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精神分析引论
定价:48.00元
作者: 弗洛伊德;凌霄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8003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改变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著作,奠定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n★《精神分析引论》是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流传广泛的一部著作。
n★哈佛大学所列74种书目之一,《精神分析引论》涵盖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开创潜意识研究、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学的新纪元。
n★被译为17种语言享誉全球,内容丰富而详实,内容更科学,清华大学所列博通类40种书目之一。
n★口误、笔误、读误;你的“健忘”、分心、走神,作者从常见普通的失误行为开始讲起,整个过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即使是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精神分析的巨大魅力。
n★本书内容循序渐进,译文流畅而不失严谨,让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n★了解弗洛伊德学派,还原弗洛伊德当年演讲的风采,带领无数人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n内容提要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
n★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
n★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n★全书共二十八讲,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论述。曾被译为17种语言出版,是弗洛伊德的经典之作。
n目录
作者介绍
弗洛伊德,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的心理学家之一。
文摘
第十六讲 精神分析法和精神病学
n一年后,看到你们继续来听讲,我满怀喜悦。去年我们主要讲用精神分析解释过失和梦,今年我想让你们初步了解神经病的现象,这种现象和梦及过失有诸多类似之处,很快你们就可以明白。但是我要提前声明,今年演讲的态度要和去年的有所不同。以前我都是要征得你们的同意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所以我总是和你们一起探讨,随便你们提出反对意见,总之,我完全服从你们的“健康的常识”。但是以后不会是这样了,我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大家对于过失和梦都非常熟悉,你们对这些现象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就算没有这样的经验,也很容易获得。但是对于精神病的现象,你们并不熟悉,你们也不是医生,只能通过我的报告和这些现象进行接触。既然你们并不清楚讨论的主题,就算善于判断,也是毫无用处的。
n不过,你们不要因为这个声明就觉得我的演讲是教条主义的,要求你们无条件接受。如果你们这样误会我,简直是莫大的。我不希望你们完全信服我,我只是想引起你们的兴趣,消除你们的偏见。如果你们对神经病一无所知,也无法做出判断,你们就不必相信,也不必谴责。你们只需要认真听讲,好让我的话慢慢对你们产生影响。一个人不会轻易地信服什么,否则极容易获得的东西很快就会失去价值。我研究神经病多年,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而你们没有,所以你们无权信服这些东西。不过,在做学问上,轻易相信,迅速改变,提出反对意见,又有什么好处呢?难道你们不知道“一见钟情”是来自于一种不同的感情的心理作用吗?我们也不需要病人信仰精神分析而加以拥护,因为过度的信仰会让我们更加疑惑。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你们持有温和的怀疑态度。所以,我希望精神分析的观点可以和别的精神病学观点一样,可以默默地在你们心中发展起来,互相影响,将来能够形成某种结论。
n不过,你们千万不要认为我的精神分析的观点只是基于玄想的观念。其实,它有经验作为依据——不是直接的观察,就是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是否可靠,需要这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来进行检验。我已经研究了二十五年,如今也算是年事已高,我可以说,我是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专心致志,才得到了这些研究结果。我总是觉得,我们的反对者并不在意我们的理论基础,似乎这些理论全都是主观臆断,所以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提出批评。对于这种批评,我无法理解。这也许是因为医生不在意他的精神病人和病人的诉说,因此不会周密地观察病人,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我要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我不会在演讲中提及个人的批评。对于“辩论是真理之源”这句话,我并不赞成。我觉得这句话来自于希腊诡辩派的哲学,它过分夸大了辩论术的作用,所以并不可靠。我觉得,所谓的“科学论辩”几乎没有效果,况且它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我也曾经和慕尼黑大学的洛温费尔德进行过一次正式的科学辩论,从那之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直到现在都是。可是这么多年以来,我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尝试,因为谁都无法保证辩论之后是否会有同样的结局。
n我这么开诚布公地拒绝讨论,也许会让你们觉得我非常顽固,非常不虚心。如果你们真的这么想,我可以这么回应:如果你们通过这样辛苦的付出获得了一个信仰,你们也会有权去坚持这个信仰。而且我还要强调一点,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已经对一些要点进行了修改,有增有删,每次修改时我都会公开声明。可是,我这些坦诚的举动换回的是什么?有些人完全漠视我的修改,直到现在还在批评我的一些早已废弃的主张。还有人会指责我,说我屡次修改,根本不可靠。屡次改变观点的人自然不值得信赖,因为他修改过的主张也许还会有错,可是坚持己见、毫不退让的人,又会被认为是冥顽不化,事实就是如此。面对这些自相矛盾的批判,我只能保持自我,这是我的办法。我决定要采取这个态度,也决定还会继续根据以后的经验对我的学说进行修改。但是我目前还不觉得我的基本观点需要修改,希望以后也是这样。
n下面,我会为你们介绍精神分析关于神经病症候的理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便于类推和对比,我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办法:举一个与过失和梦的现象类似的例子。在神经病中有一种叫作“症候性动作”的动作,在我的诊疗室内非常常见。对于在诊疗室内陈述病情的病人,分析家通常不会做什么表示。也许别的医生会觉得病人没有什么毛病,并建议用一下水疗法。可是分析家学识渊博,他不会这样建议。曾经有过人问我的同事,他是如何处理前来就诊的病人的,我的同事耸耸肩说:“我会罚他们很多钱来弥补我时间的损失。”所以,如果你们听说忙碌的精神分析家的病人都不会很多,就不必感到惊讶了。我的候诊室和诊疗室之间有一道门,诊疗室又有一道门,还在室内铺上地毯,这样布置的理由是非常明显的。病人从候诊室进来的时候,总是忘记关身后的门,有时候两扇门都是开着的。我一看到这种情况,就会毫不客气地让他或她回去把门关好,无论此时是衣冠楚楚的绅士,还是高雅的女士。有人会觉得我这样的行为太过傲慢,其实我自己也会觉得这样要求别人会让我很没面子。但是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对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开着医生的诊疗室和候诊室之间的门,这种行为非常粗鲁,会引起轻视。不过,在你们听完我下面的话之前,请先不要误会。通常情况下,在候诊室里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疏忽,如果候诊室里还有其他人,他一定不会忘记关门。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很明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能让别人听到自己和医生的对话,所以每次都会小心地把两道门都关好。
n病人这种忘记关门的行为绝非偶然,也不是没有意义,更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病人对医生的态度。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去拜访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的时候,他们崇尚世俗的力量;也许他会提前打电话询问什么时候被接见,还希望就像欧洲战时杂货店的情景那样,到访者众多。可是他进来之后,只看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候诊室,装饰简朴,就会觉得非常失望。他觉得,既然医生如此失敬,就要对其进行惩治,所以,他会开着候诊室和诊疗室之间的门,以此来告诉医生:“呸,现在这里除了我之外并没有别人,不管我在这里坐多久,都不会有别人到来。”如果不在一开始就打消他这个念头,那他就会在谈话的时候也非常倨傲。
n分析这个小小的症候性动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出现这种动作绝非偶然,其背后都有动机、意义和谜底;(2)这种动作存在于某种可以找出原因的心理背景中;(3)可以根据这些小动作推断出更加重要的心理过程的信息。但是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做这个动作的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动作,因为没有一个开着这两扇门的人会承认是以此对我进行侮辱。也许有的病人会因为见到诊室里空无一人而觉得失望,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印象和随后发生的症候性动作之间有什么联系。
n现在,让我们来比较研究一下这种症候性动作的小小分析和关于某个病人的观察。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刚发生不久,我之所以要选它作为例子,是因为它简单,方便叙述。不过,这些叙述也少不了一些细节。
n一位回家休短假的军官请我前去为他的岳母治疗。这个老太太的家庭条件不错,可是却总因为一种荒唐的念头让自己和家人都非常苦恼。她今年五十三岁,身体健康,性格温顺,为人诚实。见到我之后,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我:她婚姻幸福,和身为工厂经理的丈夫一起住在乡间。她和丈夫非常恩爱,结婚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不快,也没有发生口角。现在,她的两个孩子都已经有了美满的婚姻,但是她的丈夫出于责任感,并不想退休。一年前,发生了一件令她难以置信的事——她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上面说她的丈夫和一名年轻的女子有不正当关系,她居然对此深信不疑,从那之后,她的幸福就被破坏了。事情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她有一个女仆,两人关系不错。有另外一个女子,与这个女仆出身差不多,但是比女仆幸运很多。她接受了商业训练,进入了工厂,后来因为许多男员工应征入伍,导致人手短缺,她就被提升到了一个很好的岗位上。她住在工厂里,认识工厂里所有的男职员,大家都称她为“女士”。而这位女仆相比之下就没那么幸运,所以十分厌恶那个女子,想要抓住任何机会说她的坏话。有一天,这位老太太和女仆谈到了一位来访的先生,据说他不跟妻子住在一起,而是了一个姘妇。老太太说:“他的妻子怎么会不知道呢?”然后又说:“要是我听说我的丈夫在外面有别的女人,真的会痛苦不堪。”第二天,她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的笔迹是伪造的,里面说的就是她担心会发生的事情。她断定这封信是那个包藏祸心的女仆写的——也许她猜得没错,因为信上提到的那个女人,就是女仆怀恨在心的那个女人。老太太立刻就识破了这个阴谋,并不相信她的话,却因为这封信而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立刻把丈夫叫回来,狠狠地指责了一番。她的丈夫笑着否认了这件事,并且进行了妥善的处理。他请来了家庭医生——这位医生也在工厂里任职,尽力安慰他的妻子,并采取了非常合理的下一步措施,也就是将女仆解雇了,而不是那位假想敌。从那之后,老太太再三考虑了这件事,也不相信信上的内容,可是这种念头并没有消失。一旦听到那个女子的名字,或者在路上偶遇她,她就会忍不住怀疑、痛恨和指责对方。
n上面所说的就是这位老太太的病状。我们不需要有多少精神病学的经验,就可以知道:(1)她在叙述自己的病情时态度太过平和,或者有所掩饰,导致她和别的神经病不同;(2)她依然相信匿名信中的内容。
n序言
★说起心理学,就绕不过弗洛伊德。
n——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Bloom
n★希望诸位不要混淆(《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的关于梦的)两点。只需做到这个,你们对梦的理解便超过了大多数《梦的解析》的读者。
n——弗洛伊德
n★这位勇敢无畏的先知和救人疾者,一直是两代人的向导,带领我们进入人类灵魂中未曾有人涉足的领域。
n——托马斯曼
n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人类的心灵描绘成一个可以轻易被量化和预测的机器,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矛盾和无限可能的宇宙。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深埋在我们潜意识中的痕迹,一点点地挖掘出来。我发现,这本书让我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表面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原因,往往隐藏在更深邃的海底。书中对集体无意识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暗示着我们每个人都与更广阔的人类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新的线索,指引我走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教会了我,认识自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最宝贵的启示和工具。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维度,它颠覆了我之前对人类动机和行为的很多固有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了那些潜藏在我们意识表层之下的驱动力。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复杂的理论,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良多。书中对情绪的分析,尤其是那些我们试图压抑或忽视的情感,如何以扭曲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或小想法,因为它们可能正是内心深处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表达。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照,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自我理解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故意要做某件事,而是被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力量所驱使。这是一种既令人着迷又有些令人不安的发现,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这本书如此有价值。
评分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探索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案例和理论,引导读者自己去挖掘真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梦境的解读,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却仿佛是打开潜意识大门的钥匙。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梦,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含义。书中的语言也很有力量,虽然有些概念初读起来会觉得有些晦涩,但经过作者的层层剥茧,最终豁然开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行为的很多根源,其实都埋藏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地方。这种发现,既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曾经读过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但很少有哪一本能像它一样,让我如此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未知的迷宫,而这本书就是我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深入,去发现那些隐藏的宝藏。它教会了我,有时候,最深刻的理解,需要我们放下固有的认知,去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着迷的心灵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带领我们潜入人类意识的深海。我被书中对人类欲望的剖析深深吸引,它揭示了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甚至不愿面对的内心冲动。作者巧妙地运用隐喻和类比,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使是复杂的理论,也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际关系中微妙互动和潜在冲突的解读,它让我对自己在社交中的一些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与他人的关系。这本书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它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那些不愉快的事实,因为只有正视它们,才能真正地成长。阅读过程,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一种温柔而坚定地方式,引导我去探索那些一直以来都让我困惑的内心谜题。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心灵世界,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那些不自觉的行为模式。书中对于童年经历对个体发展影响的阐述,尤其触动了我。我发现,很多成年后难以解释的困惑和情绪,似乎都能在童年的某些片段中找到蛛丝马迹。作者并没有强迫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和丰富的案例,鼓励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连接。这种开放式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智力探险。它让我认识到,人的内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世界,而是充满了各种微妙的色彩和错综复杂的联系。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宽容和理解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挣扎。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它让我看到了生活背后更广阔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