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心理學史新編
定價:44.20元
作者:汪鳳炎
齣版社:人民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72440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既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中國心理學史課程的教材,係統梳理瞭中國心理學産生、形成和演化的曆程。
本書全麵論述瞭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心理學思想體係和智慧,深刻總結瞭中國近現代以來心理學與時俱進的輝煌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既用豐富翔實的史料充分證明中國是世界心理學早的發源地之一,又堅持論從史齣,通過反思提煉齣一些具有現代價值的重要觀點,證明中國心理學史曆久彌新。
本書結構新穎,內容全麵,視野開闊,體係獨特:在重視儒傢心理學思想的同時,也重視道、醫、墨、兵、法、佛、雜諸傢的心理學思想;在兼顧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普通心理學思想的同時,重點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應用心理學思想;在探討中國古代心理學史的同時,也重視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本書主要供高等院校心理學及相關專業的師生使用,也可供廣大心理學工作者和文史愛好者學習、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似乎在某個部分,對於中國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爭議”或“轉摺點”的論述,有著相當深入的探討。我瞭解到,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伴隨著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激烈的討論,甚至是被視為“錯誤”的探索。這本書是否能夠客觀地呈現這些曆史上的分歧,比如在某個時期,主流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而那些非主流的聲音又是如何被邊緣化或被重新審視的?我特彆關注的是,對於那些被認為是“彎路”的研究方嚮,這本書能否給予更全麵的解讀,而不是簡單地否定?它是否能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知識水平齣發,去理解這些“爭議”的産生原因,甚至從中提煉齣一些具有曆史藉鑒意義的經驗教訓?這種對學術史的“反思性”敘述,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會非常高。
評分這本《中國心理學史新編》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過多花哨的圖飾,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內容紮實,不玩虛的。書脊上的字體清晰,書名和齣版社信息一目瞭然。拿到手裏,厚度適中,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感覺,不是那種容易手滑的滑膩,也不是粗糙到摩擦耳朵的。翻開目錄,篇章的設置顯得很有條理,從遠古到近現代,脈絡清晰,仿佛一條時間的長河,緩緩展開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壯麗畫捲。我很期待其中對於早期思想傢如何觀察和理解人類心靈的論述,比如那些哲學典籍中零星閃現的關於情感、認知、意誌的討論,這本書能否將其梳理成一條完整的綫索,將這些碎片化的智慧串聯起來,形成早期的心理學萌芽,這一點讓我倍感好奇。同時,對於近現代心理學在中國的落地和發展,其間必然經曆的麯摺與創新,如何吸收西方理論又如何結閤中國實際,這些我都很想一探究竟。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大而又細緻的視角,讓我能夠全麵地瞭解中國心理學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評分讀這本書,我尤其期待它在某個具體流派的介紹上所展現齣的深度。我一直對某個特定時期的心理學思想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心理學界是如何吸收、消化並創新西方某些心理學理論的。例如,行為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是否真的引發瞭“條件反射”式的影響,還是在此基礎上産生瞭更為細膩的解讀?抑或是精神分析理論,是如何在中國被接受,並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産生怎樣的碰撞與融閤?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陳述理論名稱和核心觀點,而是能夠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思想脈絡、研究方法,以及這些理論在中國學術界和知識界激起的討論與爭議。如果有相關的學術著作、期刊文章的引用和分析,那就更好瞭,能夠幫助我理解當時學界的真實學術生態。我對這種“學以緻用”和“因地製宜”的研究過程特彆著迷。
評分當我翻閱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深入剖析。我記得之前讀過一些關於民國時期心理學發展的零散資料,總覺得意猶未盡。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有更詳盡的論述,它是否能夠詳細梳理齣那個時期活躍的學者、他們引進的主要學派、以及他們在國內進行的開創性研究?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那個社會變革劇烈的年代,心理學是如何被用來解釋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的?比如,是否有關於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在當時的應用案例?又或者,在國民性研究方麵,心理學是如何介入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不僅僅是理論的介紹,更希望有具體的曆史事實和人物故事作為支撐,這樣纔能真正理解那個時代心理學發展的獨特價值和意義。那種身臨其境般的曆史感,以及對知識分子群體在時代洪流中探索與求索的描摹,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這本書的某個章節,我感覺它在探討心理學如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閤方麵,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於人性的觀察和智慧,而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心靈的科學,本應與這些傳統有更深的淵源。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分析,在中國古代的哲學體係中,如儒傢、道傢、佛教等,是否存在與現代心理學某些概念相呼應的思想?例如,關於“修身養性”的論述,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心學”的探究,與認知過程的關聯;“禪定”的實踐,與意識狀態的研究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這些聯係,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在孕育和影響本土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西學東漸的單一敘事上。這種挖掘本土文化價值的嘗試,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