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简史(张朝阳)(第二版)

中外美术简史(张朝阳)(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朝阳,张艳荣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艺术史
  • 中外美术
  • 美术简史
  • 张朝阳
  • 艺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5913
商品编码:299219766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美术简史(张朝阳)(第二版)

定价:49.80元

作者:张朝阳,张艳荣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222659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中外美术简史》脉络清晰,让读者快速了解中外美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和发展趋势;

2.《中外美术简史》图片丰富,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美术风格。

内容提要


《中外美术简史》主要介绍了中西方美术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对美术发展历史中的整体美术风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全方位地探讨了不同流派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书中还列出了不同流派的多幅作品,帮助读者欣赏和体会不同流派的精髓。

目录


章 史前美术 2

节 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2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6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形式 12

思考题 14

第二章 先秦美术 15

节 青铜器的造型及雕塑艺术 15

第二节 绘画艺术、工艺与建筑 19

思考题 24

第三章 秦汉美术 25

节 秦汉绘画艺术 25

第二节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27

第三节 秦汉雕塑艺术 28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31

思考题 3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34

节 建筑艺术 34

第二节 绘画艺术 38

第三节 雕塑艺术 42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 42

思考题 44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术 45

节 隋唐的建筑艺术45

第二节 隋唐的人物画 46

第三节 隋唐山水画 50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花鸟鞍马画 52

第五节 石窟陵墓壁画 54

思考题 55

第六章 宋代美术 56

节 宋代绘画 56

第二节 辽、金、西夏绘画 64

第三节 宋代建筑和雕塑 66

第四节 宋代的工艺美术 68

思考题 70

第七章 元代美术 71

节 元代绘画 71

第二节 建筑和雕塑艺术 76

第三节 工艺美术 79

思考题 80

第八章 明清美术 81

节 明代绘画 81

第二节 清代美术 85

第三节 版画、年画和壁画艺术 93

第四节 建筑与雕塑艺术 95

第五节 明清工艺美术 99

思考题 100

第九章 近现代美术 101

节 近代的绘画及雕塑艺术 101

第二节 美术出版物的更新 109

第三节 新思潮的传播及艺术形式的拓展 111

思考题 113

第十章 原始时代及早期美术 116

节 原始美术 116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埃及美术 118

第三节 爱琴美术、古希腊美术 124

第四节 古罗马美术 127

思考题 130

第十一章 欧洲中世纪美术 131

节 早期基督教美术 131

第二节 拜占庭美术 132

第三节 罗马式美术与哥特式美术的比较 134

思考题 139

第十二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40

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 140

第二节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45

第三节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48

第四节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51

思考题 152

第十三章 17和18世纪欧洲美术 153

节 17和18世纪意大利美术 153

第二节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55

第三节 17和18世纪西班牙美术 157

第四节 17世纪荷兰美术 161

第五节 17和18世纪法国美术 163

思考题 167

第十四章 19世纪法国美术 168

节 大卫与新古典主义 168

第二节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美术 170

第三节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美术 171

第四节 阳光下的艺术——印象主义 174

思考题 178

第十五章 西方现代美术 179

节 20世纪美术特点 179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西方主要美术流派 180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西方美术 185

思考题 187

参考文献 188

作者介绍


张朝阳,副教授,从事美术类课程教育20余年;承担河南省教育厅教科研项目6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优 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三项,教改成果两项,承担河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一项;曾获得“平顶山市优质课教师荣誉称号”、“我喜欢的老师”、“学院教学成就奖”等多项称号。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与《中外美术简史(张朝阳,第二版)》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自然、详实: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权力与身份重塑:一种跨学科的社会学考察》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 定价: [虚构价格] 开本/页数: 16开 / 约 650 页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如何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对既有的文化权力分配、国家身份构建以及个体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重塑效应。它不是一部传统的政治学或经济学著作,而是立足于社会学、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交叉地带,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用以理解“流动性”在文化场域中的双重效应——既是解放的催化剂,也是新的隔离与边缘化的源头。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全球化并非一个均匀扩散的过程,它更像是一场权力高度集中的“加速场”,不同文化群体的接触和摩擦,并未必然导向和谐的“世界主义”,反而常常激发了强烈的“反向文化固化”和对“地方性真实性”的焦虑性追求。作者通过对跨国移民社区、数字媒体文化景观以及全球文化产业(如流行音乐、影视剧集)的细致案例分析,揭示了文化霸权(Hegemony)在新的全球供应链中如何运作和再生产。 第一部分:全球化叙事的解构与文化资本的再分配 本部分首先对主流全球化叙事进行了批判性审视。作者指出,许多关于全球化的讨论过度强调经济的互联互通,却忽视了文化资本流动的不对称性。 第一章:加速时代的文化商品与地方性抵抗 探讨了以好莱坞、K-Pop、或是特定西方生活方式为代表的“文化商品”如何渗透到世界各地。重点分析了这种渗透如何伴随着对地方文化实践的结构性边缘化。与此相对,本章也探讨了“次级文化商品”——例如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流媒体产品——试图突破既有文化壁垒时所遭遇的制度性障碍和隐性偏见。 第二章:数字鸿沟与信息茧房的悖论 全球互联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文化融合的工具,但作者辩证地指出,算法推荐系统和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反而加速了“身份部落化”。通过对特定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分析,展示了身份认同如何被“算法化”,从而加剧了不同群体间基于文化价值判断的对立与不信任。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文化基础:软权力与规范输出 本章聚焦于国际组织、跨国NGO以及高价值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规范的塑造作用。分析了“普世价值”的提出及其在不同文化场域中引发的解读差异和抵触情绪。这部分内容尤为关注文化标准如何被用作进入全球体系的门槛。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的变奏:在流动与固守之间 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个体与群体的身份体验,考察在全球化压力下,身份认同如何从固定的地理范畴转向流动的、多层次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结构。 第四章:跨国移民群体的“双重在场”与身份张力 基于对欧洲和北美多个移民社区的田野调查,本章详细描绘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在继承“原乡文化”与适应“居留地文化”过程中产生的深刻张力。重点探讨了“文化混合”(Hybridity)概念在实践中的复杂性——它并非总是和谐的融合,往往伴随着心理上的割裂感和对“归属”的持续追问。 第五章:民族国家的边界重构与公民身份的衰变 在全球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背景下,传统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面临挑战。本章探讨了国家如何试图通过强化“国家叙事”和“文化教育”来重新巩固其文化控制权,以及这种努力如何与日益去中心化的全球文化影响发生冲突,导致公民身份认同的模糊化。 第六章:性别、性少数群体与全球反向运动 本章分析了性别和性少数群体身份认同在全球化加速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强劲反弹。在全球化的“文化自由化”叙事背后,作者揭示了某些文化区域如何利用“维护传统”的旗帜,来抵抗外来的性别观念,从而将身份政治转化为对抗文化霸权的工具。 第三部分:文化的未来:批判性介入与可能性的空间 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超越纯粹的批判,探讨在后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和实践者应如何定位,以期创造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生态。 第七章: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文化能动性 探讨技术对人类身体、感知和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分析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文化生产中的角色,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打破既有的文化等级划分。 第八章: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美学主体性重建 着重考察了非西方世界学者和艺术家如何积极参与到全球对话中,不再仅仅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本章分析了“去殖民化”的文化实践如何从理论走向具体的艺术创作、电影语言和哲学思辨,试图构建一套不依赖于西方范式的文化评估体系。 结语:流动的秩序与批判的责任 总结了全球化对文化权力的复杂影响,强调认识到文化流动中的不平等结构是实现真正文化对话的前提。作者呼吁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正视文化“加速”背后的权力逻辑,培养一种更具反思性的全球公民文化。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理论整合: 融合了布迪厄(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吉登斯(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和阿帕杜莱(Appadurai)的“景”(scapes)分析,构建了独到的分析工具。 丰富的案例研究: 结合了对全球流行文化、移民政策文件以及深度访谈数据的分析,确保了理论的坚实落地。 批判性的平衡视角: 既不盲目歌颂全球化的文化开放性,也不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泥潭,致力于揭示流动背后的权力结构。 目标读者: 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政治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学生、学者及所有关注全球文化变迁的专业人士和公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让我想象的翅膀得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张朝阳教授在介绍不同艺术流派时,总能用最贴切的比喻和最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艺术理念变得触手可及。当我读到关于古埃及艺术的部分,他笔下的那些宏伟的金字塔、庄严的壁画,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让我感受到那份古老文明的神秘与力量。而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时,他更是将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冰冷的石头中蕴含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的水墨画,他更是用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其中蕴含的意境和哲学,让我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用充满魅力的故事,引领我走进艺术的世界,让我流连忘返。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中外美术简史》,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奇遇记。张朝阳教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激情,他不仅仅是罗列那些冰冷的史实和作品,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阴影,感受古希腊雕塑的庄严神韵,惊叹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鬼斧神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勾勒出它们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与碰撞,比如从早期佛教艺术中的希腊化影响,到中国唐代绘画对日本艺术的深远启迪,这些视角都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生动的细节而停下来,想象着当年艺术家们创作时的场景,那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油然而生。它让我明白,艺术史并非是僵化的过去,而是不断流动、互相启发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中外美术简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极大满足,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张朝阳先生在梳理宏大的艺术史脉络时,总能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例如,他在探讨巴洛克艺术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其华丽繁复的外表,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戏剧性的光影和动感来达到情感上的震撼。当我读到他对中国山水画的阐述时,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透视法的理性构建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引导读者去思考,艺术的语言是如何被创造、被传承、被不断革新的,而不仅仅是学习辨认名家名作。这种挖掘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真正理解艺术史的著作,而《中外美术简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张朝阳先生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艺术分析相结合,使得整个艺术史的学习过程变得既轻松又富有启发性。他对不同文明之间艺术交流的描绘尤其令人着迷,比如丝绸之路对东西方艺术融合的影响,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艺术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书中对一些重要的艺术运动,例如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理解这些运动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它们对后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

初次翻阅《中外美术简史》,就被其结构的清晰和内容的生动所吸引。张朝阳教授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年表式叙述,而是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代表人物和重要作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他对印象派的解读,不仅仅是记录下光影的变化,更是捕捉到了艺术家们如何挑战传统,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从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新纪元。书中对东方艺术的介绍也同样精彩,从汉代的画像砖到宋代的文人画,每一种风格都蕴含着独特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情趣,张教授的解读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点燃对艺术热情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