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
原書定價:54元
售價:43.20元,
作者:宋振能 著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19814
字數:
頁碼:2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對中國科學院建院初期一些重大舉措進行瞭迴顧與闡述,講述瞭與中國科學院發展曆史上聯係緊密的幾位重要人物及其活動,還對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科建議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取得的成就等進行瞭論述。全書史料性強,為瞭解中國科學院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
目錄
序
自序
前言
《宋振能文集》前言
部分 中國科學院組織機構、製度建立的迴顧
中國科學院建立專門委員製度的迴顧
建院初期科研機構發展的迴顧和探討
中國科學院學部曆史概況
關於建立中國科學院學部的一些背景情況
第二部分 一些重要專題的史料選匯
中共中央、國傢領導機構及其主要領導人對中國科學院的指示(摘錄)
中國科學院直屬機構成立和變動記略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科學傢獲國外和國際科學機構院士、
通訊院士一覽錶
第三部分 緬懷科學院發展史上的重要領導人、科學傢
陳毅與中國科學院
竺可楨副院長對發展我國綜閤考察事業所作的突齣貢獻
深切緬懷汪誌華同誌
懷念我的老師——鄭作新院士
植物學傢林鎔院士傳略
第四部分 訪談錄及會議簡報
錢三強口述:籌建科學院前後我參與的一些事情
“百傢爭鳴”座談會情況報道
呼喚科技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宋振能先生訪談錄
為製定“三十六條”做調研——宋振能先生訪談錄
我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期間的一段經曆(1965~1977年)——宋振能先生訪談錄
第五部分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研究與發展的相關論述
對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發展戰略的意見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40年
協調地發展我國的生物學事業
中國科學院所長會議生物學地學組會議總結
關於長江救魚問題的正確決策——通過科學研究、專傢論證和實地考察解決學術爭端的一個案例
為在我國進一步發展米丘林學說而鬥爭
調查河北省晉縣除草防蚜功效報告
進展迅速的我國生物工程研究和開發
我國花藥培養和單倍體育種研究的成就
內容提要
《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是一本關於中國科學院院史的拾遺補缺的作品匯編,主要從組織機構、製度、人物、事件、重要專題等若乾側麵對院史史料做比較係統的收集和整理,對中國科學院院史進行瞭迴顧、闡述和研究。另外,從中國科學院學科領域組成的角度,收入瞭筆者在中國科學院長期從事生物學專業工作發錶的有關撰述。
《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適閤從事科學史、科技政策研究和學習的研究者、學生閱讀,也適閤對中國科學院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文摘
懷念我的老師——鄭作新院士新中國成立以來,鄭作新老師是我國鳥類學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國鳥類地理學的開創人。他是迄今對我國鳥類進行研究時間長,成果和論著為豐碩,培養人纔多,從事科學普及工作為積極,中外同行學者對其學術成就評價的國際鳥類學傢。
鄭作新老師畢生緻力於動物學,特彆是鳥類學研究,曾到過全國許多地區進行野外調查,不避艱險地跑遍祖國的山山水水,還到過世界上的一些博物館和標本館,查閱研究鳥類標本和資料,以超凡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辛勤勞作,取得瞭極其豐碩的研究成果。據統計,他一生著述的學術論文和科學論著共1000餘萬字,是我國迄今多産的科學傢之一。他善於繼承和吸取前人的科學成果,又不墨守那些陳舊、錯誤的觀點,而是勇於開拓創新和發展,從而在鳥類的分類區係、亞種分化、係統分類、中國傢雞的起源以及我國境內動物地理界的劃分等研究上都提齣瞭一些性的理論成果。他的突齣貢獻,得到瞭國內外科學界的很好評價和廣泛贊譽。他曾獲得國際上和我國的多種學術奬勵。曾被選任世界雉類協會副會長、會長,兼任世界鶴類研究中心顧問,並被選為日、德、英、美等國鳥類學會的通訊會員、榮譽會員。在國內,鄭作新院士曾任中國動物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又是中國鳥類學會的理事長、名譽理事長。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
鄭作新老師還十分重視並積極從事科普工作。他把宣傳和普及科學知識當做自己應盡的一項光榮職責,在科研工作之餘,經常不遺餘力地撰寫科普文章。他一生在各種報刊上發錶的科普文章近260篇。他提倡人們,特彆是青少年要瞭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要認識和愛護我國富饒的野生動物資源;對於有害的動物,要積極防治;對於有益的動物,則要努力保護並加以利用。在我國,麻雀曾被認為是害鳥而列入“四害”中遭到殺滅。為瞭弄清麻雀的益害情況,他通過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證明麻雀既是啄食農作物的害鳥,又是以許多種農業害蟲為食物的益鳥,並對麻雀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益害情況作瞭具體分析。隨後《人民日報》刊登瞭他《談麻雀對農業的益害》的文章。據此,1959年國務院在通過《農業發展綱要》時就把麻雀從“四害”的名單中剔除,挽救瞭麻雀被大規模剿滅的厄運。他在科普工作上所付齣的努力,對於人們掌握科學知識、熱愛自然、保護動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和保護環境等,都産生瞭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在長期的科研和教學崗位上,鄭作新老師還教育、訓練和培養齣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其中僅鳥類專業的學生、進修生和研究生就有上百名。他的學生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以至海外一些國傢的教學、科研等各種工作崗位,不少人已成為其所在單位的骨乾人纔。他們都在為國傢的建設事業和為人類謀福利的事業上作齣各自的貢獻。
鄭作新老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努力追求進步,不斷求索科學真理。在他的治學思想、精神、態度、作風和方法上,能夠把嚴謹、嚴格、嚴肅的科學精神和學風跟敢想、敢乾、敢於破舊立新的可貴品格很好地結閤起來。他把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在他所熱愛的科學事業上。不論是在野外,還是在室內;不論是在研究室,還是在傢裏;不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不論是在工作日,還是在節假日,人們看到的永遠是鄭作新老師在不知疲倦地忙碌工作的身影。正是他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使他登上瞭世界鳥類學研究的,做齣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成就。
我是鄭作新老師在福建協和大學任生物係教授和係主任時的學生,畢業後長期在中國科學院,特彆是在動物研究所工作期間,曾多次麵聆鄭作新老師的教誨,獲益甚豐。1994年,我受中國科協委托,協助硃弘復教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傢傳略·生物學捲》。在編輯該書冊時,曾組織有關人員編寫瞭鄭作新老師和其他一些知名老生物學傢的傳略,對老師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成就等做瞭比較詳細的介紹(見《中國科學技術專傢傳略·理學編·生物學捲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河北教育齣版社1996年齣版)。
時值鄭老師誕辰百年之際,特撰此短文,藉以略錶我對老師的敬仰和懷念。
……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我是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無意中聽到一位老教授提起這本書的。他當時提到,這本書中的一些細節,尤其是關於早期科研機構組建過程中的一些政策製定和人纔引進策略,對當下科研管理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他話語中流露齣的對這本書的推崇,讓我立刻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瞭解過去,纔能更好地把握未來。而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排頭兵,它的發展曆程必然充滿瞭智慧和經驗。這本書的“拾零”二字,也暗示著它並非是流水賬式的全景描繪,而是聚焦於一些關鍵的、有代錶性的片段,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深度。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中國科學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以及科研工作者們是如何剋服睏難,實現突破的。尤其是在國傢貧弱、技術落後的年代,他們是如何憑藉著堅韌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為中國科學奠定堅實基礎的。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的。當時就被它樸素卻又充滿力量的書名所吸引——《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腦海裏immediately浮現齣的是那些在科研前沿默默耕耘的身影,是那些為瞭新中國科技騰飛而嘔心瀝血的科學傢們。我本身就對曆史,尤其是科技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些塵封的歲月裏,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啓示。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閱,但我已經被它所蘊含的厚重感和曆史使命感深深打動。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科學發展曆程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我們國傢這片土地上,科學研究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是如何為國傢的強大和人民的幸福貢獻力量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拾零”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與輝煌。
評分我的孩子是一名中學生,對科學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激發他學習興趣,同時又能讓他瞭解國傢科技成就的讀物。當我在網上看到《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這本書的介紹時,我立刻覺得這可能是一本非常適閤他的書。雖然我本人對院史研究並非專業,但我相信,書中那些關於科學傢們成長曆程、科研攻關的故事,一定能夠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啓發。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他明白科學研究並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同時,我也希望他能夠從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曆程中,感受到國傢對科學的重視,培養他作為一名未來科研人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本書的“拾零”形式,或許還能讓他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抓住重點,理解不同時期的科研特點和發展方嚮,從而建立起對中國科技史的初步認知。
評分我是一位對曆史細節充滿探究欲的業餘曆史愛好者。我常常覺得,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往往隱藏著無數鮮活的個體故事和微觀的社會變遷。當我在一本學術刊物上看到對《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的推薦時,我便對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從“拾零”這個詞,我推測這本書並非簡單羅列重大事件,而是可能聚焦於一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顯微鏡,帶領我深入到中國科學院發展的關鍵節點,觀察那些塑造其發展軌跡的微小力量。我期待著它能夠呈現齣一些鮮為人知的科研軼事、人物傳記片段,甚至是當時的政策製定者在麵對復雜科研難題時的權衡與抉擇。我相信,通過這些“拾零”的細節,能夠讓我對中國科學院的整體發展脈絡有一個更生動、更立體的理解,也能夠洞察到中國科技發展背後的人性光輝與時代印記。
評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科研工作者,曾經有幸在中國科學院的某個研究所工作過。那段歲月,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也見證瞭中國科學院的發展和變遷。當我得知有《中國科學院院史拾零》這本書齣版的消息時,我感到非常激動。我深知,這本書中所記錄的,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更是我們這一代科研人的青春、汗水和夢想。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曾經熟悉的場景,迴憶起那些並肩作戰的同事,想起那些攻剋難關的日日夜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真實地反映齣,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艱苦的年代,我們是如何憑藉著對科學的熱愛和對國傢的忠誠,一步步推動中國科技嚮前發展的。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年輕一代瞭解,中國科學院今天的輝煌,是無數前輩辛勤付齣的結果,是他們用智慧和堅持鑄就的豐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