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史新编 9787107244018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心理学史新编 9787107244018 人民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凤炎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
  • 心理学
  • 历史
  • 人文社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787107244018
  • 学术著作
  • 中国近代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44018
商品编码:299052637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心理学史新编

定价:44.20元

作者:汪凤炎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72440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既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学术著作,又是中国心理学史课程的教材,系统梳理了中国心理学产生、形成和演化的历程。
  本书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和智慧,深刻总结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心理学与时俱进的辉煌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既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早的发源地之一,又坚持论从史出,通过反思提炼出一些具有现代价值的重要观点,证明中国心理学史历久弥新。
  本书结构新颖,内容全面,视野开阔,体系独特:在重视儒家心理学思想的同时,也重视道、医、墨、兵、法、佛、杂诸家的心理学思想;在兼顾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普通心理学思想的同时,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应用心理学思想;在探讨中国古代心理学史的同时,也重视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寻心智的奥秘:西方心理学思想的演进与流变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西方心理学自古希腊萌芽至当代前沿探索的宏大历史图景,系统展现人类对“心智”这一复杂议题不懈求索的历程。它不仅是一部学术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编年史,清晰勾勒出心理学如何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逐步确立其科学地位,并在学科内部经历多次范式转换与重大论战的曲折轨迹。 第一部分:哲学的根基与科学的曙光(公元前5世纪 – 19世纪中叶) 第一章:古希腊的心灵溯源 心智问题的探讨,最早植根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之中。本章首先追溯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灵魂不朽的观点,探讨其对后世心物关系问题的深刻影响。随后,重点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 Anima),阐述其经验主义倾向,即将灵魂视为生命体的机能,而非独立实体,奠定了早期经验观察的基础。本章亦会涉及希波克拉底关于体液平衡与气质类型的论述,揭示其对早期生理学与心理病理学的贡献。 第二章: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与人文主义的回响 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主导了对灵魂本质的理解,心理学研究的自由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本章将侧重考察奥古斯丁对内在反思与自我意识的深刻洞察,强调其对未来内省方法的预示。随后,我们将过渡至文艺复兴时期,探讨人文主义思潮对人体、理性及其潜能的重新关注,为科学革命的到来积蓄力量。 第三章: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峙 17世纪,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提出的“心物二元论”成为西方哲学理解心灵的里程碑,本章将详细分析其“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射弧概念。与之相对立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兴起。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说”(Tabula Rasa)彻底否定了天赋观念,将学习与经验置于心智形成的核心。休谟(David Hume)则将联想(Association)原则推向极致,试图用习惯和印象来解释复杂的思维过程。本章将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路径,展示它们如何为后来的心理学实验提供了理论框架。 第四章:生理学驱动的边界拓展 19世纪初,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提供了关键的生物学支撑。本章聚焦于生理学家的贡献:探讨米勒(Johannes Müller)的“特定神经能量说”,以及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对视觉、听觉的开创性研究,尤其是他对神经冲动速度的精确测量,首次将心理现象纳入可量化的物理范畴。这些工作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奠定了技术与思想上的前提。 第二部分:学科的建立与科学的范式(19世纪下半叶 – 20世纪初) 第五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结构主义的构建 本书将着重描绘1879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重大意义,分析他如何将“内省法”系统化、实验化,试图解构意识经验的元素(感觉、情感、意象)。随后,介绍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将冯特的思想带入美国,并发展出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努力,强调心理过程的静态结构分析。本章也需批判性地审视结构主义在面对复杂行为和应用问题时的局限性。 第六章:机能主义的回应与美国心理学的确立 面对结构主义的僵化,美国心理学界迅速转向实用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潮。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学原理》成为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的奠基之作。本章详细阐述詹姆斯对“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经典描述,以及他关注心理活动的功能——即心智如何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吸收,使得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意识的内容”转向“意识的作用”。 第七章: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革命 本章独立探讨西格蒙德·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巨大冲击力。不同于实验室的定量研究,精神分析转向了对无意识(Unconscious)的探索。我们将系统阐述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模型,力比多(Libido)的概念,以及防御机制等核心理论,并分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深远渗透。 第三部分:行为的转向与人本主义的崛起(20世纪) 第八章:行为主义的兴起与环境决定论 20世纪初,对主观内省法的强烈反叛催生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本章从华生(John B. Watson)激进的宣言开始,探讨其主张心理学必须完全客观、只研究可观察行为的立场。随后,深入分析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如何在行为主义内部被接纳。重点分析斯金纳(B.F.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及其“强化”原则,解析行为主义如何一度统治美国心理学界。 第九章: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 作为对元素分析(结构主义)和机械联结(行为主义)的反动,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在欧洲兴起。本章阐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核心观点,并详细解析其三大定律(接近律、相似律、闭合律)在知觉和问题解决中的应用。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的工作,为认知心理学的回归埋下了伏笔。 第十章:认知革命的浪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论的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认知革命”。本章详细介绍米勒(George A. Miller)关于信息加工容量的发现,以及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对行为主义语言观的批判。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将心智视为一种信息处理器,专注于记忆、注意、问题解决和语言等中介过程的研究。 第十一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本章聚焦于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所倡导的人本主义(Humanistic Psychology)。作为对精神分析的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的反思,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潜力以及主观经验的独特价值。本书将探讨其对心理治疗实践的革新。 第四部分:当代心理学的多元化发展 第十二章: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融合 本章探讨当代心理学的前沿方向。重点介绍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如何利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来直接观察思维活动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对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的探索。 第十三章:社会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视野 心理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对文化影响的重视成为必然。本章讨论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当代跨文化心理学如何挑战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普适性,揭示文化背景对感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结语:未竟的探索 本书最后总结了西方心理学在理解意识、行为与心智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指出当前仍存的挑战,如意识的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复杂系统的建模,以及人工智能对心理学理论的潜在颠覆与促进,预示着心理学未来将走向更精细、更整合的跨学科研究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感觉它在探讨心理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性的观察和智慧,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灵的科学,本应与这些传统有更深的渊源。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分析,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如儒家、道家、佛教等,是否存在与现代心理学某些概念相呼应的思想?例如,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学”的探究,与认知过程的关联;“禅定”的实践,与意识状态的研究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联系,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孕育和影响本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西学东渐的单一叙事上。这种挖掘本土文化价值的尝试,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评分

这本《中国心理学史新编》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花哨的图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容扎实,不玩虚的。书脊上的字体清晰,书名和出版社信息一目了然。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不是那种容易手滑的滑腻,也不是粗糙到摩擦耳朵的。翻开目录,篇章的设置显得很有条理,从远古到近现代,脉络清晰,仿佛一条时间的长河,缓缓展开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壮丽画卷。我很期待其中对于早期思想家如何观察和理解人类心灵的论述,比如那些哲学典籍中零星闪现的关于情感、认知、意志的讨论,这本书能否将其梳理成一条完整的线索,将这些碎片化的智慧串联起来,形成早期的心理学萌芽,这一点让我倍感好奇。同时,对于近现代心理学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其间必然经历的曲折与创新,如何吸收西方理论又如何结合中国实际,这些我都很想一探究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让我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国心理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我记得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民国时期心理学发展的零散资料,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有更详尽的论述,它是否能够详细梳理出那个时期活跃的学者、他们引进的主要学派、以及他们在国内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个社会变革剧烈的年代,心理学是如何被用来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比如,是否有关于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当时的应用案例?又或者,在国民性研究方面,心理学是如何介入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希望有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人物故事作为支撑,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那个时代心理学发展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那种身临其境般的历史感,以及对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洪流中探索与求索的描摹,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似乎在某个部分,对于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争议”或“转折点”的论述,有着相当深入的探讨。我了解到,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伴随着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激烈的讨论,甚至是被视为“错误”的探索。这本书是否能够客观地呈现这些历史上的分歧,比如在某个时期,主流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而那些非主流的声音又是如何被边缘化或被重新审视的?我特别关注的是,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弯路”的研究方向,这本书能否给予更全面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它是否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知识水平出发,去理解这些“争议”的产生原因,甚至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这种对学术史的“反思性”叙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会非常高。

评分

读这本书,我尤其期待它在某个具体流派的介绍上所展现出的深度。我一直对某个特定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心理学界是如何吸收、消化并创新西方某些心理学理论的。例如,行为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是否真的引发了“条件反射”式的影响,还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为细腻的解读?抑或是精神分析理论,是如何在中国被接受,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理论名称和核心观点,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脉络、研究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和知识界激起的讨论与争议。如果有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文章的引用和分析,那就更好了,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时学界的真实学术生态。我对这种“学以致用”和“因地制宜”的研究过程特别着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