尽的文献考证、田野调查和现代科学视角,重新审视并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在农业、冶金、纺织、陶瓷、建筑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所积累的独特技术体系。我们致力于揭示这些看似古老的工艺背后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的启发价值。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中国古代技术图景: 第一卷:大地之歌——农耕文明的精微调度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体系。从“耕、耨、耙、耱”的农具演进,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不同的灌溉系统,我们深入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指导下的精细化种植策略。书中详细分析了梯田的结构力学、水稻种植中的“秧畦”技术,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循环利用(如绿肥、堆肥的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古代种子筛选与保存技术的论述,揭示了其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本卷强调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而是人与自然系统之间高效、可持续的物质交换机制。 第二卷:火与土的哲学——陶瓷与冶金的嬗变 这是对中国古代材料科学的赞颂。在陶瓷部分,我们细致剖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到宋代五大名窑的釉料配方、烧制温度的精确控制以及窑炉结构的设计学。这些技术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热力学原理。冶金方面,书中详细描绘了生铁冶炼的早期实践、炒钢法和百炼钢的工艺流程,并探讨了古代冶金匠人如何通过控制碳含量来达成对金属性能的预期控制。例如,对古代宝剑的韧性与硬度平衡的分析,纯粹基于冶金工程学的视角。 第三卷:丝缕间的乾坤——纺织与染色技术的系统化 本卷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丝绸、麻布的生产链条。从蚕桑的养殖规范,到缫丝的精密机械(如蚕车),再到织机的结构进化(如提花机的原理)。书中对比了不同地域的织造工艺,如蜀锦的复杂提花与江南丝绸的轻盈细腻。染色技术部分,详细考证了植物染料的提取、媒染剂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天然物质达到历久弥新的色彩效果。这部分内容是对古代化工分离技术和纤维科学的致敬。 第第四卷:水利与土木的宏大叙事 本卷将重点放在了古代的土木工程成就上。大运河、都江堰、长城等宏伟工程,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体现,更是对地质学、水文学和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书中通过对斗拱、榫卯结构的力学分析,展示了古代建筑如何实现柔性抗震。对于水利工程,我们不仅分析了堤坝的选址和材料配比,更侧重于其如何与地方气候和河流特性相结合,实现长效的防洪与灌溉。这部分是纯粹的工程学应用。 第五卷:墨香与纸韵——书写载体的革命 此卷关注记录信息的物质载体。造纸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飞跃。书中详细描述了从麻、树皮到竹帘、皮纸的原料处理过程,抄纸的工艺细节,以及纸张的后续加工技术(如砑光、施胶)。此外,对印刷术的起源、雕版印刷的精细刻制技术以及活字排版的效率提升,均从工艺制造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六卷:工具的智慧——古代机械的发明与应用 本卷专门梳理了古代机械装置的发明,特别是那些应用于提水、运输和计时方面的工具。从最初的辘轳、桔槔,到水车的复杂机构,再到张衡的浑仪和水运仪象台,这些装置体现了古代匠人对杠杆原理、齿轮传动和势能转换的娴熟运用。重点分析了这些机械装置的设计思路,如何用最简单的部件实现复杂的运动。 第七卷:传统工艺的现代性对话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转向当代。我们探讨了在工业化进程中,那些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利用现代材料科学和检测手段来解析古代工艺的秘密?如何将传统技艺的“精气神”融入现代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本书力图证明,这些古老的“物之技”并非僵死的历史遗迹,而是可以为现代制造业和工程学提供创新思路的活水源头。 总结: 《天工开物:古老技艺的现代回响》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手工技艺、工程美学和中国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的力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叙事视野,带领读者穿梭于古代工坊、田间地头与宏伟工程之间,领略中华民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后所凝练出的惊人创造力。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物”的深入考察,反观古人的生存智慧与科学精神,为理解东方文明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坚实而丰富的参照系。它歌颂的是精湛的技艺,是匠心独运的创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或人际交流的艺术。 --- (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构思实在太巧妙了!我以前从来没想过,会有人能把不同领域的东西结合得这么自然而又深刻。它不是那种简单地拼凑,而是通过一个非常巧妙的视角,将看似无关的元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又完整的体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好像被点醒了一样,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作者在逻辑上的严谨性也让我印象深刻,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层层递进,让人信服。我甚至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画出作者的思考路径,试图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最终结论的。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启发,让我觉得非常过瘾。而且,这本书的内容涉猎非常广泛,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效果处理得太棒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封面那独特的质感吸引住了。那种泛着微微哑光的纸张,搭配上烫金的字体,瞬间就觉得这本书“有故事”。翻开内页,印刷质量也是没得说,字迹清晰,排版疏朗,一点都不压眼睛,读起来特别舒服。我尤其喜欢它插画的风格,那种淡淡的水墨晕染,或者说是细致的素描勾勒,每一幅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文字的情绪,有时候甚至比文字本身更能触动人心。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插画,想象着作者在创作时,心中所描绘的画面。有时候,我会觉得那些插画就像是作者在用另一种语言和我交流,分享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让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吸收,更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而且,装订也非常牢固,书页翻动起来毫无压力,不用担心会轻易散架,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把书放在床头,睡前随意翻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整体的包装和设计,都透露出一种精良和用心,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尤其是在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塑造上。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制造悬念,一个接一个的小高潮,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放下书,在脑海里推演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但往往作者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反转,让我既惊叹又佩服。人物的塑造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让人能够深入理解他们的行为。我发现自己常常会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选择,哪怕这些选择并不那么“完美”。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立体。而且,作者在节奏的把控上也非常到位,紧张的时候让人心跳加速,舒缓的时候又让人得以喘息,整体阅读下来,张弛有度,非常吸引人。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像是把读者直接抛入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之中。一开始,我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那种压抑和不安感也随之而来,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她的挣扎与彷徨。作者在细节的描写上极其考究,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环境的氛围。我尤其欣赏他/她对于情绪的细腻捕捉,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人物的表情和微小的动作。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动机,他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完全被故事所吸引。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诗意,又不失力量,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给我的那种温暖和治愈的感觉。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包容的姿态,娓娓道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知心的朋友聊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戒备,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并且知道,你一定会被理解和接纳。作者在描绘人物情感时,非常细腻和真实,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那些不易察觉的烦恼,那些微小的喜悦,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这些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常常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看到我认识的人的模样,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了力量,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生活的智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获得力量。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内心变得更加宁静和坚定,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