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
定价:36.00元
作者:张望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6866108
字数:
页码:1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佛说自己是“人数”、“僧数”,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寂灭了内心的烦恼,超脱了世间的轮回,但他仍然是人、是僧,外在形式和生活与我们是没有区别的。但大多数没有走进佛门的人,对佛陀以及佛门里的僧人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到底怎样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这都是佛门之外的人想要了解的。通过本书,人们可以真实地了解佛门中鲜为人知的生活以及僧侣们的内心世界。
内容提要
佛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经典,隐秘的丛林殿宇,总让身处红尘俗世的人们保持敬畏或者只是心生好奇。难得有人心怀虔敬,深入佛门,领略另外一种人生的同时也体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从而渴望澄明。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历时九载,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佛门的清苦他难以忘怀,而佛门的高尚则让他感动而景仰。作为一位摄影家,作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时光里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刻,小到饮食就寝,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时用真切的文字记叙了这段令他也另异国他乡的友人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岁月。他希望这是一座桥,让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他也希望这是一面镜,让人们照亮自己的内心。
目录
序
走进天台山佛学院
灵隐钟磬入梦来
苦行僧
圆寂
鱼乐国
随缘弥乐
白骨情缘
佛光梵影
影缘·佛缘
附录一:佛教常识问答
附录二:佛教基本知识
附录三:佛教法相名词解释
孤独的行旅者(代后记)
张望艺术活动年表
鸣谢
作者介绍
张望,男,1962年出生于浙江天台。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研修摄影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现定居杭州,独立艺术家,国际摄影评委,浙江省高级职称评委。
其摄影艺术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摄影赛事。2005年,荣膺世界艺术类摄影很高级别、很大规模的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2006年,受邀前往欧洲出任国际摄影评委。国际专业摄影杂志《德国摄影》与《PHOTO》,法国《欧洲时报》、奥地利《皇冠》以及国内的《人民画报》、《人民中国》、《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新周刊》等39家国内外新闻媒体都曾介绍过他的摄影作品与艺术人生。
张望的佛门摄影作品别具一格,具有迥异于他人的精神境界。日本摄影家高桥亚弥子评价其作品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台湾《摄影天地》主编评价曰:“……张望大师他已将禅学造诣融入了摄影技巧之中,举凡主题、美学、光影、人性的表现,已超过出神入化的境界。”
2003年,英国艾克斯特大学硕士、曾为英联邦财政部官员的新加坡人陈永宏先生深受张望佛门摄影与文学作品的感染,立志前往中国削发出家。于2007年在中国天台山剃度,终生为僧。
张望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追求:其书籍设计作品获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展银奖,华东书籍设计展整体设计奖,浙江省宣传画册设计两届很高奖,他蝉联2005、2006、2007年度浙江省书籍装帧设计评比三届一等奖,为浙江省近年来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很高荣誉保持者。其出版的作品获浙江省出版界很高奖——树人奖,其文学作品获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至今,张望在国内外共获得文化艺术类重要荣誉奖100余项。
2005年5月,张望被杭州市人民以特殊人才方式引进,同年11月,被浙江省人民职评部门破格评授国家高级职称。2007年9月,张望获中国摄影界很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文摘
序言
序
走进天台山佛学院
灵隐钟磬入梦来
苦行僧
圆寂
鱼乐国
随缘弥乐
白骨情缘
佛光梵影
影缘·佛缘
附录一:佛教常识问答
附录二:佛教基本知识
附录三:佛教法相名词解释
孤独的行旅者(代后记)
张望艺术活动年表
鸣谢
《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佛教抱有敬意,但往往被其深奥的教义所困扰,感觉难以入门。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亲切和直观的方式,将佛教文化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地特色寺庙的介绍,那些坐落在山间、水畔,或是闹市之中,风格各异的寺庙,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和宗教意义。通过书中的图片,我仿佛能亲身走进这些古老的寺院,感受那里的清净与祥和。那些虔诚的信徒、悠扬的梵音、弥漫的香火,都让我对佛教的修行有了更生动的理解。书中的文字部分,也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比如慈悲、智慧、因果等。这些概念通过与具体场景的结合,变得不再抽象,而是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态度。它所倡导的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图文书,没想到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每幅图片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哲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图片时所展现出的独到眼光,他们不仅仅关注宏观的建筑和艺术,更捕捉到了许多微观的细节,比如一尊古佛面部那饱经风霜的痕迹,一处壁画上斑驳的色彩,甚至是一片寺院角落里静静盛开的花朵。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佛教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生命力。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它没有卖弄学问,而是以一种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解读着图片背后的故事,讲述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和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佛教宗派流传和发展的内容感到兴趣,它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宗派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让我对佛教的内部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佛教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它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坦白说,《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让我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展示了不同地区,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在建筑风格、艺术形式、宗教习俗上的独特之处。这种对比让我看到了佛教在中国广阔大地上的多元化发展,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各地佛教节日和仪式的描绘,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庆典活动,展现了佛教与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的紧密结合,也折射出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它揭示了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如何与儒家、道家等思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这种文化碰撞与融合,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佛教文化的介绍,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理论性的书籍读起来有些枯燥,难以深入理解。偶然在书店看到《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被它独特的“影像”二字所打动,心想,或许这本书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带我走进佛教的内心世界。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图片,有的描绘了宏伟的寺庙建筑,飞檐斗拱,庄严肃穆;有的捕捉了僧侣们虔诚的诵经场景,或是晨钟暮鼓的宁静时刻;还有的则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壁画、雕塑、彩绘,无不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画面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将我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佛教国度,让我得以用眼睛去“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寺院日常生活的描绘,它们展现了僧人们朴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与我们世俗的生活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内心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佛教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评分拿到《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极为考究的印刷和装帧。封面的材质触感温润,图案的色彩饱满而富有质感,打开书页,每一张图片的色彩还原度都非常高,细节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敬意。我一直觉得,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籍来说,优秀的视觉呈现至关重要。《佛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用极致的影像语言,将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所收录的图片,无论是古老的寺庙遗迹,还是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亦或是庄严的佛教仪式,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我反复翻阅,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惊喜。书中关于佛教艺术的论述,也让我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精辟的分析,揭示了佛教艺术如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艺术和信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相互辉映,共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