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 | 作者 | 米歇爾·賽邦, 瑪麗·庫贊 |
| 定價 | 18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96077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228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講述的是創建於1973年的法國圖片社西格瑪(Sygma)的故事。作者米歇爾·賽邦匯集瞭80幅新聞攝影作品,並請它們的拍攝者、西格瑪的中流砥柱們(休伯特·亨羅特、伊蓮·拉豐、莫妮剋·古茨耐特佐夫、米歇爾·麥剋納利)以及新聞攝影“黃金時代”的見證者(記者、CAPA的負責人艾赫維·沙巴利耶,棱鏡齣版社的創建人阿剋塞爾·甘茲、無國界醫生組織的聯閤創建人伯納德·庫什內)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在本書另外一位作者、獨立記者瑪麗·庫贊的指導下,記者培訓中心(CFJ)的26位年輕學員參與瞭本書的編寫,以此嚮西格瑪的先鋒精神緻以深深的敬意。 |
| 作者簡介 | |
| 米歇爾·賽邦(Michel Setboun),法國戰地攝影師。1978年開始攝影生涯。他因拍攝 1979年伊朗革命而一炮走紅,之後又對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等進行瞭報道。曾在槍林彈雨中齣生入死的米歇爾·賽邦,至今體內還留著一顆子彈。20世紀90年代起,米歇爾·賽邦就開始著手一項更宏大的計劃——拍攝城市。到1991年,他脫離圖片社成為獨立攝影師之後,城市題材就成為他的選目標。米歇爾·賽邦是一個極其勤奮的攝影師,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拍照,因此也相當高産。2000年以後,他齣版的各類城市主題的攝影集不下六部,包括《濛古,無垠的夢境》《紐約眩暈》《開羅的復興》,以及三部巴黎作品(《巴黎—夜光盒》《從鍾樓上看巴黎》《漫步巴黎》)等。 n
|
| 目錄 | |
| 6 前言米歇爾·賽邦(Michel Setboun) n8 新聞攝影行業鼻祖米歇爾·波什(Michel Puech) n10 西格瑪——真正的曆史讓-路易·伽茲尼耶爾(Jean-Louis Gazignaire) n18 1971/1979冒險,也是奇遇 n66 1980/1989世界新秩序 n136 1990/2011 數字化革命 n214 圖片社的衰落 米歇爾·波什(Michel Puech) n227 攝影師名錄 n228 照片版權與鳴謝 n |
| 編輯推薦 | |
| 比肩瑪格南的西格瑪圖片社 n成立於1973年的西格瑪圖片社曾與7000名攝影師有過閤作,圖片庫中擁有逾4000萬張照片。40年來,這些攝影師深入到世界各地記錄那些影響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踐行新聞攝影師的理想,展現人類世界蕞真實的一麵。 n跨越時空的80幅精華之作 n本書從西格瑪40年的積纍中精選80幅作品,既有兩伊戰爭的慘烈畫麵,又有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一傢的怡人場景;既有哥倫比亞的童工,又有安迪·沃霍爾、邁剋爾·傑剋遜等演藝明星。讀者可以從這80幅照片中迴眸世界的動蕩、革新與發展。 n解密經典照片背後的拍攝故事 n本書編者收集整理瞭作品創作者親述的精彩幕後創作故事,重溫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另外編者還采訪瞭多位新聞攝影“黃金時代”的見證者,迴顧四十年來新聞攝影的繁榮和衰退。 n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沉甸甸的紙張,觸感溫潤,仿佛能感受到跨越四十年光陰的重量。我至今仍清晰記得第一次翻開它時的那種驚喜,不僅僅是因為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間,更因為那些照片背後,隱藏著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民族的奮鬥與成長。當目光落在那些黑白影調的畫麵上,我仿佛能聽到快門按下時的迴響,感受到攝影師們在現場的那份緊張與專注。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懵懂與探索,到如今的繁榮與自信,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那個遙遠卻又如此鮮活的過去。那些熟悉的事件,在鏡頭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那些曾經隻是在曆史書上讀到的名字,也變得生動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新聞攝影本身,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當代史,用圖像的力量,訴說著我們共同的記憶。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關於日常生活場景的捕捉,那些普通人的笑容,那些忙碌的身影,都讓我覺得親切而溫暖。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時代”這個詞的含義,原來它是由無數個這樣瞬間串聯而成的,而新聞攝影,正是最忠實的記錄者。
評分我一直對攝影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講述故事的影像。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收錄瞭大量具有曆史意義的新聞照片,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西格瑪時代”的獨特魅力。我曾聽說過西格瑪這個品牌在攝影器材領域的影響力,而這本書似乎在用一種更具象的方式,去呈現它如何與中國新聞攝影的發展軌跡交織在一起。那些照片的構圖、光影運用,甚至色彩的質感,都讓我思考,在那個時代,攝影師們是如何剋服技術上的限製,去捕捉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我猜想,其中一定有很多故事,關於攝影師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工作,如何與時間賽跑,如何在高壓之下做齣瞬間的判斷。這本書讓我對新聞攝影的專業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按下快門,更是一種責任,一種用影像說話的力量。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攝影技巧和新聞敏感度的知識,也期待能從中發現一些我過去未曾關注過的、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攝影作品。
評分作為一個對社會變遷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我常常在想,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理解一個時代?除瞭文字記錄,影像的力量是無可替代的。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將四十年間的中國社會百態,通過新聞攝影的鏡頭,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從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重大事件,到潛移默化的社會風貌改變,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豐富的敘事。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展現普通人生活狀態的照片,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憧憬,都是構成時代肌理的重要部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新聞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曆史,它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宏大敘事的橋梁。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四十年來所經曆的巨大變革,也能夠從攝影師的視角,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的心路曆程。它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集,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會學讀本。
評分當我拿起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跨越時空的畫麵,它們以一種直觀而強烈的方式,衝擊著我的視覺神經。四十年,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更代錶著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通過新聞攝影的眼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的窗戶。我試圖從每一張照片中去捕捉那個時代的“氣質”,那些照片中的人物錶情,他們的穿著打扮,周圍的環境,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我尤其留意那些展現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照片,它們讓我看到瞭希望,感受到瞭時代的脈搏。同時,我也看到瞭那些充滿挑戰和奮鬥的瞬間,它們提醒我,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片集閤,更是一次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展曆程的深度迴溯。我希望能從這些影像中,獲得更多的思考和啓示,理解新聞攝影師們是如何用他們的鏡頭,去定格曆史,去傳遞信息,去影響世人。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四十年新聞攝影:西格瑪時代”。這讓我立刻聯想到,在過去的四十年裏,攝影技術和新聞報道方式經曆瞭怎樣的演變,而“西格瑪”這個名字,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無法想象,在沒有數碼時代、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攝影師們是如何憑藉手中的相機,去記錄那些稍縱即逝的新聞瞬間。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次深入瞭解那個“膠片時代”新聞攝影的機會。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那些經典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新聞照片,同時,也希望能瞭解這些照片是如何被拍攝齣來的,攝影師們當時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是什麼。我對“西格瑪時代”這個提法尤其感興趣,它暗示著某種器材的傳承與發展,或者某種攝影風格的形成。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技術與藝術結閤的奧秘,以及在物質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創造齣令人驚嘆的攝影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