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应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李志杰,吕绚丽

汪应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李志杰,吕绚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汪应洛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传记
  • 人物传记
  • 科学
  • 工程
  • 科技史
  • 电力系统
  • 电力工程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9273
商品编码:29914210438
丛书名: 汪应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POD版图书属于按需定制,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
汪应洛传
定价 79.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开本 16
作者 李志杰,吕绚丽
装帧 平装
页数 364
字数 480
ISBN编码 9787030479273

目录
总序 序 序二 章 抗日烽火浸染的童年 一、安徽芜湖是故乡 二、重庆八年磨难多 三、汪石清弃政经商 第二章 在避风港似的教会中学发奋读书 一、力圆读书救国梦 第三章 进入交通大学成为新中国首届大学生 一、交大同窗张娴如 二、“三反”、“五反”打“老虎” 三、提前毕业搞建设 第四章 哈工大研究生学习经历 一、成为首名管理学研究生 二、撰写首部企业管理学著作 三、重建交大管理教育 第五章 迁校西安支援西部建设 一、响应号召迁西安 二、大房换小高风尚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丢失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受迫害 二、相濡以沫渡难关 三、战备疏散到岐山 四、加紧工作挽损失 第七章 教书育人开创管理教育 一、机械系“三驾马车” 二、学科发展绘蓝图 第八章 分管系校科研管理工作 一、分管科研创辉煌 三、服务企业搞研发 第九章 创建管理工程学科和管理学院 一、兰州推广自动化 二、创建“管理工程学科” 三、创建管理学门类 四、重建交大管理学院 五、培养首位管理学博士 六、儒雅夫子工作狂 七、身体健康亮红灯 第十章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 一、丝路研究先行者 二、立足需求搞科研 三、三峡工程智囊团 四、战胜病魔攀高峰 五、提名院士自述词 六、研究环保惠民生 七、众星捧月庆八秩 八、媒体盛赞汪应洛 九、三十年院庆群英会 第十一章 喜获2015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第十二章 成果倍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中国制造2025 二、研究规划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战略 三、为中国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绘蓝图 四、推动现代工业工程,打造世界制造基地 五、培养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评估三峡工程经济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 七、谋划陕西能源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腾飞 八、落实科学发展观,著述中国首部《工程哲学》专著 九、探索工程演化新途径,创造工程活动高效率 十、研究智能城市理论,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 十一、提升中国制造企业自主设计能力创新的新思维 十二、筹建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附录一 汪应洛年谱 附录二 汪应洛院士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 后记
在线试读
读书救国的思想促使汪应洛对各门功课都十分珍 爱,尤其对数理化更是下苦工夫。初中三年,他的学 习成绩总是全班前一、二名。他认真学习数学,为他 日后考取工科大学打下了基础;他爱好英文,为他后 来学习国外管理工程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当时,他 们班有位同学家住重庆英国大使馆附近,大使馆每个 礼拜天都放露天电影,这位同学经常带他去大使馆看 英语电影,他的英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增强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汪应洛兴趣和爱好广泛,他在学习之余,喜欢看 文艺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思想进步的文化工作 者集居重庆。汪应洛家附近就住有不少电影明星、作 家、记者,如白杨、张瑞芳等,他们经常进行抗日宣 传、演出活报剧和话剧。汪应洛对这些进步话剧很感 兴趣,一方面是感受文艺工作者的爱国精神,同时也 是在战乱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因大批文化机构、团体、文化人士迁渝,重庆的 文化队伍空前壮大,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 的文化中心,抗日民主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战时中国首都的重庆,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 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其狂轰滥炸,妄图摧毁而后 快。
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重 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 此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9000多 架次的飞机,投弹11 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 000人以上,超过10 0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 华地区被破坏。日本对重庆实施的空袭,是实行 的战略轰炸。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制造大量平民杀伤, 以瓦解对方抵抗的士气。故此轰炸时不分前线及后方 ,亦不以军事目标为主要对象,反而多以居民区、繁 华的商业区等为目标。
1940年5月,日本大本营发动“101号作战”,由 陆、海军同时对中国后方进行轰炸。陆军主要以山西 运城为基地,海军的主要基地为汉口。轰炸重庆的日 机超过2000架次。8月19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 军投入超过140架轰炸机,以零式战机护航轰炸,重 庆2000多户民居被毁,称“八一九”大轰炸。
1941年年初,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先向中国 集中力量进行空袭,发动名为“102号作战”的大规 模轰炸。有,汪应洛上学时,日本飞机突然空袭 ,他赶快往家里跑,路上火光冲天,横尸遍野。他冒 着刺鼻的浓烟,越过坍塌的建筑和焦土赶到自己家旁 边时,房屋已不复存在,成为一片废墟,家人亦不知 去向。他在火海中呼喊人,四处找寻,在江边 找到了父和母。
日本飞机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汪应洛家的房子被炸毁,全家人逃到重庆郊外去避难 。在这一时期,汪应洛经过了一段农村生活。无家可 归,寄人篱下,难以读书,就同小伙伴们在田野中玩 耍。他们在乡村中追逐游戏,在农田中采摘豌豆苗, 放在小锅里,在地上挖个坑,拾来柴火煮豌豆苗吃。
如此童心不泯的游戏,减轻了战乱压在孩子们心头上 的烦恼。警报解除后,他们又回到重庆,赁屋居住, 焦急地等待着战争的结束。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lO日,中 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 重庆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
1945年10月10日,会谈双方签署协议《政府与中 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双十协定 ”是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双方在协议中同意避免内 战,和平建国,共同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以及与其他政党合作组建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
在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任科长的汪石清同全国人 民一样,对“双十协定”的签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希望能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但多年在国民政 府财政部工作的经历,使他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无 能。1945年抗日战争刚胜利,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 顺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身 为财政部职员的汪石清对此感受深,认识到国民政 府财政政策的腐败是政治腐败的缩影,于是于1946年 下半年离开国民政府财政部,赴上海经商办企业。
汪石清由重庆来到上海,和朋友一起做水果生意 。重庆地区出产橘子,价格便宜,他和朋友一起租船 从重庆贩橘子到上海出售。当然他也贩运重庆地区出 产的其他一些土特产。汪应洛的一个表哥在美国读书 ,看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很多剩余物资, 如呢绒军大衣等物资非常丰富,就同汪石清做纺织品 进出口生意,把呢绒产品运到上海来出售。当时上海 人有崇洋思想,以使用美国货为时尚,所以做纺织品 贸易生意利润可观,汪石清逐渐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后来,汪石清的朋友卢绪章拉汪石清一起做医药生 意。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白色恐怖很厉害,卢绪章 和汪石清的医药公司经营遇到了很大困难。后来,汪 石清才知道,卢绪章是地下共产党员,他以经营医药 公司为掩护,实际上是给共产党和解放区弄药品和医 疗器械。他之所以拉汪石清一块做,是基于对汪石清 人品及业务能力的高度信任。临近新中国成立,卢绪 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动员汪石清办工厂,搞 工业救国。正是在卢绪章的帮助下,汪石清走上了为 发展民族工业而奋斗的新道路。上海解放后,汪石清 先后与友人经办天胜实业公司、侨商实业公司等经济 实体,搞化工生产。1952年,这些工厂经营遇到困难 ,汪石清不得不变卖家产和用积蓄支付工人工资, 后还是破产歇业了。新中国成立后,卢绪章当了国家 部部长。P7-9
内容介绍
汪应洛院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管理工程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率先将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三个领域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管理学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管理专门人才。主持了多项重大课题,为中国管理学科发展和管理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记录了汪院士的成长历程和为新中国管理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作者介绍
李志杰,男,汉族,生于1943年,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杨柳村人。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中共党员,主任记者。 历任企业技术员、组织干事、机关工会主席、宣传科负责人、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参与创办《宝鸡日报》,任社会经济部主任、总编办主任。主持创办《陕西冶金报》《市场营销报》《西安书画报》《陕西书画报》《艺术家报》《慈善书画报》并任总编癌,曾任《军工报》编辑部主任、《新健康》杂志副总编、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在各报刊发表新闻作品、科普作品、文艺评论220万字,发表摄影作品200多幅。*有《太白山揽胜》《李志杰科普小品选集》(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李志杰高喜爱文集》(五卷)(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整理编辑出版《陕西名老中医孙继元临床实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多次荣获陕西新闻奖、陕西科普作品奖和全国科普作品奖。2000年被中共陕西省委和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新闻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关联推荐
汪应洛,安徽芜湖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是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博士生导师。从事管理工程的研究和教育60余年来,汪应洛院士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相互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志杰、吕绚丽*的《汪应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讲述了这个故事。
《科技先锋:新中国工程建设的拓荒者群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多维度的群体传记,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百废待兴的艰难岁月里,一批杰出的工程科技专家和建设者们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史诗。它不是聚焦于某一位院士的个人奋斗史,而是以群星闪耀的视角,描绘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工程科技领域群体的精神风貌与历史贡献。 本书深入挖掘了数以百计在水利、电力、交通、冶金、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工程前辈的生平轨迹、学术思想与实践成就。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档案记录、工程报告以及亲属回忆,力图还原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极端困难和他们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 第一部分:时代的召唤与初心的淬炼 本部分追溯了这些工程先驱的早期教育背景和人生选择。他们大多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旧中国,接受了中西合璧的教育,许多人曾留学海外,学成后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选择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本章细致描绘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经验匮乏的“三无”困境时,如何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重点呈现了他们在国家首批“一五”计划中的关键角色,如武汉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早期水利枢纽的规划布局等,展示了他们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难关,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方案。 第二部分:理论的本土化与工程的实践突破 工程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西方成熟体系的消化、批判与创新。本部分聚焦于这些专家们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成功地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中国化”。书中选取了若干标志性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高原、高寒、地震带等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的大型工程建设。这些案例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展示,更是决策智慧和组织能力的体现。例如,如何在中国缺乏精密测量设备的情况下,依靠土法上工结合严谨的科学计算,确保了特大型水坝的精确度;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体系,以满足国家重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章尤其强调了他们如何在“大协作”的模式下,实现跨学科、跨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协同攻关。 第三部分:人才的薪火相传与学术梯队的构建 一个国家的工程实力,根基在于人才的培养。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描述了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在“传帮带”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不仅是技术攻坚的主力军,更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奠基者和学术思想的传播者。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在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工程教育体系、培养研究生队伍方面的探索与贡献。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为青年学子树立了严谨求实、勇于担当的榜样。通过对不同代际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访谈,展现了知识的传递过程,以及老一辈科学家对学术道德和工程伦理的坚守,确保了中国工程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远见与精神遗产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这些工程先驱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即便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也从未停止对更宏大、更前瞻性工程的构想,如跨流域调水、超大型交通网络等。这些构想有的在他们生前得以部分实现,有的则成为了后世持续努力的目标。本章总结了他们的核心精神遗产:对国家富强的深沉热爱、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负责,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非凡的民族自信心。他们的故事,是新中国工业化史诗中不可磨灭的篇章,激励着今天的建设者们在新时代继续攀登科技高峰。 本书特点: 群体侧写,宏大叙事: 避免单一传记的局限,通过多线并进,构建出中国工程科技界群体的完整画像。 技术与人文并重: 不仅阐述了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过程,更着墨于工程师们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内心挣扎、学术争论与人生抉择。 史料扎实,细节丰富: 结合了大量解密档案和一手口述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建设者的艰辛与荣光。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工程建设史、以及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翻阅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教科书,但不同的是,它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个人的奋斗史。李志杰和吕绚丽的笔触,将汪应洛院士的传奇一生,描绘得既宏伟又细腻。我深深地着迷于书中对汪院士的成长环境和他所受到的教育的描述,这为理解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作者们在描写汪院士的科研工作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将科技的魅力传递给了读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汪院士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同事合作,如何培养下一代的描写,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卓越领导者和教育者的风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艰辛而辉煌历程的回顾。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汪应洛院士的生平事迹。从孩童时期的求知若渴,到求学期间的刻苦钻研,再到科研道路上的披荆斩棘,作者李志杰和吕绚丽将汪院士的人生轨迹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展现了汪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挑战和荣誉时的心路历程。那些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无数个日夜,那些为攻克技术难题而付出的辛勤汗水,那些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科技发声的坚定身影,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尤其是在描写汪院士如何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时,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人对科技创新的艰辛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励志篇章,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

《汪应洛传》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人物画卷。李志杰和吕绚丽两位作者,通过对汪应洛院士人生历程的细致梳理,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揭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脉络。书中对汪院士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社会背景、技术环境的描绘,都极具历史的厚重感。例如,书中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条件艰苦,但科学家们依然怀揣报国热情,奋发图强的描写,让人肃然起敬。作者们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事件,让汪院士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科学决策过程的呈现,那些在关键时刻的权衡、取舍,以及最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都让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献给汪应洛院士本人的礼赞,更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和奉献精神的致敬。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被时代洪流裹挟,而是积极拥抱变革,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塑造时代的人物。李志杰和吕绚丽在《汪应洛传》中,巧妙地将宏大的国家发展叙事与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融为一体。书中关于汪院士如何在中国工程技术领域不断探索、突破的篇章,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被那些关于技术难题攻关的细节所吸引,作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原理,使得即使是科技领域的门外汉,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艰辛与不易。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汪院士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有喜悦,有困惑,有坚持,有取舍。这种真实性,让人物更加鲜活,也让读者能够从他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平,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永不放弃、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汪应洛院士的成长轨迹,令人深思。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勾勒出一位科学家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我尤其被书中对汪院士早期求学经历的描写所打动,那些在简陋条件下坚持学习的场景,那些为了掌握知识而付出的努力,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宝贵。作者李志杰和吕绚丽并没有回避汪院士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反而将其作为展现其坚韧不拔精神的有力素材。这种真实性的呈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加可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书中对汪院士对待科研的态度,对待人才的培养,对待国家发展的思考,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不仅展示了科学家的智慧和才华,更展现了他们的品格和情怀。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汪院士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