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王蒲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11007336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以体育运动中的所有竞赛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学论证法等研究方法,力求较系统地解决竞赛方法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欲揭示竞赛方法的共性特征、本质联系及内在规律,其首要任务必然是科学建构运动竞赛方法的方法体系。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其关键在于竞赛方法的科学分类。竞赛方法寓于运动竞赛之中,运动竞赛基于竞赛项目之上。竞赛方法科学分类的前提,必然是运动竞赛的科学分类;运动竞赛科学分类的基础,必定是竞赛项目的科学分类。惟有首先研究竞赛项目分类,继而研究运动竞赛分类,然后研究竞赛方法分类,才可能科学建构运动竞赛方法的方法体系。
目录
论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1 概论
2.2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
2.2.1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的现状
2.2.2 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
2.2.3 竞赛项目分类结果分析
2.2.4 竞赛项目体系的建构
2.2.5 竞赛项目体系的验证
2.3 运动竞赛分类研究
2.3.1 运动竞赛体系的推导
2.3.2 项目体系与竞赛体系的比较
2.4 竞赛方法分类研究
2.4.1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考察
2.4.2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分类
2.4.3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5 运动竞赛方法的研究构想
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3.1 概论
3.1.1 竞赛方法的基本原则
3.1.2 对抗性竞赛的基本特征
3.1.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基本内容
3.2 循环制研究
3.2.1 循环制概述
3.2.2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对象
3.2.3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次序
3.2.4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名次
3.2.5 循环制评论
3.3 淘汰制研究
3.3.1 淘汰制概述
3.3.2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对象
3.3.3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次序
3.3.4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名次
3.3.5 淘汰制评论
4 总结
4.1 关于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4.2 关于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致谢
附录 竞赛项目分类定位表
参考文献
英文译文
The Constructioof the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Methods and Research othe Antagonism CompetitioMethod
Introductio
1.1 Topical Basis
1.2 Research content
1.3 Research objective
作者介绍
王蒲,1952年出生,男,汉族,四川万源市人。中员,教育学博士、乒乓球国际裁判。1976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1998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曾先后在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就职任教。现任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常委。
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和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涉及运动竞赛、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诸多研究领域,尤其对运动竞赛的理论与方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完成《运动竞赛学》、《运动竞赛方法研究》、《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乒乓球削球》等专著和教材10余本;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史》等体育期刊上发表《运动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研究》、《对抗性竞赛方法研究的理论思考》、《论循环制确定名次的原则及其实施》、《运动竞赛项目体系的验证与思考》、《论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淘汰制抽签研究》、《循环制竞赛成绩计算方式的研究》、《淘汰制竞赛的“轮空”问题研究》、《循环制竞赛次序研究》、《循环制竞赛次序的“轮空”问题研究》、《循环制竞赛确定名次的“层次”与“”问题研究》、《“弱者优先”的理论及其在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等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承担《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研究》、《21世纪初叶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的研究》等10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课题。主持完成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被评为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运动竞赛方法学》课程建设被授予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与训练;高等教育管理。
文摘
面对淘汰制所无法根除的固有矛盾,人们普遍接受和推崇的处理办法,是采用“抽签”决定竞赛对象。抽签的实质,是以“机遇”对付无法消除的强机遇性,大限度或完全避免人为因素对竞赛对象的左右,对竞赛过程的干预,对竞赛结果的影响,使每一参赛者在无法消除的强机遇性面前,机会均等,公平竞技,保证竞赛过程的公正性,竞赛结果的合理性。
采用抽签的办法确定竞赛对象,如果每一参赛者都享有完全的自由,任何一个参赛者可以抽到任何一个竞赛位置,而抽签只需保证所有参赛者有一个同等的机遇条件,那么抽签的过程和手段将极为简单。然而实际竞赛的情形,通常并不是这样。淘汰制竞赛要求将同一单位的若干选手合理分开,使之后相遇:同一单位的2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2区,只有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一单位的4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4区,只有半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一单位的8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8区,只有1/4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一单位的16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16区,只有1/8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单位选手合理分开,后相遇”--是淘汰制抽签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旨在避免同单位选手过早相遇,保证淘汰制的竞赛结果更为合理,
淘汰制竞赛的抽签办法及其抽签原则表明,淘汰制的抽签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有一定条件的。竞赛对象的确定,既要采用抽签的办法,即“机遇”的手段来对付淘汰制的强机遇性,保证每一参赛者在无法消除的强机遇性面前机会均等;又要在抽签的过程中施行“控制”的手段,以确保抽签原则的实现。“机遇”与“控制”是淘汰制抽签的基本矛盾。无条件的机遇可能导致竞赛结果的不合理,不必要的控制会使竞赛抽签失去意义。淘汰制抽签的关键,就在于妥善处理“机遇”与“控制”这一基本矛盾。淘汰制抽签要求在确保抽签原则的前提下,使每一参赛者享有大的自由,既做到“低限度的控制,大限度的机遇”。
要在淘汰制抽签中做到低限度的控制,大限度的机遇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抽签的理论还是抽签的技术都相当复杂。为此,淘汰制抽签必须掌握抽签的规律,精通抽签的理论,熟练抽签的技术。否则,抽签原则将时刻受到威胁,抽签的失败不时可能出现。抽签失败是竞赛抽签的大忌,不仅局面尴尬,影响极坏,而且所造成的损失常常是难以补救的。
……
序言
论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1 概论
2.2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
2.2.1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的现状
2.2.2 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
2.2.3 竞赛项目分类结果分析
2.2.4 竞赛项目体系的建构
2.2.5 竞赛项目体系的验证
2.3 运动竞赛分类研究
2.3.1 运动竞赛体系的推导
2.3.2 项目体系与竞赛体系的比较
2.4 竞赛方法分类研究
2.4.1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考察
2.4.2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分类
2.4.3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5 运动竞赛方法的研究构想
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3.1 概论
3.1.1 竞赛方法的基本原则
3.1.2 对抗性竞赛的基本特征
3.1.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基本内容
3.2 循环制研究
3.2.1 循环制概述
3.2.2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对象
3.2.3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次序
3.2.4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名次
3.2.5 循环制评论
3.3 淘汰制研究
3.3.1 淘汰制概述
3.3.2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对象
3.3.3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次序
3.3.4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名次
3.3.5 淘汰制评论
4 总结
4.1 关于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4.2 关于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致谢
附录 竞赛项目分类定位表
参考文献
英文译文
The Constructioof the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Methods and Research othe Antagonism CompetitioMethod
Introductio
1.1 Topical Basis
1.2 Research content
1.3 Research objective
当我看到《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这样的书名时,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一种对体育运动更深层次理解的渴望。作为一个对体育充满热情但并非专业人士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我们在观看比赛时,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而忽略了其背后那套更为庞大和精密的体系。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的好奇心。“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这听起来就像是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它要梳理、整合,甚至创造出一套能够指导所有类型运动竞赛的通用或特定方法。我很好奇,这套体系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它是否涉及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比如心理学、管理学、甚至系统工程?而“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对抗,是竞技体育的灵魂,是引爆观众激情的导火索。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类型的对抗性比赛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策略的?它是否会分析,如何在复杂的比赛局面中,识别对手的意图,并做出最优的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仅能欣赏体育的魅力,更能理解其背后深厚的科学底蕴,从而提升我对体育运动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本身就散发出一种严谨、深邃的气息,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即便不是业内人士,也对它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经常会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无论是篮球场上的激烈对抗,还是田径赛场上的极限挑战,背后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书名正好抓住了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这些比赛的“方法体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是一套固定不变的规则,还是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建构”二字,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是在探索如何从根本上设计一套科学、高效的竞赛方法,这其中或许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实证分析,甚至是对现有方法的批判和革新。而“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更是直接触及了体育竞技最令人血脉贲张的部分。如何理解和应对对手的策略?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些问题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体育竞技的舞台上,智力与体能如何巧妙地结合,形成一套套令人拍案叫绝的“对抗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学术和硬核,一看就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虽然我本人并非运动竞赛领域的专家,但对于体育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系统性构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在观看激烈的体育赛事时,我会思考,这些比赛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精密的理论支撑?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策略的制定,是否都遵循着一套严谨的方法论?这本书的书名《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就精准地触及了我心中对于体育深度理解的渴望。它并非仅仅关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或技术动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宏观的层面——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运动竞赛方法体系,以及如何深入研究对抗性竞赛这一体育的核心特质。这让我联想到,在竞技体育高度发达的今天,理解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对于提升训练效率、优化比赛策略、甚至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的科学化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竞赛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对抗性”这一充满张力的比赛本质进行深度剖析的。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正因如此,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此一窥运动竞赛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我理解体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作为一名业余体育爱好者,我一直对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隐藏在表面光鲜之下的科学原理和研究成果。这本书的题目,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似乎不仅仅是在介绍某一项具体的运动,而是要探讨运动竞赛的“方法体系”这一更为宏观和基础性的问题。我非常好奇,所谓的“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它包含了哪些要素?又是如何指导和规范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比赛的?更让我着迷的是“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这一部分,这正是体育竞技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精准地洞察并克制对手的策略,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智慧和科学?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关于心理博弈、战术设计、甚至信息处理的理论,来解释为何有些队伍总能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猜测和憧憬,希望它能为我揭开运动竞赛背后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从一个更深层次、更科学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我所热爱的体育项目。
评分对于《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绝对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深耕于学术研究的专著。我虽然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但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做到顶尖,都离不开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方法论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就点明了它的核心研究方向——“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和“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这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比如,在一些团队项目中,如何构建一套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协作和个人能力的方法体系?又比如,在强调个人对抗的项目中,运动员如何训练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对抗策略?“建构”这个词,暗示着作者并非只是在描述现状,而是要从零开始,甚至是整合和优化现有的方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而“研究”则意味着对“对抗性”这一核心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本质、规律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训练和比赛中。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了理解体育竞技背后科学逻辑的钥匙,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体育原理、提升自身认知水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