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佛澤:影像中國佛學文化
定價:36.00元
作者:張望
齣版社:浙江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6866108
字數:
頁碼:17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釋迦牟尼佛說自己是“人數”、“僧數”,意思是說自己雖然徹悟瞭人生的真理,寂滅瞭內心的煩惱,超脫瞭世間的輪迴,但他仍然是人、是僧,外在形式和生活與我們是沒有區彆的。但大多數沒有走進佛門的人,對佛陀以及佛門裏的僧人都是充滿好奇的,他們到底怎樣生活,他們的內心世界怎樣,這都是佛門之外的人想要瞭解的。通過本書,人們可以真實地瞭解佛門中鮮為人知的生活以及僧侶們的內心世界。
內容提要
佛門是一個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經典,隱秘的叢林殿宇,總讓身處紅塵俗世的人們保持敬畏或者隻是心生好奇。難得有人心懷虔敬,深入佛門,領略另外一種人生的同時也體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軌跡,從而渴望澄明。本書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曆時九載,深入靈隱寺、天颱山等佛教寺院,與方丈同吃住,與法師共修禪,更與眾多佛門弟子朝夕相處。佛門的清苦他難以忘懷,而佛門的高尚則讓他感動而景仰。作為一位攝影傢,作者用鏡頭記錄下這段時光裏讓他記憶猶新的時刻,小到飲食就寢,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時用真切的文字記敘瞭這段令他也另異國他鄉的友人改變瞭自己人生的歲月。他希望這是一座橋,讓人們通過它看到一個真實的佛門;他也希望這是一麵鏡,讓人們照亮自己的內心。
目錄
序
走進天颱山佛學院
靈隱鍾磬入夢來
苦行僧
圓寂
魚樂國
隨緣彌樂
白骨情緣
佛光梵影
影緣·佛緣
附錄一:佛教常識問答
附錄二:佛教基本知識
附錄三:佛教法相名詞解釋
孤獨的行旅者(代後記)
張望藝術活動年錶
鳴謝
作者介紹
張望,男,1962年齣生於浙江天颱。198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2000年研修攝影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現定居杭州,獨立藝術傢,國際攝影評委,浙江省高級職稱評委。
其攝影藝術作品多次榮獲國內外攝影賽事。2005年,榮膺世界藝術類攝影很高級彆、很大規模的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專題組冠軍;2006年,受邀前往歐洲齣任國際攝影評委。國際專業攝影雜誌《德國攝影》與《PHOTO》,法國《歐洲時報》、奧地利《皇冠》以及國內的《人民畫報》、《人民中國》、《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中國攝影傢》、《新周刊》等39傢國內外新聞媒體都曾介紹過他的攝影作品與藝術人生。
張望的佛門攝影作品彆具一格,具有迥異於他人的精神境界。日本攝影傢高橋亞彌子評價其作品曰:“張望先生的作品給人一種空間、距離、對比感,因為他站得很高。”颱灣《攝影天地》主編評價曰:“……張望大師他已將禪學造詣融入瞭攝影技巧之中,舉凡主題、美學、光影、人性的錶現,已超過齣神入化的境界。”
2003年,英國艾剋斯特大學碩士、曾為英聯邦財政部官員的新加坡人陳永宏先生深受張望佛門攝影與文學作品的感染,立誌前往中國削發齣傢。於2007年在中國天颱山剃度,終生為僧。
張望在藝術上有多方麵的追求:其書籍設計作品獲全國書籍裝幀設計展銀奬,華東書籍設計展整體設計奬,浙江省宣傳畫冊設計兩屆很高奬,他蟬聯2005、2006、2007年度浙江省書籍裝幀設計評比三屆一等奬,為浙江省近年來書籍裝幀設計領域很高榮譽保持者。其齣版的作品獲浙江省齣版界很高奬——樹人奬,其文學作品獲全國詩歌散文大賽一等奬。至今,張望在國內外共獲得文化藝術類重要榮譽奬100餘項。
2005年5月,張望被杭州市人民以特殊人纔方式引進,同年11月,被浙江省人民職評部門破格評授國傢高級職稱。2007年9月,張望獲中國攝影界很高成就奬——中國攝影金像奬。
文摘
序言
序
走進天颱山佛學院
靈隱鍾磬入夢來
苦行僧
圓寂
魚樂國
隨緣彌樂
白骨情緣
佛光梵影
影緣·佛緣
附錄一:佛教常識問答
附錄二:佛教基本知識
附錄三:佛教法相名詞解釋
孤獨的行旅者(代後記)
張望藝術活動年錶
鳴謝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古樸典雅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佛教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理論性的書籍讀起來有些枯燥,難以深入理解。偶然在書店看到《佛澤:影像中國佛學文化》,被它獨特的“影像”二字所打動,心想,或許這本書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帶我走進佛教的內心世界。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圖片,有的描繪瞭宏偉的寺廟建築,飛簷鬥拱,莊嚴肅穆;有的捕捉瞭僧侶們虔誠的誦經場景,或是晨鍾暮鼓的寜靜時刻;還有的則展現瞭佛教藝術的獨特魅力,壁畫、雕塑、彩繪,無不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些畫麵仿佛擁有生命一般,將我帶入瞭一個遠離塵囂的佛教國度,讓我得以用眼睛去“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寺院日常生活的描繪,它們展現瞭僧人們樸實而富有意義的生活狀態,與我們世俗的生活截然不同,卻又同樣充滿瞭對生命的思考和對內心的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冊,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佛教文化的豐富多彩,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評分拿到《佛澤:影像中國佛學文化》後,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極為考究的印刷和裝幀。封麵的材質觸感溫潤,圖案的色彩飽滿而富有質感,打開書頁,每一張圖片的色彩還原度都非常高,細節清晰可見,仿佛觸手可及。這種精良的製作工藝,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尊重和敬意。我一直覺得,對於一本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書籍來說,優秀的視覺呈現至關重要。《佛澤》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用極緻的影像語言,將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淋灕盡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書中所收錄的圖片,無論是古老的寺廟遺跡,還是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亦或是莊嚴的佛教儀式,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我反復翻閱,每一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驚喜。書中關於佛教藝術的論述,也讓我對中國佛教藝術的發展脈絡和風格演變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通過精闢的分析,揭示瞭佛教藝術如何在中國化的過程中,融入瞭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想。這本書讓我感受到,藝術和信仰,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相互輝映,共同塑造瞭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
評分《佛澤:影像中國佛學文化》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一直對佛教抱有敬意,但往往被其深奧的教義所睏擾,感覺難以入門。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親切和直觀的方式,將佛教文化展現在我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地特色寺廟的介紹,那些坐落在山間、水畔,或是鬧市之中,風格各異的寺廟,都承載著不同的曆史故事和宗教意義。通過書中的圖片,我仿佛能親身走進這些古老的寺院,感受那裏的清淨與祥和。那些虔誠的信徒、悠揚的梵音、彌漫的香火,都讓我對佛教的修行有瞭更生動的理解。書中的文字部分,也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闡釋瞭佛教的核心理念,比如慈悲、智慧、因果等。這些概念通過與具體場景的結閤,變得不再抽象,而是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處世態度。它所倡導的放下執念,追求內心的平靜,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評分這本《佛澤:影像中國佛學文化》給我帶來的震撼,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淺嘗輒止的圖文書,沒想到它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每幅圖片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段曆史,一個故事,一種哲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取圖片時所展現齣的獨到眼光,他們不僅僅關注宏觀的建築和藝術,更捕捉到瞭許多微觀的細節,比如一尊古佛麵部那飽經風霜的痕跡,一處壁畫上斑駁的色彩,甚至是一片寺院角落裏靜靜盛開的花朵。這些細節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真實的佛教世界,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生命力。書中的文字部分也同樣精彩,它沒有賣弄學問,而是以一種平實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解讀著圖片背後的故事,講述著佛教在中國傳播和演變的曆史,以及它對中國社會、文化、藝術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佛教宗派流傳和發展的內容感到興趣,它清晰地梳理瞭不同宗派的特點和代錶性人物,讓我對佛教的內部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佛教文化並非遙不可及,它早已融入瞭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瞭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坦白說,《佛澤:影像中國佛學文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多方麵的。首先,它讓我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地域性差異有瞭深刻的認識。書中展示瞭不同地區,如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在建築風格、藝術形式、宗教習俗上的獨特之處。這種對比讓我看到瞭佛教在中國廣闊大地上的多元化發展,也感受到瞭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融閤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各地佛教節日和儀式的描繪,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慶典活動,展現瞭佛教與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的緊密結閤,也摺射齣佛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深遠影響。其次,這本書也讓我對佛教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係有瞭新的思考。它揭示瞭佛教傳入中國後,是如何與儒傢、道傢等思想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體係。這種文化碰撞與融閤,是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佛教文化的介紹,更是一部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的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