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應洛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李誌傑,呂絢麗

汪應洛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李誌傑,呂絢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汪應洛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傳記
  • 人物傳記
  • 科學
  • 工程
  • 科技史
  • 電力係統
  • 電力工程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金衛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79273
商品編碼:29914210438
叢書名: 汪應洛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具體描述


POD版圖書屬於按需定製,不支持退貨,定價和裝幀可能會與原書不同,請以實物為準!
汪應洛傳
定價 79.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6年03月
開本 16
作者 李誌傑,呂絢麗
裝幀 平裝
頁數 364
字數 480
ISBN編碼 9787030479273

目錄
總序 序 序二 章 抗日烽火浸染的童年 一、安徽蕪湖是故鄉 二、重慶八年磨難多 三、汪石清棄政經商 第二章 在避風港似的教會中學發奮讀書 一、力圓讀書救國夢 第三章 進入交通大學成為新中國首屆大學生 一、交大同窗張嫻如 二、“三反”、“五反”打“老虎” 三、提前畢業搞建設 第四章 哈工大研究生學習經曆 一、成為首名管理學研究生 二、撰寫首部企業管理學著作 三、重建交大管理教育 第五章 遷校西安支援西部建設 一、響應號召遷西安 二、大房換小高風尚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丟失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受迫害 二、相濡以沫渡難關 三、戰備疏散到岐山 四、加緊工作挽損失 第七章 教書育人開創管理教育 一、機械係“三駕馬車” 二、學科發展繪藍圖 第八章 分管係校科研管理工作 一、分管科研創輝煌 三、服務企業搞研發 第九章 創建管理工程學科和管理學院 一、蘭州推廣自動化 二、創建“管理工程學科” 三、創建管理學門類 四、重建交大管理學院 五、培養首位管理學博士 六、儒雅夫子工作狂 七、身體健康亮紅燈 第十章 根據國傢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 一、絲路研究先行者 二、立足需求搞科研 三、三峽工程智囊團 四、戰勝病魔攀高峰 五、提名院士自述詞 六、研究環保惠民生 七、眾星捧月慶八秩 八、媒體盛贊汪應洛 九、三十年院慶群英會 第十一章 喜獲2015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奬 第十二章 成果倍齣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中國製造2025 二、研究規劃現代製造服務業發展戰略 三、為中國服務型製造業的發展戰略繪藍圖 四、推動現代工業工程,打造世界製造基地 五、培養工程管理創新型人纔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六、評估三峽工程經濟論證及可行性研究結論 七、謀劃陝西能源發展戰略,促進陝西經濟騰飛 八、落實科學發展觀,著述中國首部《工程哲學》專著 九、探索工程演化新途徑,創造工程活動高效率 十、研究智能城市理論,提高現代城市管理水平 十一、提升中國製造企業自主設計能力創新的新思維 十二、籌建中國“改革試點探索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 附錄一 汪應洛年譜 附錄二 汪應洛院士主要論著 參考資料 後記
在綫試讀
讀書救國的思想促使汪應洛對各門功課都十分珍 愛,尤其對數理化更是下苦工夫。初中三年,他的學 習成績總是全班前一、二名。他認真學習數學,為他 日後考取工科大學打下瞭基礎;他愛好英文,為他後 來學習國外管理工程研究成果創造瞭條件。當時,他 們班有位同學傢住重慶英國大使館附近,大使館每個 禮拜天都放露天電影,這位同學經常帶他去大使館看 英語電影,他的英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瞭提高, 增強瞭他學習英語的興趣。
汪應洛興趣和愛好廣泛,他在學習之餘,喜歡看 文藝演齣。抗日戰爭期間,大批思想進步的文化工作 者集居重慶。汪應洛傢附近就住有不少電影明星、作 傢、記者,如白楊、張瑞芳等,他們經常進行抗日宣 傳、演齣活報劇和話劇。汪應洛對這些進步話劇很感 興趣,一方麵是感受文藝工作者的愛國精神,同時也 是在戰亂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因大批文化機構、團體、文化人士遷渝,重慶的 文化隊伍空前壯大,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成為大後方 的文化中心,抗日民主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作為戰時中國首都的重慶,一直是日本帝國主義 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對其狂轟濫炸,妄圖摧毀而後 快。
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重 慶進行瞭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在 此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轟炸超過200次,齣動9000多 架次的飛機,投彈11 500枚以上。重慶死於轟炸者10 000人以上,超過10 0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分繁 華地區被破壞。日本對重慶實施的空襲,是實行 的戰略轟炸。其目的是希望通過製造大量平民殺傷, 以瓦解對方抵抗的士氣。故此轟炸時不分前綫及後方 ,亦不以軍事目標為主要對象,反而多以居民區、繁 華的商業區等為目標。
1940年5月,日本大本營發動“101號作戰”,由 陸、海軍同時對中國後方進行轟炸。陸軍主要以山西 運城為基地,海軍的主要基地為漢口。轟炸重慶的日 機超過2000架次。8月19日的轟炸尤為慘烈,日本海 軍投入超過140架轟炸機,以零式戰機護航轟炸,重 慶2000多戶民居被毀,稱“八一九”大轟炸。
1941年年初,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先嚮中國 集中力量進行空襲,發動名為“102號作戰”的大規 模轟炸。有,汪應洛上學時,日本飛機突然空襲 ,他趕快往傢裏跑,路上火光衝天,橫屍遍野。他冒 著刺鼻的濃煙,越過坍塌的建築和焦土趕到自己傢旁 邊時,房屋已不復存在,成為一片廢墟,傢人亦不知 去嚮。他在火海中呼喊人,四處找尋,在江邊 找到瞭父和母。
日本飛機大轟炸給重慶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 汪應洛傢的房子被炸毀,全傢人逃到重慶郊外去避難 。在這一時期,汪應洛經過瞭一段農村生活。無傢可 歸,寄人籬下,難以讀書,就同小夥伴們在田野中玩 耍。他們在鄉村中追逐遊戲,在農田中采摘豌豆苗, 放在小鍋裏,在地上挖個坑,拾來柴火煮豌豆苗吃。
如此童心不泯的遊戲,減輕瞭戰亂壓在孩子們心頭上 的煩惱。警報解除後,他們又迴到重慶,賃屋居住, 焦急地等待著戰爭的結束。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lO日,中 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國共産黨在 重慶進行瞭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談判。
1945年10月10日,會談雙方簽署協議《政府與中 共代錶會談紀要》,史稱“雙十協定”。“雙十協定 ”是重慶談判的主要成果,雙方在協議中同意避免內 戰,和平建國,共同推動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傢化, 以及與其他政黨閤作組建多黨製民主聯閤政府。
在重慶國民政府財政部任科長的汪石清同全國人 民一樣,對“雙十協定”的簽訂寄予瞭很大的希望, 希望能夠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但多年在國民政 府財政部工作的經曆,使他認清瞭國民黨的腐敗和無 能。1945年抗日戰爭剛勝利,社會上就流傳著這樣的 順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瞭更遭殃。”身 為財政部職員的汪石清對此感受深,認識到國民政 府財政政策的腐敗是政治腐敗的縮影,於是於1946年 下半年離開國民政府財政部,赴上海經商辦企業。
汪石清由重慶來到上海,和朋友一起做水果生意 。重慶地區齣産橘子,價格便宜,他和朋友一起租船 從重慶販橘子到上海齣售。當然他也販運重慶地區齣 産的其他一些土特産。汪應洛的一個錶哥在美國讀書 ,看到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很多剩餘物資, 如呢絨軍大衣等物資非常豐富,就同汪石清做紡織品 進齣口生意,把呢絨産品運到上海來齣售。當時上海 人有崇洋思想,以使用美國貨為時尚,所以做紡織品 貿易生意利潤可觀,汪石清逐漸有瞭一定的經濟實力 。後來,汪石清的朋友盧緒章拉汪石清一起做醫藥生 意。新中國成立前夕,上海白色恐怖很厲害,盧緒章 和汪石清的醫藥公司經營遇到瞭很大睏難。後來,汪 石清纔知道,盧緒章是地下共産黨員,他以經營醫藥 公司為掩護,實際上是給共産黨和解放區弄藥品和醫 療器械。他之所以拉汪石清一塊做,是基於對汪石清 人品及業務能力的高度信任。臨近新中國成立,盧緒 章為瞭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動員汪石清辦工廠,搞 工業救國。正是在盧緒章的幫助下,汪石清走上瞭為 發展民族工業而奮鬥的新道路。上海解放後,汪石清 先後與友人經辦天勝實業公司、僑商實業公司等經濟 實體,搞化工生産。1952年,這些工廠經營遇到睏難 ,汪石清不得不變賣傢産和用積蓄支付工人工資, 後還是破産歇業瞭。新中國成立後,盧緒章當瞭國傢 部部長。P7-9
內容介紹
汪應洛院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專傢、教育傢,中國管理工程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長期緻力於管理科學與工程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率先將管理工程、係統工程、工業工程三個領域融會貫通,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係統管理學派。培養瞭大批高層次管理專門人纔。主持瞭多項重大課題,為中國管理學科發展和管理教育事業作齣重要貢獻。本書用文學化的語言,記錄瞭汪院士的成長曆程和為新中國管理事業所做的傑齣貢獻。
作者介紹
李誌傑,男,漢族,生於1943年,陝西省岐山縣雍川鎮楊柳村人。1969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係電機與電器製造專業,中共黨員,主任記者。 曆任企業技術員、組織乾事、機關工會主席、宣傳科負責人、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參與創辦《寶雞日報》,任社會經濟部主任、總編辦主任。主持創辦《陝西冶金報》《市場營銷報》《西安書畫報》《陝西書畫報》《藝術傢報》《慈善書畫報》並任總編癌,曾任《軍工報》編輯部主任、《新健康》雜誌副總編、長城書畫院副院長。在各報刊發錶新聞作品、科普作品、文藝評論220萬字,發錶攝影作品200多幅。*有《太白山攬勝》《李誌傑科普小品選集》(陝西旅遊齣版社齣版)《李誌傑高喜愛文集》(五捲)(西安地圖齣版社齣版),整理編輯齣版《陝西名老中醫孫繼元臨床實錄》(天津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多次榮獲陝西新聞奬、陝西科普作品奬和全國科普作品奬。2000年被中共陝西省委和省政府授予“陝西省**新聞齣版工作者”榮譽稱號。係西安市作傢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傢協會會員、陝西省書法傢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陝西省科普作傢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西安交通大學校史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專傢組成員。
關聯推薦
汪應洛,安徽蕪湖人,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是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位博士生導師。從事管理工程的研究和教育60餘年來,汪應洛院士始終站在學科發展前沿,開展瞭大量係統的、開創性的工作,為我國管理工程、係統工程和工業工程學科的發展及相互融閤做齣瞭重大貢獻。 李誌傑、呂絢麗*的《汪應洛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講述瞭這個故事。
《科技先鋒:新中國工程建設的拓荒者群像》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的、多維度的群體傳記,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傢百廢待興的艱難歲月裏,一批傑齣的工程科技專傢和建設者們如何以堅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無私的奉獻,為共和國的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的史詩。它不是聚焦於某一位院士的個人奮鬥史,而是以群星閃耀的視角,描繪齣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群體的精神風貌與曆史貢獻。 本書深入挖掘瞭數以百計在水利、電力、交通、冶金、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工程前輩的生平軌跡、學術思想與實踐成就。通過大量的口述史料、檔案記錄、工程報告以及親屬迴憶,力圖還原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工程技術人員麵臨的極端睏難和他們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 第一部分:時代的召喚與初心的淬煉 本部分追溯瞭這些工程先驅的早期教育背景和人生選擇。他們大多成長於動蕩不安的舊中國,接受瞭中西閤璧的教育,許多人曾留學海外,學成後毅然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選擇迴到滿目瘡痍的祖國。本章細緻描繪瞭他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麵對技術封鎖、物資匱乏、經驗匱乏的“三無”睏境時,如何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迅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重點呈現瞭他們在國傢首批“一五”計劃中的關鍵角色,如武漢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早期水利樞紐的規劃布局等,展示瞭他們如何剋服技術上的重重難關,提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方案。 第二部分:理論的本土化與工程的實踐突破 工程科學的進步,往往伴隨著對西方成熟體係的消化、批判與創新。本部分聚焦於這些專傢們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下,成功地將國外的先進技術“中國化”。書中選取瞭若乾標誌性工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例如在高原、高寒、地震帶等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的大型工程建設。這些案例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展示,更是決策智慧和組織能力的體現。例如,如何在中國缺乏精密測量設備的情況下,依靠土法上工結閤嚴謹的科學計算,確保瞭特大型水壩的精確度;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材料科學和結構力學體係,以滿足國傢重工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本章尤其強調瞭他們如何在“大協作”的模式下,實現跨學科、跨部門的有效溝通與協同攻關。 第三部分:人纔的薪火相傳與學術梯隊的構建 一個國傢的工程實力,根基在於人纔的培養。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描述瞭這些老一輩科學傢在“傳幫帶”中所付齣的巨大心血。他們不僅是技術攻堅的主力軍,更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奠基者和學術思想的傳播者。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們在創建國傢重點實驗室、改革工程教育體係、培養研究生隊伍方麵的探索與貢獻。他們如何用自己的工程實踐經驗,為青年學子樹立瞭嚴謹求實、勇於擔當的榜樣。通過對不同代際工程師和科學傢的訪談,展現瞭知識的傳遞過程,以及老一輩科學傢對學術道德和工程倫理的堅守,確保瞭中國工程科技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遠見與精神遺産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這些工程先驅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思考。即便在條件艱苦的年代,他們也從未停止對更宏大、更前瞻性工程的構想,如跨流域調水、超大型交通網絡等。這些構想有的在他們生前得以部分實現,有的則成為瞭後世持續努力的目標。本章總結瞭他們的核心精神遺産:對國傢富強的深沉熱愛、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工程質量的極緻負責,以及在麵對睏難時展現齣的非凡的民族自信心。他們的故事,是新中國工業化史詩中不可磨滅的篇章,激勵著今天的建設者們在新時代繼續攀登科技高峰。 本書特點: 群體側寫,宏大敘事: 避免單一傳記的局限,通過多綫並進,構建齣中國工程科技界群體的完整畫像。 技術與人文並重: 不僅闡述瞭工程技術難題的解決過程,更著墨於工程師們在特殊曆史環境下的內心掙紮、學術爭論與人生抉擇。 史料紮實,細節豐富: 結閤瞭大量解密檔案和一手口述資料,力求還原曆史現場感,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年建設者的艱辛與榮光。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近現代科技史、工程建設史、以及老一輩科學傢精神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展現瞭汪應洛院士的成長軌跡,令人深思。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成就,而是通過大量的細節和生動的故事,勾勒齣一位科學傢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學生,成長為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我尤其被書中對汪院士早期求學經曆的描寫所打動,那些在簡陋條件下堅持學習的場景,那些為瞭掌握知識而付齣的努力,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寶貴。作者李誌傑和呂絢麗並沒有迴避汪院士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挫摺和挑戰,反而將其作為展現其堅韌不拔精神的有力素材。這種真實性的呈現,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更加可信,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書中對汪院士對待科研的態度,對待人纔的培養,對待國傢發展的思考,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不僅展示瞭科學傢的智慧和纔華,更展現瞭他們的品格和情懷。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汪院士個人有瞭更深的瞭解,也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曆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瞭一個不被時代洪流裹挾,而是積極擁抱變革,並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塑造時代的人物。李誌傑和呂絢麗在《汪應洛傳》中,巧妙地將宏大的國傢發展敘事與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融為一體。書中關於汪院士如何在中國工程技術領域不斷探索、突破的篇章,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被那些關於技術難題攻關的細節所吸引,作者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科學原理,使得即使是科技領域的門外漢,也能理解其中蘊含的艱辛與不易。更難得的是,書中並沒有將汪院士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有喜悅,有睏惑,有堅持,有取捨。這種真實性,讓人物更加鮮活,也讓讀者能夠從他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記錄瞭一位傑齣科學傢的生平,更在於它傳遞瞭一種永不放棄、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評分

《汪應洛傳》這本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人物畫捲。李誌傑和呂絢麗兩位作者,通過對汪應洛院士人生曆程的細緻梳理,不僅僅是在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在揭示一個時代科技發展的脈絡。書中對汪院士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社會背景、技術環境的描繪,都極具曆史的厚重感。例如,書中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科研條件艱苦,但科學傢們依然懷揣報國熱情,奮發圖強的描寫,讓人肅然起敬。作者們在敘述中,穿插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事件,讓汪院士的形象更加立體和飽滿。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科學決策過程的呈現,那些在關鍵時刻的權衡、取捨,以及最終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都讓讀者對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獻給汪應洛院士本人的禮贊,更是對中國科技工作者集體智慧和奉獻精神的緻敬。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翻閱一本沉甸甸的曆史教科書,但不同的是,它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個人的奮鬥史。李誌傑和呂絢麗的筆觸,將汪應洛院士的傳奇一生,描繪得既宏偉又細膩。我深深地著迷於書中對汪院士的成長環境和他所受到的教育的描述,這為理解他後來的成就奠定瞭基礎。作者們在描寫汪院士的科研工作時,沒有使用過於專業化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故事,將科技的魅力傳遞給瞭讀者。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汪院士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與同事閤作,如何培養下一代的描寫,這些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卓越領導者和教育者的風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位科學傢的緻敬,更是對中國科技事業發展艱辛而輝煌曆程的迴顧。它讓我看到瞭科學傢的責任與擔當,也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瞭汪應洛院士的生平事跡。從孩童時期的求知若渴,到求學期間的刻苦鑽研,再到科研道路上的披荊斬棘,作者李誌傑和呂絢麗將汪院士的人生軌跡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不僅展現瞭汪院士作為一位傑齣的科學傢,在工程技術領域做齣的卓越貢獻,更深入地挖掘瞭他作為一個人,在麵對睏難、挑戰和榮譽時的心路曆程。那些在實驗室裏度過的無數個日夜,那些為攻剋技術難題而付齣的辛勤汗水,那些在國際舞颱上為中國科技發聲的堅定身影,都被細膩地刻畫齣來,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與熱愛。尤其是在描寫汪院士如何帶領團隊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時,文字充滿瞭力量和感染力,讓人對科技創新的艱辛與偉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部激勵人心的勵誌篇章,讀來讓人熱血沸騰,對國傢科技事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