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

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科学院
  • 年鉴
  • 2013
  • 科技
  • 学术
  • 研究
  • 中国
  • 数据
  • 统计
  • 报告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3838
商品编码:29914175086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POD版预售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原书定价:98元

售价:98.00元,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030393838

字数:600000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中国科学院年鉴(2013)》全面、系统反映了中国科学院2012年各方面工作,分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士工作和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综合情况主要记录中国科学院领导、机构变更、规划与战略、基地建设与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基本设施建设、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2012年大事记等内容;学部与院士工作主要记录学部领导机构、院士名单、咨询评议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学术工作、院士联谊会工作、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等内容;院直属单位情况全面介绍分院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其他机构以及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情况等。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综合情况
中国科学院主要领导
中国科学院院部机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变更
综述
规划与战略
科研管理
重大科技成果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
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
基本建设
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
中国科学院2012年大事记
学部与院士工作
中国科学院学部领导机构
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2012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2012年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
咨询评议工作
科学道德建设
学术工作
教育工作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
院直属单位情况
分院机构
北京分院(筹)
沈阳分院
长春分院
上海分院
南京分院
武汉分院
广州分院
成都分院
昆明分院
西安分院
兰州分院
新疆分院

科研机构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过程工程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光电研究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地球化学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国家授时中心
地球环境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青海盐湖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国家科学图书馆(筹)

新闻出版单位
中国科学报社

其他机构
行政管理局
青岛疗养院
庐山疗养院

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中科实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
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中科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
国科嘉和(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3)》全面、系统反映了中国科学院2012年各方面工作,分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士工作和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综合情况主要记录中国科学院领导、机构变更、规划与战略、基地建设与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基本设施建设、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2012年大事记等内容;学部与院士工作主要记录学部领导机构、院士名单、咨询评议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学术工作、院士联谊会工作、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等内容;院直属单位情况全面介绍分院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其他机构以及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情况等。

文摘


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重要进展
  建立精子的替代细胞并获得转基因动物,实现孤雄生殖;水稻群体基因组变异研究揭示了栽培稻起源于中国珠江流域;发现细菌致病蛋白AvrAC攻击植物免疫系统的生化机理;中外科学家共同揭秘番茄果实进化和发育的基因组学基础;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GF3)调控大脑发育;植物DNA去甲基化调控获重要进展:发现MiR一23b控制白介素-17相关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证实麻醉和清醒状态大鼠的初级视皮层中都存在对视觉时序信息的回忆;发现神经调节素1(NRcl)在癫痫发生过程中行使负反馈调控作用;仿生新型纳米肿瘤诊断试剂——铁蛋白纳米粒;超高分辨显微成像领域取得突破;发现水稻高产优质关键基因GW8大熊猫种群历史与适应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肿瘤基质干细胞促进原位肿瘤生长的机制;发现根压控制竹类植物高度生长;蓝藻生物能源化工产品取得重大进展;构建大肠杆菌细胞工厂.实现化工产品高效;成功研制青贮饲料复合菌剂服务农业生产;成功开发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氨基酸生产菌。
  3.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重要进展
  根据我国黄土古气候记录揭示40万年太阳辐射变化幅度小期北极冰盖增长滞后于冰期发展;发现金星磁层中存在磁重联现象,改变人们对金星大气粒子逃逸机制和过程的认识;肉鳍鱼类早期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3亿年前“植物庞贝城”.并实现复原研究;发现行星际空间中的大尺度超弹性碰撞现象:揭示青海湖沉积物记录的32ka以来西风气候与亚洲夏季风相互作用:完成牛十蛎全基因组测序。
  4.高技术领域重要进展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保障7000米级海试顺利实施;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相关任务;完成“嫦娥二号”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拓展任务;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新媒体服务网络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圆满完成环境一号C卫星相关任务;风云二号F星设备研制获用户好评;无人机载荷综合验证系统研制成功;稀土异戊橡胶工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备900mm×2700mm。×
  3600mm优质宽厚板坯;高性能磷酸锰锂动力电池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70万千瓦蒸发冷却发电机组在三峡电站投入运行;建成我国兆瓦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低阶煤清清高效梯级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电动车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5.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重要成果
  2012运行年度,中国科学院平台型大科学装置为多学科研究提供强大支撑能力.并在开放运行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其中,上海光源为1217个课题、4610人次用户提供实验支撑,院外用户占70%;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为598个课题、1565人次用户提供实验,院外用户占57%;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为165个课题、287人次用户提供实验,院外用户占26%(2012年仅开放4个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为130个课题、469人次用户提供实验,院外用户占48%。依托上述平台型大装置,科学家们已经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数百篇科研论文,包括多篇《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刊物文章。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内容概述 本年鉴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在2013年度的各项重要工作、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情况,全面反映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 机构概况与战略布局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组织结构、领导成员变动、机构设置调整情况,以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重点阐述了2013年中国科学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指示精神,在制定和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前的战略研判和前瞻性布局。内容涵盖了院本部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各学部在学术评议和咨询方面的主要活动,以及院属研究所(中心)的年度工作要点。 第二部分 核心科研进展与重大成果 这是年鉴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了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数学与物理科学部: 聚焦于量子信息前沿研究的突破,包括超导、凝聚态物理的新进展,以及在数学理论建模和计算方法上的创新性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及阶段性科研产出。 化学、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部: 详细记录了新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特别是在能源材料、功能材料方面的成果。生命科学领域涵盖了干细胞研究、生物信息学、重大疾病机理探索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化学部分则侧重于催化科学、环境化学及有机合成的突破。 地球科学部: 集中展示了对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深海探测、空间对地观测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对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的考察成果、全球气候模式的改进以及地球深部结构探测的新数据。 信息科学部: 涵盖了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重大进展。特别提到了在“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级计算机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布局。 技术科学部: 总结了工程技术领域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转化成果,涉及先进制造、机器人学、微纳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 第三部分 重大科研项目与平台建设 本部分着重介绍了2013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阶段性成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汇报了“十二五”期间在建和已建成大型科学装置的运行状态、用户服务情况及产出数据。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合作进展、同步辐射光源的工程进度等。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试点): 详细记录了启动或正在深入实施的先导专项的总体进展、跨学科集成攻关的模式创新,以及早期取得的战略性成果。 野外观测网络: 阐述了国家及院属野外台站网络的优化与整合工作,以及年度内收集的重要环境、生态、地质数据。 第四部分 人才队伍建设与教育教学 年鉴全面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评价方面的政策调整与实践。 人才引进与培养: 记录了“百人计划”、“青年科学家小组”等人才项目的实施成效。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在研究生培养、博士后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年度招生、毕业情况。 学术成就奖励: 汇总了2013年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的具体项目清单和主要贡献人。同时,公布了院级科学奖和人才奖的获奖情况。 第五部分 国际合作与开放交流 本部分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在深化全球科技合作网络中的角色与贡献。 双边与多边合作: 总结了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俄罗斯科学院等重要国际机构签署的新合作协议及年度联合研究项目进展。 国际组织参与: 汇报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如TWAS、ICA等)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情况,以及主办或承办的重大国际学术会议。 “走出去”战略: 介绍了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科技合作项目初步探索。 第六部分 机构改革与管理服务 本部分聚焦于院属机构的优化调整和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研究所分类改革: 总结了2013年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在研究所定位、职能划分和绩效评估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和试点工作。 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 记录了年度内专利申请、授权情况,以及通过技术转让、设立孵化企业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案例。 行政与后勤保障: 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财务管理规范化、安全保卫工作的年度总结,以及保障科研人员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的优化情况。 附录 包含中国科学院2013年度统计数据(人员构成、经费投入、项目产出)、重要规章制度的修订发布目录、重要会议纪要摘要以及重要科学出版物目录等支撑性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聚焦于硬科学的报道,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科学院在更广泛的学术领域所做的努力。我尤其关注那些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往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入分析,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关于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这些信息都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以及对未来政策制定的参考。我也对那些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很感兴趣,比如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社会现象研究,或者运用神经科学来理解人类行为。这些融合性的研究往往能带来更令人惊喜的发现,也更能体现出科学院的整体研究实力。总而言之,我对年鉴里关于人文社科领域的解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的思考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依据。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家发展和战略方向非常关注的普通读者,《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本关于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潜力的“战略地图”。我希望通过它,能够清晰地了解在过去的2013年,中国科学院究竟在哪些关键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就。我尤其想知道,在国家层面,对于那些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新兴技术,科学院是如何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布局的。是哪些领域的突破,正在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年鉴里的报告,对我理解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各项重大科研项目的推进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希望它能深入介绍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这些成果背后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和攻关精神。同时,我也想了解,在吸引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方面,科学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这对于我们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科学院的战略价值和现实贡献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外观就透着一股子权威和厚重感。我一直对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在各个科研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达到了什么水平。这本年鉴,在我看来,就像是中国科学院这座庞大科研体系的一扇窗口,虽然我可能无法直接参与到每一项具体的科研实验中,但通过年鉴,我能窥见那些在实验室里、在田野间、在太空探索中闪耀的思想火花和不懈努力。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些精炼的文字和严谨的数据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堆报告的堆积,更像是一部年度科创史的浓缩。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比如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和成果,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国际竞争力。每每读到那些解决重大科学难题、攻克关键技术难关的报道,内心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年轻一代科学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年鉴里是否会有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介绍和培养机制的探讨?这对我这样对科研有憧憬的人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指引。当然,科学研究的道路总是充满挑战,年鉴里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客观呈现,也能让我对科研的真实面貌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拿到《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这玩意儿能有多少“干货”?毕竟,“年鉴”两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像官方报告,可能晦涩难懂,离我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点远。但是,当我翻开的时候,我被里面的内容惊艳到了。我不是学科学的,对很多高深的理论确实一知半解,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竟然让我能看懂不少。它就像一个非常博学的长者,耐心地跟你讲过去一年里,中国科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大科学”工程的报道,比如那个关于空间站的、关于深海探测的,听起来就觉得很牛!而且,它不光是告诉你“做了什么”,还隐约能让你感受到那种“为什么要做”的科研精神,那种为了探索未知、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我还看到了很多关于环保、能源、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感觉特别实在。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的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的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我希望通过它,能更了解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到底有多厉害,也能给我的孩子树立一个科学探索的好榜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3》时,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集,充斥着我不太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但当我真正坐下来,试图去理解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我不是一个科研专家,甚至可以说我对很多科学领域都知之甚少,但这本年鉴的编排方式和语言风格,意外地让我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也没有新闻报道那样浮夸,而是以一种冷静而详实的态度,梳理了过去一年中国科学院在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工作和成就。我特别喜欢看那些关于重大科学发现的介绍,即使我不能完全理解背后的理论,但知道我们国家在诸如宇宙学、量子物理、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就足以让我感到振奋。另外,我也很有兴趣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比如那些为解决民生问题、推动产业升级所做的努力。年鉴里关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篇章,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科研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的活跃身影,这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令人鼓舞。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科研的实力,并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