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技术
:49.00元
作者:于然,于琪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5708954
字数:
页码:3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于然、于琪林编著的这本《摄影技术》系统而全 面地讲解了摄影技术的发展简史、拍摄技术、摄影的 曝光控制、数码影像的原理、摄影光源和摄影滤光镜 的性能与使用、感光材料的原理与性能、黑白暗房技 术、摄影用光基础。图文并茂,便于广大摄影专业学 生和摄影爱好者掌握摄影技术。
目录
作者介绍
于然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教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求学期间曾留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任研究学者。其间历任美国洛杉矶市市长办公室多媒体影像记录负责人,美国Labyrinth多媒体研究室研究员。归国后在中国传媒大学从教至今。著有《光的美学》等书籍,并作为责任编辑编纂《EOS王朝》、《一本摄影书》、《摄影的骨头》等书籍。曾在《中国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与摄像》等杂志发表20余篇论文。多次代表中国参加IADIS国际视觉传播年会等国际会议并进行演讲,英文论文入选论文合集出版,全球发行。 于琪林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师等级考试委员会考评员;国家高级摄影技师;《摄影与摄像》杂志编委。 先后出版《教你学会拍照片》、《摄影》、《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等书籍;与他人合著《全国青少年摄影等级培训教材》一套。 先后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摄影与摄像》、《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摄影理论文章180余篇,总字数达12075字以上。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院长(2009—2013)。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讲课程包括摄影批评、新闻摄影、大众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等。研究兴趣包括媒介的权力协商、摄影批评,以及流行杂志的传播研究等。 著有《媒介事件》(英),并在学术期刊和大众传媒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媒体评论文章。曾任职于德国之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媒机构。曾获中国摄影教育奖(2012)、德国弗里德里希瑙曼奖学金(2004—2007)。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创作理念上的升华。作者在谈到“纪实摄影”时,让我看到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社会现实、传播信息的力量。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性照片,讲述了那些摄影师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用镜头勇敢地记录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不被关注的人物。让我深刻理解到,摄影不仅仅是美学的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还在书中探讨了“摄影伦理”的问题,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要尊重被摄者的隐私和尊严。这让我开始思考,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否真的有考虑到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除此之外,书中还对“抽象摄影”进行了有趣的探索,鼓励我们打破常规,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世界。他举了一些非常规的拍摄手法,比如利用景深模糊、焦外成像、色彩叠加等方式,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摄影的世界如此广阔,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肉眼所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拍客”,逐渐走向了一个有思考、有温度的“摄影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我第一眼就被那深邃的蓝色背景和中间那张充满故事感的黑白照片所打动,仿佛瞬间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纹理,翻阅起来手感温润。内容方面,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技巧讲解,但当我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从摄影史的演变讲起,那些不同时代大师的作品被精心挑选,配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摄影这门艺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关于“光影的叙事”那一部分,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光线在画面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明暗,更是情绪和氛围的营造者。他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逆光如何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形成一种神秘的美感;又或者阴天柔和的光线如何适合拍摄人像,捕捉细腻的情感。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自己手中的相机,也开始尝试去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光影变化,记录下我眼中的世界。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不是生硬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经典摄影作品作为案例,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精髓。
评分这套书的理论深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咔嚓”一声,按下快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对摄影的定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记录,而是上升到了“视觉语言”的高度。他详细阐述了构图的黄金法则,不仅仅是三分法,还有更复杂的引导线、对称、框架等多种构图方式,并且每一种都配有详实的图例分析,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画面看起来如此和谐,而另一些则显得杂乱无章。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色彩心理学”的那一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颜色所能引发的情绪和联想,比如红色代表热情与能量,蓝色则传递冷静与深邃。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拍摄的照片,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在用色彩来传达我的想法和感受。书中还提到了不同镜头对画面的影响,比如广角镜头如何夸张空间感,长焦镜头如何压缩景深,形成虚化背景。这些专业的知识点,在作者的讲解下变得异常清晰易懂,甚至让我产生了立刻去实践一番的冲动。我最近在拍摄风景照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构图技巧,试着寻找那些能够引导观者视线的元素,照片的整体观感确实提升了不少。
评分我一直对人像摄影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人像创作方面的内容,简直就是给我量身定做的!书中不仅仅是讲解了相机设置和灯光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非常注重“与被摄者沟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张成功的人像照片,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能够捕捉到被摄者真实的情感和个性。他分享了许多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合作的经验,比如如何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被摄者放松下来,展现最自然的一面;又或者如何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来解读对方内心的情绪。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眼神”的捕捉的重视。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张好的眼神能够传递出比任何言语都丰富的信息。书中列举了许多眼神特写的精彩案例,并分析了如何通过角度、光线和表情的配合,来塑造出不同情绪的眼神。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拍摄的人像总是显得呆板,就是因为忽略了与被摄者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以及对眼神细节的关注。这本书的实践建议非常实用,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中提到的那些技巧,去捕捉更多有灵魂的人像。
评分作为一名对摄影充满热情但技术却有些瓶颈的爱好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久违的灵感和方向。作者对于“后期制作”部分的讲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后期只是简单的调色,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后期是二次创作,是让照片“活”起来的关键步骤。他详细介绍了不同后期软件的核心功能,并且通过对比“原片”和“后期”的差异,直观地展示了后期能够带来的巨大改变。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曝光和对比度,营造出电影般的质感;又或者如何运用局部调整工具,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引导观者的视线。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色彩风格化”的章节,他分享了如何根据照片的主题和氛围,创造出独特的色彩倾向,比如温暖的复古色调,或者冷峻的科幻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调色,更是对照片情绪和故事性的进一步塑造。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掌握了让照片“脱胎换骨”的秘密武器。这本书的实践性很强,每一个技巧都配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截图,我跟着书中的引导,尝试着对自己的旧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效果果然惊人!这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