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成年中國人喪親後的內疚感(英文版)
定價:45.00元
作者:李潔
齣版社:知識産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3043120
字數:
頁碼:2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者在書中研究和探討瞭中國成年人在喪失父母親之後的內疚感。內容包括文獻迴顧和綜述、訪談內容總結、BGS(居喪內疚量錶)的設計與測量,數據分析與討論等內容。此書內容專門研究父母去世之後人們的內疚感,有比較獨特的學術價值。
目錄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Guilt ibereavement
Crit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gaps
The proposed conceptualizatioof bereavement guilt
Chinese Bereaved Adult Children
The present research
Chapter 3 Methodology
Meeting research objectives
What is mixed method research
Advantages and functions of mixed method
Paradigm debate and pragmatism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Chapter 4: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guilt: Insiders’ voices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Chapter 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of a Bereavement Guilt Scale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Chapter 6 Bereavement guilt: Its 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relationship to plicated grief
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Discussion
Chapter 7 General discussioand conclusion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and findings
Contributions and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Future directions
Reference
作者介紹
李潔,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教師,研究領域為心理健康,臨床心理學。李潔老師2001-2005中山大學心理係本科,2005-2007北京大學心理係碩士,2008-2012香港大學社會工作係博士,目前擔任美國死亡教育與谘詢協會(ADEC)注冊生死學傢。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心理學,特彆是文化心理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常常在想,我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經曆的那些深刻的情感體驗,究竟有多少是普適性的,又有多少是深深植根於我們所處的社會土壤的?尤其是當涉及到“喪親”這樣一種幾乎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的生命經曆時,其伴隨的情感,例如悲傷、失落,甚至是內疚,在不同的文化解讀下,定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光彩。讀到《滿28包郵 成年中國人喪親後的內疚感(英文版)》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察點,來審視中國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處理喪親後復雜的情感,特彆是那種難以擺脫的“內疚感”。它究竟來源於什麼?是未盡的孝道,是未曾說齣口的感謝或歉意,還是因為未能達到某種社會或傢庭的期望?這種內疚感會以何種方式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比如在接下來的生活中變得更加謹小慎微,或是更加積極地去彌補,亦或是沉浸在自我責備的泥沼中?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夠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或是對案例的細緻分析,為我們描繪齣這些中國人獨有的心理圖景。這種對特定文化群體內在世界的探索,往往能揭示齣人類情感體驗的豐富多樣性,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跨越文化差異。
評分即便我不是直接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但關於“孝道”和“集體主義”的討論,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情感枷鎖,我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本書《滿28包郵 成年中國人喪親後的內疚感(英文版)》的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喪親,無論在哪個文化中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內疚感”作為一個特殊的切入點,並且限定在“成年中國人”這個群體,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性。這種內疚感,是否與中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傢庭責任感有關?是否是因為未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種遺憾?又或者是,在一些傳統觀念中,對逝者的“虧欠”,會以某種形式傳遞給生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和探索這種“內疚感”的,它是否會體現在個體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比如對食物的選擇、對言語的禁忌,或是對某些傳統儀式的過度遵守?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包含許多令人動容的個案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內疚感,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選擇,甚至可能對整個傢庭的動態産生微妙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對一種情感的剖析,更是一次對文化價值觀如何塑造個體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評分一本探討中國文化背景下喪親者內疚感心理的書籍,光看書名就足夠吸引那些對跨文化心理學、社會學研究以及東亞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變遷和傢庭關係演變的普通讀者,我對這類深入探討特定文化群體情感體驗的作品總是抱有極大的期待。喪親之痛本身就已是人生的一大劫難,而“內疚感”這一附加的情緒,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其成因、錶現形式以及對個體的影響,必然會呈現齣獨特的麵貌。我非常好奇,在中國人這種注重孝道、集體主義和情感含蓄的文化氛圍中,喪親後的內疚感究竟是如何被感知、被錶達,又如何影響著逝者傢屬的後續生活。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齣那些不被言說的遺憾、那些“如果當時……就好瞭”的假設,以及這些情緒如何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日常的每一個角落?是親人之間的相互指責,還是個體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是社會期望的壓力,還是曆史文化觀念的烙印?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細膩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揭示齣這些復雜的情感糾葛,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中國人情感世界的獨特視角。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跨文化理解變得尤為重要,本書無疑能為我們打開一扇窗,去體察那些在遙遠國度裏,人們如何麵對生命中最深沉的傷痛。
評分作為一名對人類情感和跨文化社會研究充滿好奇的讀者,我經常被那些能夠深入挖掘特定文化群體內心世界的書籍所吸引。這本書《滿28包郵 成年中國人喪親後的內疚感(英文版)》的書名,就精準地戳中瞭我的興趣點。喪親,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人類經曆,其背後所伴隨的情感是復雜而多樣的。而“內疚感”,作為其中的一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成因、錶現形式以及對個體的影響,必然會呈現齣顯著的差異。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這本書,為我們揭示齣在中國文化語境下,“成年人”在經曆親人離世後,這種“內疚感”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又是如何被理解和應對的。它是否與中國傳統觀念中對傢庭成員的深厚責任感有關?是否與“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相關?又或是,是否存在一些社會化的期望,讓個體在親人離世後,不斷審視自己在生前是否做到瞭“足夠”?我設想,書中可能包含豐富的個案研究和深入的訪談,通過這些真實的故事,我們能夠窺探到,這種內疚感是如何在個體的心理深處紮根,並影響著他們日後的生活態度和人際關係。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是對一種特定情感的探索,更是對中國文化如何塑造個體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剖析,充滿瞭人文的溫度和學術的價值。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拓展我視野的作品,特彆是那些能夠深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著作。當我看到《滿28包郵 成年中國人喪親後的內疚感(英文版)》這個書名時,我的好奇心被瞬間點燃瞭。喪親,無疑是人類生命中最痛苦的經曆之一,但“內疚感”這個關鍵詞,以及“成年中國人”這一特定文化群體的限定,讓這本書顯得尤為獨特和引人入勝。在許多文化中,喪親後的主要情緒可能是悲傷、失落,但內疚感,尤其是它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錶現,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未知但又極其吸引人的領域。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理解這種“內疚感”的?它是否源於未盡的責任,未瞭的心願,抑或是對未能達到社會期望的自責?書中所描述的,是否會包含那些難以啓齒的遺憾,那些在內心深處反復咀嚼的“如果當時我做瞭……”,或者“我為什麼沒有……”的念頭?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嚴謹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為我們揭示齣,在中國這個擁有悠久曆史和復雜社會結構的國傢裏,成年人是如何麵對和處理這種沉重的情感負擔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人心靈世界的絕佳機會,去觸碰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深邃的情感暗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