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

摄影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然,于琪林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摄影技术
  • 数码摄影
  • 相机
  • 构图
  • 光圈
  • 快门
  • 焦距
  • 后期制作
  • 摄影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08954
商品编码:299068663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技术

:49.00元

作者:于然,于琪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5708954

字数:

页码:3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于然、于琪林编著的这本《摄影技术》系统而全 面地讲解了摄影技术的发展简史、拍摄技术、摄影的 曝光控制、数码影像的原理、摄影光源和摄影滤光镜 的性能与使用、感光材料的原理与性能、黑白暗房技 术、摄影用光基础。图文并茂,便于广大摄影专业学 生和摄影爱好者掌握摄影技术。

目录


作者介绍


  于然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教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求学期间曾留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任研究学者。其间历任美国洛杉矶市市长办公室多媒体影像记录负责人,美国Labyrinth多媒体研究室研究员。归国后在中国传媒大学从教至今。著有《光的美学》等书籍,并作为责任编辑编纂《EOS王朝》、《一本摄影书》、《摄影的骨头》等书籍。曾在《中国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与摄像》等杂志发表20余篇论文。多次代表中国参加IADIS国际视觉传播年会等国际会议并进行演讲,英文论文入选论文合集出版,全球发行。 于琪林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师等级考试委员会考评员;国家高级摄影技师;《摄影与摄像》杂志编委。 先后出版《教你学会拍照片》、《摄影》、《实用摄影》、《照相机与镜头》等书籍;与他人合著《全国青少年摄影等级培训教材》一套。 先后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摄影与摄像》、《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摄影理论文章180余篇,总字数达12075字以上。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院长(2009—2013)。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讲课程包括摄影批评、新闻摄影、大众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等。研究兴趣包括媒介的权力协商、摄影批评,以及流行杂志的传播研究等。 著有《媒介事件》(英),并在学术期刊和大众传媒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媒体评论文章。曾任职于德国之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媒机构。曾获中国摄影教育奖(2012)、德国弗里德里希瑙曼奖学金(2004—2007)。

文摘


序言



穿梭时空的织锦: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手抄本艺术与知识传承的深度剖析 本书名称: 《光影之外的墨迹:中世纪西欧手抄本的制作工艺、文化意涵与知识流转(公元500-1500年)》 图书简介: 在“摄影技术”尚未被人类构想的漫长岁月中,知识的保存与传播,完全依赖于匠人双手在羊皮纸或纸莎草上倾注的心血。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图像捕捉或光影处理,而是带领读者深入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西欧的修道院、宫廷作坊与城市书坊,对当时承载人类文明火种的手抄本(Manuscripts)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细致入微的考察。 我们探究的,是纸张诞生前,欧洲知识世界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羊皮纸的来源与鞣制技术;是墨水调配的秘密——从铁胆墨到植物染料的微妙配方;更是那些将冰冷文字转化为艺术杰作的绘制过程。 第一部分:物质的基石——手抄本的“材料学” 本书的开篇,首先将读者带回制作现场,考察手抄本的“硬件配置”。 1. 珍贵载体:羊皮纸的生命周期 不同于现代的纸张,中世纪的手抄本多以动物皮制成。我们将详尽描述从活生生的牛、羊、小牛(制作犊皮纸Vellum,最为昂贵)到最终成为可书写的平整材料,其间的繁复工序:刮皮、浸泡、使用石灰水或碱液脱除毛发与脂肪,再用浮石和刀具反复打磨至光洁。我们将分析不同产地和动物来源的羊皮纸在质地、颜色和韧性上的差异,以及修道院如何建立起可持续的“皮源”供应系统。 2. 色彩的炼金术:墨水与颜料的秘密 在没有现成颜料的时代,色彩的获取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本书将深入解析中世纪的“炼金术”——如何从天然矿物、植物甚至昆虫中提取色彩。例如,如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得稳定持久的铁胆墨(Iron Gall Ink);如何从昂贵的紫贻贝中提取象征皇权的紫色染料;以及用于装饰扉页的金箔工艺——薄如蝉翼的金箔是如何被捶打、粘贴并抛光的,以及所使用的胶剂配方。这些物质的构成,直接决定了手抄本的保存寿命与视觉震撼力。 第二部分:手工的奇迹——抄写与装饰的流程 一旦材料准备就绪,便进入了知识传递的核心环节:抄写与美化。 3. 抄写员的工作室:秩序与规范 本书细致描绘了抄写室(Scriptorium)的环境——通常位于修道院的图书馆侧翼,恒温、恒湿,以保证羊皮纸的稳定。我们不仅关注抄写员使用的工具——羽毛笔的削制、尖端的保养,以及在墨水即将用尽时的微妙处理——更关注抄写规范。从栏距的划分(使用铅笔或金属针划线定格)、分栏布局的设计,到缩写符号(Tironian Notes 或其他中世纪速记)的使用,无一不体现了对空间效率和信息密度的高度追求。 4. 装饰艺术的语言:从装饰边框到微缩画 手抄本的精华在于其装饰性。我们将区分几种主要的装饰类型: 装饰性首字母(Initial Letters): 分析字母如何从简单的区分符号演变为复杂的微型建筑或人物场景。 边饰(Borders): 研究装饰在页面边缘蔓延的规律,这些藤蔓、花卉、怪兽(Bestiaries中的生物)图案是如何相互穿插、构建出视觉迷宫的。 微缩画(Miniatures): 这是最接近“图像叙事”的部分。我们将探讨中世纪艺术家如何运用有限的色彩和平面化的造型语言,来叙述圣经故事、描绘历史事件,或记录科学知识。我们分析其构图原则、人物姿态的象征意义,以及地域性风格(如罗马式、哥特式)的演变。 第三部分:知识的流转与权力结构 手抄本不仅仅是书籍,更是权力、信仰和教育的载体。 5. 知识的分类与主题演变 本书将追溯不同类型手抄本的流行趋势。从早期的福音书(Gospel Books)和圣经(Bibles),到中世纪盛行的“日祷书”(Books of Hours)——见证了精英阶层日常生活信仰的变迁。我们还将探讨法律文书、医学典籍(如盖伦的译本)以及古典文献的复苏(如查理曼文艺复兴时期的努力)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抄本得以保存并延续的。 6. 谁在拥有与阅读?藏书与流通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手抄本是稀世珍宝。本书会研究中世纪的藏书家——从王室、大主教到富有的商人。手抄本的装订技术(厚重的木板封面、皮革包裹、金属扣件的使用)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其内在价值。我们还将探讨大学兴起后,手抄本如何从封闭的修道院走向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以及如何通过“Pecia”系统(片段租赁)进行有限的流通和学习。 总结: 《光影之外的墨迹》是一部关于“慢阅读”与“手工时代”的史诗。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即时图像的依赖,重新审视那些用双手、用时间、用天然色彩构建起来的知识堡垒。通过对羊皮纸的纤维、墨水的酸度、颜料的来源以及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的细致剖析,我们得以理解中世纪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世界、记录历史、以及维系他们的信仰与文明的。这本书是对人类早期知识载体最深沉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创作理念上的升华。作者在谈到“纪实摄影”时,让我看到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社会现实、传播信息的力量。他通过大量的历史性照片,讲述了那些摄影师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用镜头勇敢地记录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不被关注的人物。让我深刻理解到,摄影不仅仅是美学的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还在书中探讨了“摄影伦理”的问题,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也要尊重被摄者的隐私和尊严。这让我开始思考,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否真的有考虑到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除此之外,书中还对“抽象摄影”进行了有趣的探索,鼓励我们打破常规,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世界。他举了一些非常规的拍摄手法,比如利用景深模糊、焦外成像、色彩叠加等方式,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摄影的世界如此广阔,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肉眼所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拍客”,逐渐走向了一个有思考、有温度的“摄影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我第一眼就被那深邃的蓝色背景和中间那张充满故事感的黑白照片所打动,仿佛瞬间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纹理,翻阅起来手感温润。内容方面,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技巧讲解,但当我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从摄影史的演变讲起,那些不同时代大师的作品被精心挑选,配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摄影这门艺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关于“光影的叙事”那一部分,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光线在画面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明暗,更是情绪和氛围的营造者。他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逆光如何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形成一种神秘的美感;又或者阴天柔和的光线如何适合拍摄人像,捕捉细腻的情感。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自己手中的相机,也开始尝试去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光影变化,记录下我眼中的世界。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不是生硬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经典摄影作品作为案例,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精髓。

评分

这套书的理论深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咔嚓”一声,按下快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对摄影的定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记录,而是上升到了“视觉语言”的高度。他详细阐述了构图的黄金法则,不仅仅是三分法,还有更复杂的引导线、对称、框架等多种构图方式,并且每一种都配有详实的图例分析,让我明白为什么某些画面看起来如此和谐,而另一些则显得杂乱无章。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色彩心理学”的那一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颜色所能引发的情绪和联想,比如红色代表热情与能量,蓝色则传递冷静与深邃。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拍摄的照片,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在用色彩来传达我的想法和感受。书中还提到了不同镜头对画面的影响,比如广角镜头如何夸张空间感,长焦镜头如何压缩景深,形成虚化背景。这些专业的知识点,在作者的讲解下变得异常清晰易懂,甚至让我产生了立刻去实践一番的冲动。我最近在拍摄风景照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构图技巧,试着寻找那些能够引导观者视线的元素,照片的整体观感确实提升了不少。

评分

我一直对人像摄影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人像创作方面的内容,简直就是给我量身定做的!书中不仅仅是讲解了相机设置和灯光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非常注重“与被摄者沟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张成功的人像照片,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能够捕捉到被摄者真实的情感和个性。他分享了许多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合作的经验,比如如何通过引导性的提问,让被摄者放松下来,展现最自然的一面;又或者如何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来解读对方内心的情绪。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眼神”的捕捉的重视。他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张好的眼神能够传递出比任何言语都丰富的信息。书中列举了许多眼神特写的精彩案例,并分析了如何通过角度、光线和表情的配合,来塑造出不同情绪的眼神。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拍摄的人像总是显得呆板,就是因为忽略了与被摄者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以及对眼神细节的关注。这本书的实践建议非常实用,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中提到的那些技巧,去捕捉更多有灵魂的人像。

评分

作为一名对摄影充满热情但技术却有些瓶颈的爱好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久违的灵感和方向。作者对于“后期制作”部分的讲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后期只是简单的调色,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后期是二次创作,是让照片“活”起来的关键步骤。他详细介绍了不同后期软件的核心功能,并且通过对比“原片”和“后期”的差异,直观地展示了后期能够带来的巨大改变。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曝光和对比度,营造出电影般的质感;又或者如何运用局部调整工具,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引导观者的视线。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色彩风格化”的章节,他分享了如何根据照片的主题和氛围,创造出独特的色彩倾向,比如温暖的复古色调,或者冷峻的科幻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调色,更是对照片情绪和故事性的进一步塑造。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掌握了让照片“脱胎换骨”的秘密武器。这本书的实践性很强,每一个技巧都配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截图,我跟着书中的引导,尝试着对自己的旧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效果果然惊人!这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