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
原书定价:54元
售价:43.20元,
作者:宋振能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19814
字数: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对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一些重大举措进行了回顾与阐述,讲述了与中国科学院发展历史上联系紧密的几位重要人物及其活动,还对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科建议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取得的成就等进行了论述。全书史料性强,为了解中国科学院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目录
序
自序
前言
《宋振能文集》前言
部分 中国科学院组织机构、制度建立的回顾
中国科学院建立专门委员制度的回顾
建院初期科研机构发展的回顾和探讨
中国科学院学部历史概况
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学部的一些背景情况
第二部分 一些重要专题的史料选汇
中共中央、国家领导机构及其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科学院的指示(摘录)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构成立和变动记略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科学家获国外和国际科学机构院士、
通讯院士一览表
第三部分 缅怀科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领导人、科学家
陈毅与中国科学院
竺可桢副院长对发展我国综合考察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
深切缅怀汪志华同志
怀念我的老师——郑作新院士
植物学家林镕院士传略
第四部分 访谈录及会议简报
钱三强口述:筹建科学院前后我参与的一些事情
“百家争鸣”座谈会情况报道
呼唤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宋振能先生访谈录
为制定“三十六条”做调研——宋振能先生访谈录
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的一段经历(1965~1977年)——宋振能先生访谈录
第五部分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研究与发展的相关论述
对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发展战略的意见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40年
协调地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
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生物学地学组会议总结
关于长江救鱼问题的正确决策——通过科学研究、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解决学术争端的一个案例
为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米丘林学说而斗争
调查河北省晋县除草防蚜功效报告
进展迅速的我国生物工程研究和开发
我国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研究的成就
内容提要
《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是一本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史的拾遗补缺的作品汇编,主要从组织机构、制度、人物、事件、重要专题等若干侧面对院史史料做比较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对中国科学院院史进行了回顾、阐述和研究。另外,从中国科学院学科领域组成的角度,收入了笔者在中国科学院长期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发表的有关撰述。
《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适合从事科学史、科技政策研究和学习的研究者、学生阅读,也适合对中国科学院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文摘
怀念我的老师——郑作新院士新中国成立以来,郑作新老师是我国鸟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我国鸟类地理学的开创人。他是迄今对我国鸟类进行研究时间长,成果和论著为丰硕,培养人才多,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为积极,中外同行学者对其学术成就评价的国际鸟类学家。
郑作新老师毕生致力于动物学,特别是鸟类学研究,曾到过全国许多地区进行野外调查,不避艰险地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还到过世界上的一些博物馆和标本馆,查阅研究鸟类标本和资料,以超凡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辛勤劳作,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据统计,他一生著述的学术论文和科学论著共1000余万字,是我国迄今多产的科学家之一。他善于继承和吸取前人的科学成果,又不墨守那些陈旧、错误的观点,而是勇于开拓创新和发展,从而在鸟类的分类区系、亚种分化、系统分类、中国家鸡的起源以及我国境内动物地理界的划分等研究上都提出了一些性的理论成果。他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很好评价和广泛赞誉。他曾获得国际上和我国的多种学术奖励。曾被选任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会长,兼任世界鹤类研究中心顾问,并被选为日、德、英、美等国鸟类学会的通讯会员、荣誉会员。在国内,郑作新院士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又是中国鸟类学会的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郑作新老师还十分重视并积极从事科普工作。他把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当做自己应尽的一项光荣职责,在科研工作之余,经常不遗余力地撰写科普文章。他一生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近260篇。他提倡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要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要认识和爱护我国富饶的野生动物资源;对于有害的动物,要积极防治;对于有益的动物,则要努力保护并加以利用。在我国,麻雀曾被认为是害鸟而列入“四害”中遭到杀灭。为了弄清麻雀的益害情况,他通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证明麻雀既是啄食农作物的害鸟,又是以许多种农业害虫为食物的益鸟,并对麻雀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益害情况作了具体分析。随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他《谈麻雀对农业的益害》的文章。据此,1959年国务院在通过《农业发展纲要》时就把麻雀从“四害”的名单中剔除,挽救了麻雀被大规模剿灭的厄运。他在科普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对于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等,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岗位上,郑作新老师还教育、训练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其中仅鸟类专业的学生、进修生和研究生就有上百名。他的学生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以至海外一些国家的教学、科研等各种工作岗位,不少人已成为其所在单位的骨干人才。他们都在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和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上作出各自的贡献。
郑作新老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努力追求进步,不断求索科学真理。在他的治学思想、精神、态度、作风和方法上,能够把严谨、严格、严肃的科学精神和学风跟敢想、敢干、敢于破旧立新的可贵品格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上。不论是在野外,还是在室内;不论是在研究室,还是在家里;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不论是在工作日,还是在节假日,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郑作新老师在不知疲倦地忙碌工作的身影。正是他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使他登上了世界鸟类学研究的,做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成就。
我是郑作新老师在福建协和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和系主任时的学生,毕业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特别是在动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多次面聆郑作新老师的教诲,获益甚丰。1994年,我受中国科协委托,协助朱弘复教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生物学卷》。在编辑该书册时,曾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郑作新老师和其他一些知名老生物学家的传略,对老师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等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见《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时值郑老师诞辰百年之际,特撰此短文,借以略表我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我的孩子是一名中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激发他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让他了解国家科技成就的读物。当我在网上看到《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这本书的介绍时,我立刻觉得这可能是一本非常适合他的书。虽然我本人对院史研究并非专业,但我相信,书中那些关于科学家们成长历程、科研攻关的故事,一定能够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启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他明白科学研究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我也希望他能够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感受到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培养他作为一名未来科研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书的“拾零”形式,或许还能让他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抓住重点,理解不同时期的科研特点和发展方向,从而建立起对中国科技史的初步认知。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的。当时就被它朴素却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脑海里immediately浮现出的是那些在科研前沿默默耕耘的身影,是那些为了新中国科技腾飞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们。我本身就对历史,尤其是科技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尘封的岁月里,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启示。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我已经被它所蕴含的厚重感和历史使命感深深打动。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我们国家这片土地上,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是如何为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拾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我是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无意中听到一位老教授提起这本书的。他当时提到,这本书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关于早期科研机构组建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制定和人才引进策略,对当下科研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话语中流露出的对这本书的推崇,让我立刻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而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排头兵,它的发展历程必然充满了智慧和经验。这本书的“拾零”二字,也暗示着它并非是流水账式的全景描绘,而是聚焦于一些关键的、有代表性的片段,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深度。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科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科研工作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实现突破的。尤其是在国家贫弱、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为中国科学奠定坚实基础的。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科研工作者,曾经有幸在中国科学院的某个研究所工作过。那段岁月,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见证了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和变迁。当我得知有《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这本书出版的消息时,我感到非常激动。我深知,这本书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更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的青春、汗水和梦想。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回忆起那些并肩作战的同事,想起那些攻克难关的日日夜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我们是如何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一步步推动中国科技向前发展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年轻一代了解,中国科学院今天的辉煌,是无数前辈辛勤付出的结果,是他们用智慧和坚持铸就的丰碑。
评分我是一位对历史细节充满探究欲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往往隐藏着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和微观的社会变迁。当我在一本学术刊物上看到对《中国科学院院史拾零》的推荐时,我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拾零”这个词,我推测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重大事件,而是可能聚焦于一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显微镜,带领我深入到中国科学院发展的关键节点,观察那些塑造其发展轨迹的微小力量。我期待着它能够呈现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科研轶事、人物传记片段,甚至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在面对复杂科研难题时的权衡与抉择。我相信,通过这些“拾零”的细节,能够让我对中国科学院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一个更生动、更立体的理解,也能够洞察到中国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时代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