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030424013
字数:
页码:4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中国科学院年鉴(2014)》全面、系统反映了中国科学院2013年各方面工作,分综合情况、学部与院士工作和院直属单位情况三部分。综合情况主要记录中国科学院领导、机构变更、规划与战略、基地建设与科研管理、重大科技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基本设施建设、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2013年大事记等内容;学部与院士工作主要记录学部领导机构、院士名单、咨询评议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学术工作、院士联谊会工作、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工作等内容;院直属单位情况全面介绍分院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新闻出版单位、其他机构以及院直接投资的控股企业情况等。本年鉴各种资料的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就像一位睿智的智者,它用一种概括性的语言,向我讲述了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的整体面貌。我从中看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视,看到了各个研究机构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方向,看到了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的成果。它像一份高屋建瓴的报告,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科技体系整体运作的窗口。我能够从中了解到,在这一年里,哪些重大的科技项目得到了推进,哪些关键性的科研领域被寄予厚望。然而,当我试图深入探寻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时候,却发现年鉴的篇幅似乎并不倾向于此。我渴望知道,在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上,中国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并最终取得突破的;我希望了解,某个重要的科研成果,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与修正中最终诞生的。这本年鉴,它更侧重于“是什么”和“有多少”,而非“怎么做”和“为何如此”。它像是在描绘一幅星空图,我看到了璀璨的星辰,但却无法触摸到每一颗星星燃烧的火焰。这种感觉,就好比我看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看到了整齐划一的方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却错过了背后每一位士兵的汗水和训练。
评分手捧《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我期待着一场关于科学前沿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那些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的细腻描摹。我希望能从中看到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灵感从何而来,他们的实验过程是怎样一番跌宕起伏。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却发现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织的“国家科技成就清单”,它罗列了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在各个学科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重要奖项、以及在国际合作中的贡献。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科研力量的版图,展示了国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宏伟布局。我可以从中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哪些领域获得了重点支持,哪些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重要的使命。但遗憾的是,对于那些构成这些成就背后,更加生动、更加个体化的科学探索过程,年鉴所提供的篇幅却显得尤为有限。我无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的日夜兼程,无法体会他们面对未知时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更无法触摸到那些微小的、决定性的科学发现是如何诞生的。这本年鉴,仿佛是一幅宏大的壁画,色彩斑斓,气势磅礴,但我渴望的是能够近距离欣赏壁画上每一笔细致的线条和晕染。
评分我带着一种学习者的心态,试图从这本《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中挖掘出对我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我知道,中国科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许多顶尖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因此,我满怀期待地寻找着关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最新的突破性成果。然而,当我深入翻阅,却发现年鉴中的内容更多是关于宏观的政策倾斜、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部署、以及一些大型科研机构的整体性介绍。我期待看到具体的算法模型、实验数据集的公开,甚至是关于某个算法在特定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详细论述,但这些细节在年鉴中踪迹难寻。它更像是一份记录,记录了在2014年,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宏观战略和总体方向,以及各个主要科研院所的年度工作重点。我可以从中了解到哪些领域受到了重点扶持,哪些方向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热点,但我却无法在其中找到我所渴望的那种“硬核”的技术信息。这种感觉就像我渴望学习一项精湛的烹饪技巧,却只拿到了一份关于食材供应、餐饮业政策的报告。这本年鉴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科技产业版图,而我却想在版图上找到每一个具体的“点”,了解它们的“质”与“量”。
评分这本书,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科技脉搏,却似乎有意回避了过于微观的细节,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讲述家族的历史时,更侧重于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和世代传承的家风,而非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我渴望从中窥见那些具体的科学发现是如何孕育的,那些实验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坚持,那些突破性理论是如何在无数次的推导与验证中逐渐成型的。然而,《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提供的,更多是一种俯瞰式的视角,它为我描绘了2014年中国科技发展的宏观蓝图: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探索、以及关键领域攻关上的总体部署,科研体制改革的动向,以及各个主要科研机构在这一年里的工作重点和取得的成就。它像一本国家科研的“白皮书”,梳理着政策的走向,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我虽然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能够理解国家对于科学创新的重视程度,但对于那些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微观肌理”,却显得有些模糊。我无法在其中找到某位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困难,某项实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具体过程。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远观而不到其精”的遗憾,我站在高处眺望,看到了壮丽的山河,却无法触及每一片叶子的脉络。
评分一本厚重的卷帙,沉甸甸地压在我的案头,封面上的“中国科学院年鉴 2014”字样,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科学探索、创新突破与国家进步的宏大叙事。我怀揣着对中国科研力量的好奇与敬意,翻开了它。然而,当我细细品读,却发现这本年鉴并未如我所预期的那样,直接呈现出一幅幅具体的科技发明、突破性研究的细节图景。它更像是一份宏观的报告,一种对过去一年科研格局的总结与梳理。我期待看到具体的实验数据、前沿的理论推演,甚至是某位科学家伏案疾书的身影,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政策导向、战略规划、科研机构的年度概览,以及重要的学术会议、科学人物的简要介绍。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落差感。我渴望了解那些微观的、触及灵魂的科研故事,那些日复一日的实验室坚守,那些灵光一闪的瞬间。而年鉴所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宏观的视角,一种对整个科研体系的鸟瞰。它教会我理解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整体布局,理解科研资金的流向,理解重大项目的立项逻辑。但这终究不是我心中那个关于“科学”的、具体而生动的图画。它像是一张描绘了国家地图的宏伟蓝图,我却想在地图上找到每一条小路、每一栋建筑的模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