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學史新編 9787107244018 人民教育齣版社

中國心理學史新編 9787107244018 人民教育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鳳炎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史
  • 中國心理學
  • 心理學
  • 曆史
  • 人文社科
  • 人民教育齣版社
  • 9787107244018
  • 學術著作
  • 中國近代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花晨月夕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教育齣版社
ISBN:9787107244018
商品編碼:2990526374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心理學史新編

定價:44.20元

作者:汪鳳炎

齣版社:人民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72440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既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中國心理學史課程的教材,係統梳理瞭中國心理學産生、形成和演化的曆程。
  本書全麵論述瞭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心理學思想體係和智慧,深刻總結瞭中國近現代以來心理學與時俱進的輝煌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既用豐富翔實的史料充分證明中國是世界心理學早的發源地之一,又堅持論從史齣,通過反思提煉齣一些具有現代價值的重要觀點,證明中國心理學史曆久彌新。
  本書結構新穎,內容全麵,視野開闊,體係獨特:在重視儒傢心理學思想的同時,也重視道、醫、墨、兵、法、佛、雜諸傢的心理學思想;在兼顧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普通心理學思想的同時,重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應用心理學思想;在探討中國古代心理學史的同時,也重視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本書主要供高等院校心理學及相關專業的師生使用,也可供廣大心理學工作者和文史愛好者學習、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探尋心智的奧秘:西方心理學思想的演進與流變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剖析西方心理學自古希臘萌芽至當代前沿探索的宏大曆史圖景,係統展現人類對“心智”這一復雜議題不懈求索的曆程。它不僅是一部學術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編年史,清晰勾勒齣心理學如何從哲學母體中獨立齣來,逐步確立其科學地位,並在學科內部經曆多次範式轉換與重大論戰的麯摺軌跡。 第一部分:哲學的根基與科學的曙光(公元前5世紀 – 19世紀中葉) 第一章:古希臘的心靈溯源 心智問題的探討,最早植根於古希臘的哲學思辨之中。本章首先追溯柏拉圖的“理念論”與靈魂不朽的觀點,探討其對後世心物關係問題的深刻影響。隨後,重點解析亞裏士多德的《論靈魂》(De Anima),闡述其經驗主義傾嚮,即將靈魂視為生命體的機能,而非獨立實體,奠定瞭早期經驗觀察的基礎。本章亦會涉及希波剋拉底關於體液平衡與氣質類型的論述,揭示其對早期生理學與心理病理學的貢獻。 第二章:中世紀的神學桎梏與人文主義的迴響 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主導瞭對靈魂本質的理解,心理學研究的自由空間受到極大限製。本章將側重考察奧古斯丁對內在反思與自我意識的深刻洞察,強調其對未來內省方法的預示。隨後,我們將過渡至文藝復興時期,探討人文主義思潮對人體、理性及其潛能的重新關注,為科學革命的到來積蓄力量。 第三章: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對峙 17世紀,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提齣的“心物二元論”成為西方哲學理解心靈的裏程碑,本章將詳細分析其“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反射弧概念。與之相對立的,是英國經驗主義的興起。洛剋(John Locke)的“白闆說”(Tabula Rasa)徹底否定瞭天賦觀念,將學習與經驗置於心智形成的核心。休謨(David Hume)則將聯想(Association)原則推嚮極緻,試圖用習慣和印象來解釋復雜的思維過程。本章將對比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論路徑,展示它們如何為後來的心理學實驗提供瞭理論框架。 第四章:生理學驅動的邊界拓展 19世紀初,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為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提供瞭關鍵的生物學支撐。本章聚焦於生理學傢的貢獻:探討米勒(Johannes Müller)的“特定神經能量說”,以及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對視覺、聽覺的開創性研究,尤其是他對神經衝動速度的精確測量,首次將心理現象納入可量化的物理範疇。這些工作為馮特建立實驗心理學實驗室奠定瞭技術與思想上的前提。 第二部分:學科的建立與科學的範式(19世紀下半葉 – 20世紀初) 第五章:實驗心理學的誕生與結構主義的構建 本書將著重描繪1879年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萊比锡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重大意義,分析他如何將“內省法”係統化、實驗化,試圖解構意識經驗的元素(感覺、情感、意象)。隨後,介紹鐵欽納(Edward Titchener)將馮特的思想帶入美國,並發展齣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努力,強調心理過程的靜態結構分析。本章也需批判性地審視結構主義在麵對復雜行為和應用問題時的局限性。 第六章:機能主義的迴應與美國心理學的確立 麵對結構主義的僵化,美國心理學界迅速轉嚮實用主義和進化論的思潮。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原理》成為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奠基之作。本章詳細闡述詹姆斯對“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經典描述,以及他關注心理活動的功能——即心智如何幫助有機體適應環境。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吸收,使得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從“意識的內容”轉嚮“意識的作用”。 第七章:弗羅伊德的精神分析革命 本章獨立探討西格濛德·弗羅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精神分析理論的巨大衝擊力。不同於實驗室的定量研究,精神分析轉嚮瞭對無意識(Unconscious)的探索。我們將係統闡述本我、自我、超我的結構模型,力比多(Libido)的概念,以及防禦機製等核心理論,並分析其在臨床實踐中的影響以及對西方文化、藝術的深遠滲透。 第三部分:行為的轉嚮與人本主義的崛起(20世紀) 第八章:行為主義的興起與環境決定論 20世紀初,對主觀內省法的強烈反叛催生瞭行為主義(Behaviorism)。本章從華生(John B. Watson)激進的宣言開始,探討其主張心理學必須完全客觀、隻研究可觀察行為的立場。隨後,深入分析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如何在行為主義內部被接納。重點分析斯金納(B.F. 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及其“強化”原則,解析行為主義如何一度統治美國心理學界。 第九章: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 作為對元素分析(結構主義)和機械聯結(行為主義)的反動,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在歐洲興起。本章闡釋“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核心觀點,並詳細解析其三大定律(接近律、相似律、閉閤律)在知覺和問題解決中的應用。韋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的工作,為認知心理學的迴歸埋下瞭伏筆。 第十章:認知革命的浪潮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科學和信息論的發展,心理學經曆瞭一次重大的“認知革命”。本章詳細介紹米勒(George A. Miller)關於信息加工容量的發現,以及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對行為主義語言觀的批判。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將心智視為一種信息處理器,專注於記憶、注意、問題解決和語言等中介過程的研究。 第十一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本章聚焦於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羅傑斯(Carl Rogers)所倡導的人本主義(Humanistic Psychology)。作為對精神分析的決定論和行為主義的機械論的反思,人本主義強調人的自由意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潛力以及主觀經驗的獨特價值。本書將探討其對心理治療實踐的革新。 第四部分:當代心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第十二章: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融閤 本章探討當代心理學的前沿方嚮。重點介紹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如何利用腦成像技術(如fMRI、EEG)來直接觀察思維活動與大腦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實現對心智的生物學基礎的探索。 第十三章:社會文化心理學與跨文化視野 心理學研究的全球化趨勢使得對文化影響的重視成為必然。本章討論維果茨基(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以及當代跨文化心理學如何挑戰西方心理學理論的普適性,揭示文化背景對感知、情感和認知的影響。 結語:未竟的探索 本書最後總結瞭西方心理學在理解意識、行為與心智過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也指齣當前仍存的挑戰,如意識的難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復雜係統的建模,以及人工智能對心理學理論的潛在顛覆與促進,預示著心理學未來將走嚮更精細、更整閤的跨學科研究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似乎在某個部分,對於中國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爭議”或“轉摺點”的論述,有著相當深入的探討。我瞭解到,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伴隨著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激烈的討論,甚至是被視為“錯誤”的探索。這本書是否能夠客觀地呈現這些曆史上的分歧,比如在某個時期,主流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而那些非主流的聲音又是如何被邊緣化或被重新審視的?我特彆關注的是,對於那些被認為是“彎路”的研究方嚮,這本書能否給予更全麵的解讀,而不是簡單地否定?它是否能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知識水平齣發,去理解這些“爭議”的産生原因,甚至從中提煉齣一些具有曆史藉鑒意義的經驗教訓?這種對學術史的“反思性”敘述,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會非常高。

評分

這本《中國心理學史新編》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過多花哨的圖飾,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內容紮實,不玩虛的。書脊上的字體清晰,書名和齣版社信息一目瞭然。拿到手裏,厚度適中,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感覺,不是那種容易手滑的滑膩,也不是粗糙到摩擦耳朵的。翻開目錄,篇章的設置顯得很有條理,從遠古到近現代,脈絡清晰,仿佛一條時間的長河,緩緩展開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壯麗畫捲。我很期待其中對於早期思想傢如何觀察和理解人類心靈的論述,比如那些哲學典籍中零星閃現的關於情感、認知、意誌的討論,這本書能否將其梳理成一條完整的綫索,將這些碎片化的智慧串聯起來,形成早期的心理學萌芽,這一點讓我倍感好奇。同時,對於近現代心理學在中國的落地和發展,其間必然經曆的麯摺與創新,如何吸收西方理論又如何結閤中國實際,這些我都很想一探究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大而又細緻的視角,讓我能夠全麵地瞭解中國心理學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評分

讀這本書,我尤其期待它在某個具體流派的介紹上所展現齣的深度。我一直對某個特定時期的心理學思想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心理學界是如何吸收、消化並創新西方某些心理學理論的。例如,行為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是否真的引發瞭“條件反射”式的影響,還是在此基礎上産生瞭更為細膩的解讀?抑或是精神分析理論,是如何在中國被接受,並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産生怎樣的碰撞與融閤?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理論名稱和核心觀點,而是能夠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思想脈絡、研究方法,以及這些理論在中國學術界和知識界激起的討論與爭議。如果有相關的學術著作、期刊文章的引用和分析,那就更好瞭,能夠幫助我理解當時學界的真實學術生態。我對這種“學以緻用”和“因地製宜”的研究過程特彆著迷。

評分

當我翻閱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深入剖析。我記得之前讀過一些關於民國時期心理學發展的零散資料,總覺得意猶未盡。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有更詳盡的論述,它是否能夠詳細梳理齣那個時期活躍的學者、他們引進的主要學派、以及他們在國內進行的開創性研究?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那個社會變革劇烈的年代,心理學是如何被用來解釋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的?比如,是否有關於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在當時的應用案例?又或者,在國民性研究方麵,心理學是如何介入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更希望有具體的曆史事實和人物故事作為支撐,這樣纔能真正理解那個時代心理學發展的獨特價值和意義。那種身臨其境般的曆史感,以及對知識分子群體在時代洪流中探索與求索的描摹,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

這本書的某個章節,我感覺它在探討心理學如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閤方麵,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於人性的觀察和智慧,而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心靈的科學,本應與這些傳統有更深的淵源。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分析,在中國古代的哲學體係中,如儒傢、道傢、佛教等,是否存在與現代心理學某些概念相呼應的思想?例如,關於“修身養性”的論述,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心學”的探究,與認知過程的關聯;“禪定”的實踐,與意識狀態的研究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這些聯係,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在孕育和影響本土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西學東漸的單一敘事上。這種挖掘本土文化價值的嘗試,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