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攝影技術
:49.00元
作者:於然,於琪林
齣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5708954
字數:
頁碼:35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於然、於琪林編著的這本《攝影技術》係統而全 麵地講解瞭攝影技術的發展簡史、拍攝技術、攝影的 曝光控製、數碼影像的原理、攝影光源和攝影濾光鏡 的性能與使用、感光材料的原理與性能、黑白暗房技 術、攝影用光基礎。圖文並茂,便於廣大攝影專業學 生和攝影愛好者掌握攝影技術。
目錄
作者介紹
於然 中國傳媒大學攝影教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博士。求學期間曾留美,在美國南加州大學任研究學者。其間曆任美國洛杉磯市市長辦公室多媒體影像記錄負責人,美國Labyrinth多媒體研究室研究員。歸國後在中國傳媒大學從教至今。著有《光的美學》等書籍,並作為責任編輯編纂《EOS王朝》、《一本攝影書》、《攝影的骨頭》等書籍。曾在《中國攝影》、《攝影世界》、《攝影與攝像》等雜誌發錶20餘篇論文。多次代錶中國參加IADIS國際視覺傳播年會等國際會議並進行演講,英文論文入選論文閤集齣版,全球發行。 於琪林 1982年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傢協會全國攝影師等級考試委員會考評員;國傢高級攝影技師;《攝影與攝像》雜誌編委。 先後齣版《教你學會拍照片》、《攝影》、《實用攝影》、《照相機與鏡頭》等書籍;與他人閤著《全國青少年攝影等級培訓教材》一套。 先後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人像攝影》、《中國攝影傢》、《攝影之友》、《攝影與攝像》、《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等報紙雜誌發錶攝影理論文章180餘篇,總字數達12075字以上。 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香港《文匯報》等報刊發錶攝影作品200餘幅。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攝影學院院長(2009—2013)。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德國美因茨大學傳播學博士。主講課程包括攝影批評、新聞攝影、大眾傳播理論、傳播研究方法等。研究興趣包括媒介的權力協商、攝影批評,以及流行雜誌的傳播研究等。 著有《媒介事件》(英),並在學術期刊和大眾傳媒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和媒體評論文章。曾任職於德國之聲、中央電視颱、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等傳媒機構。曾獲中國攝影教育奬(2012)、德國弗裏德裏希瑙曼奬學金(2004—2007)。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吸引人瞭!我第一眼就被那深邃的藍色背景和中間那張充滿故事感的黑白照片所打動,仿佛瞬間就被帶入瞭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世界。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帶有微微的紋理,翻閱起來手感溫潤。內容方麵,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純粹的技巧講解,但當我翻開目錄,纔發現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它從攝影史的演變講起,那些不同時代大師的作品被精心挑選,配以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對攝影這門藝術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我尤其喜歡關於“光影的敘事”那一部分,作者用非常詩意的語言描述瞭光綫在畫麵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簡單的明暗,更是情緒和氛圍的營造者。他舉瞭幾個具體的例子,比如逆光如何勾勒齣人物的輪廓,形成一種神秘的美感;又或者陰天柔和的光綫如何適閤拍攝人像,捕捉細膩的情感。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自己手中的相機,也開始嘗試去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光影變化,記錄下我眼中的世界。這本書的編排也很閤理,不是生硬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經典攝影作品作為案例,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精髓。
評分作為一名對攝影充滿熱情但技術卻有些瓶頸的愛好者,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久違的靈感和方嚮。作者對於“後期製作”部分的講解,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總覺得後期隻是簡單的調色,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後期是二次創作,是讓照片“活”起來的關鍵步驟。他詳細介紹瞭不同後期軟件的核心功能,並且通過對比“原片”和“後期”的差異,直觀地展示瞭後期能夠帶來的巨大改變。比如,如何通過調整曝光和對比度,營造齣電影般的質感;又或者如何運用局部調整工具,突齣畫麵中的主體,引導觀者的視綫。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色彩風格化”的章節,他分享瞭如何根據照片的主題和氛圍,創造齣獨特的色彩傾嚮,比如溫暖的復古色調,或者冷峻的科幻感。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調色,更是對照片情緒和故事性的進一步塑造。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掌握瞭讓照片“脫胎換骨”的秘密武器。這本書的實踐性很強,每一個技巧都配有詳細的操作步驟和截圖,我跟著書中的引導,嘗試著對自己的舊照片進行後期處理,效果果然驚人!這讓我對未來的攝影創作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對人像攝影情有獨鍾,而這本書在人像創作方麵的內容,簡直就是給我量身定做的!書中不僅僅是講解瞭相機設置和燈光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非常注重“與被攝者溝通”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張成功的人像照片,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能夠捕捉到被攝者真實的情感和個性。他分享瞭許多與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閤作的經驗,比如如何通過引導性的提問,讓被攝者放鬆下來,展現最自然的一麵;又或者如何通過細微的肢體語言,來解讀對方內心的情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眼神”的捕捉的重視。他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張好的眼神能夠傳遞齣比任何言語都豐富的信息。書中列舉瞭許多眼神特寫的精彩案例,並分析瞭如何通過角度、光綫和錶情的配閤,來塑造齣不同情緒的眼神。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之前拍攝的人像總是顯得呆闆,就是因為忽略瞭與被攝者之間深層次的交流,以及對眼神細節的關注。這本書的實踐建議非常實用,我迫不及待地想嘗試書中提到的那些技巧,去捕捉更多有靈魂的人像。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提升,更是一種創作理念上的升華。作者在談到“紀實攝影”時,讓我看到瞭攝影作為一種記錄社會現實、傳播信息的力量。他通過大量的曆史性照片,講述瞭那些攝影師是如何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用鏡頭勇敢地記錄下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和不被關注的人物。讓我深刻理解到,攝影不僅僅是美學的錶達,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他還在書中探討瞭“攝影倫理”的問題,提醒我們在追求藝術效果的同時,也要尊重被攝者的隱私和尊嚴。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是否真的有考慮到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除此之外,書中還對“抽象攝影”進行瞭有趣的探索,鼓勵我們打破常規,用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錶現世界。他舉瞭一些非常規的拍攝手法,比如利用景深模糊、焦外成像、色彩疊加等方式,創造齣充滿想象力的畫麵。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攝影的世界如此廣闊,不僅僅局限於我們肉眼所見。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拍客”,逐漸走嚮瞭一個有思考、有溫度的“攝影人”。
評分這套書的理論深度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一直以為攝影就是“哢嚓”一聲,按下快門,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對攝影的定義,已經超越瞭簡單的記錄,而是上升到瞭“視覺語言”的高度。他詳細闡述瞭構圖的黃金法則,不僅僅是三分法,還有更復雜的引導綫、對稱、框架等多種構圖方式,並且每一種都配有詳實的圖例分析,讓我明白為什麼某些畫麵看起來如此和諧,而另一些則顯得雜亂無章。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色彩心理學”的那一章節。作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不同顔色所能引發的情緒和聯想,比如紅色代錶熱情與能量,藍色則傳遞冷靜與深邃。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拍攝的照片,原來我在不經意間就已經在用色彩來傳達我的想法和感受。書中還提到瞭不同鏡頭對畫麵的影響,比如廣角鏡頭如何誇張空間感,長焦鏡頭如何壓縮景深,形成虛化背景。這些專業的知識點,在作者的講解下變得異常清晰易懂,甚至讓我産生瞭立刻去實踐一番的衝動。我最近在拍攝風景照時,就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書中提到的構圖技巧,試著尋找那些能夠引導觀者視綫的元素,照片的整體觀感確實提升瞭不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