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善惡之源 |
| 作者: | (美)保羅·布盧姆(Paul Bloom) 著;青塗 譯 | 開本: | 16開 |
| 定價: | 49.9 | 頁數: | 215 |
| 現價: | 見頂部 | 齣版時間 | 2015-03-01 |
| ISBN號: | 9787213064388 | 印刷時間: | 2015-03-04 |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齣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內容提要 這位一歲大的嬰兒決定自己齣手,伸張正義。他剛看瞭一場玩偶戲,戲有三個角色。中間那個拿起一隻球,傳給右邊的小夥伴,右邊那個接過球後又把它傳瞭迴去。然後中間那個又把球傳給左邊的小夥伴,但是左邊那個接過球後就帶著球跑瞭。這齣戲落幕之後,“好人”和“壞人”都被帶下戲颱,放在這位一歲的小男孩麵前。它們麵前各有一件接近相同的奬品,小男孩可以選擇一個拿走。這個小男孩的選擇同研究人員的預期接近一樣,也和實驗中jue大多數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幼兒接近一樣――他拿走瞭“壞人”麵前的奬品。但他覺得還不夠“解氣”,隻見他嚮“壞人”探過身去,給它頭上來瞭重重一擊。
我將在本書中列舉許多類似的實驗,證明人類天生就擁有某些道德特質,還有一些道德特質是後天習得的。我們都擁有道德感,讓我們可以評判他人,指導我們對他人予以同情或譴責。我們生來就懂得以良善之心待人,至少部分時候如此。但我們也擁有某些醜惡的本能,它們可能會愈演愈烈,甚至變為殘忍和邪惡。19世紀的天主教牧師托馬斯?馬丁(ThomasMartin)認為兒童“擁有墮落之本性”,並且總結說:“我們誕生於世之時,即擁有邪惡殘忍之本能傾嚮。”他的話也並非接近錯誤。
天生的道德
嬰兒擁有道德?我知道,部分讀者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
這裏所說的“嬰兒”,指的就是字麵意義上的嬰兒,或者用莎士比亞的話說,是那些“在保姆懷中又哭又吐”的小傢夥。但是“嬰兒”這個詞的定義範圍還是太廣。我在本書中一般不討論年齡在三個月以下的嬰兒,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缺乏相關的實驗數據――以我們目前掌握的實驗方法,很難搞清楚他們在想些什麼。對於在沒有充足實驗數據支持的情況下討論他們的道德生活,我持謹慎態度。就算人類生來就擁有某些道德特質,它們或許也和其他許多生理特徵一樣,並非打一開始就顯現齣來――想想雀斑、智齒和腋毛吧。大腦和我們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成長發育都需要時間。所以,我並不打算強辯人在剛齣生的時候就擁有道德。我真正想闡述明白的是,人類的某些道德原則並不是後天習得的。它們並非來自於母親膝頭的教誨,或者學校和教堂的指導――它們其實是生物進化的産物。
那麼“道德”究竟是什麼?每位道德哲學傢都對“道德”有不同的定義,還有很多“非哲學傢”(nonphilosopher)壓根兒就不喜歡用這個詞。我曾經跟不少朋友聊過這本書的內容,不止一個人迴應道:“我不相信道德。”有一位可愛的女士甚至對我說,道德不過是限定你能跟誰上床、不能跟誰上床的規則罷瞭――我不確定她是不是在開玩笑。
如果一味糾纏於術語,那就一點意思也沒有瞭。我們在用“道德”這個詞的時候,可不會管它有多少重哲學含義,我們通常是想怎麼用就怎麼用。但我在本書中討論的“道德”,也就是我有興趣探索的這種東西(不管你叫它什麼),可不有且隻有於性行為規則。下麵就是一個有關道德問題的簡單案例:
一輛滿載年輕人的小汽車緩緩駛過公交車站,車站裏有一位正在等車的老婦人。這時,一個年輕人探齣車窗,給瞭婦人一記耳光,把她打翻在地。然後,車上的年輕人縱聲大笑,駕車而去。
除非你是個心理變態者,否則你*覺得這群年輕人的行為是錯誤的,而且是某種特殊類型的錯誤。它不是社交活動中的小小失態,比如把襯衫穿反瞭還渾然不知;它也不是混淆事實的錯誤,比如認為太陽繞地球運轉;它的錯誤也不在於公然違反某條既定規則,比如在靠前象棋比賽裏將“兵”嚮前移動瞭三步;它也不是個人品位上的錯誤,比如認為《黑客帝國》第二部拍得比**部好。
它違反瞭道德。而違反道德的行為,會讓人産生某些特定的情感和渴望。你可能會同情那位老婦人的遭遇,對那群青少年的惡行感到憤怒。你可能想看他們受到懲罰,認為他們應當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至少應該嚮那位老婦人道歉。這時,如果你忽然想起來,在很多年前你也曾經是那群年輕人中的一個,你可能會倍感內疚和羞慚。
P3-P5 作者簡介 保羅·布盧姆,耶魯大學*受歡迎、*風趣的心理學教授。美國哲學及心理學會前任。研究主要涉及倫理、宗教、一書及文學中的心理學,獲得過很多教學及研究奬項。為很多知名媒體,如《紐約時報》、《衛報》、《自然與科學》雜誌撰寫專欄文章。他的很多作品被收錄於《美國*佳科學作品》選集。 目錄 贊譽
引言 卑鄙的我,高尚的我
*章 每個人的內心,都活著一個苛刻的道德傢
嬰兒的道德生活
冷眼旁觀有罪嗎?
人之初,性本善?
如何區分行為的善惡?
習俗的力量有多大?
第2章 高尚的本能能否打敗自私的基因
共情和同情
心理變態者殺人時在想些什麼?
幼兒主動幫助他人是齣於關心嗎?
換位思考帶來更多不道德行為?
第3章 正義怎麼纔能得到伸張
道德審判
為什麼人們渴望公平?
人肉搜索的本質是什麼?
孩子為什麼愛打小報告?
我們為何愛看復仇劇?
第4章 世界上有兩種人——“我們”和“他們”
人類的種族偏好
龍年齣生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往往更高?
美國人對*國人的態度有過怎樣的轉變?
第5章 厭惡感是怎樣把道德帶入歧途的
共情的對立麵
嬰兒為什麼不討厭自己的便便?
反對同性戀有悖常理?
種族大屠殺何以能發生?
第6章 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對陌生人無私奉獻
道德有親疏
殺死一些人換取更多人的生命可取嗎?
決策麵前誰能夠*理性?
還有比電車實驗更難抉擇的道德睏境嗎?
第7章 如何成為一個好人
道德本能
真正的無私存在嗎?
壞榜樣更有影響力?
經常讀書的人會更加善良嗎?
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加速器”?
緻謝
譯者後記
精彩導讀
《心智的迷宮:洞悉人類行為與決策的心理學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淺齣、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文關懷的心理學著作,旨在帶領讀者穿越人類心智的復雜迷宮,探尋驅動我們日常行為、信念與道德判斷的底層機製。它並非簡單羅列心理學概念,而是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生動的案例分析和富有洞察力的哲學思辨,構建起一座理解人類心智的宏偉殿堂。 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如此思考?我們如何做齣抉擇,又如何評判是非善惡?這些古老而永恒的問題,構成瞭本書探索的核心。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邏輯,係統性地梳理瞭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最新成果,試圖描繪齣一幅關於人類心智運作的全麵圖景。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與自動駕駛係統 人類的心智並非一個完全理性的計算器,而是一個由快速、直覺性的“係統一”與緩慢、審慎的“係統二”共同運作的復雜係統。本書首先聚焦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直覺與偏見。我們將探究“啓發式”如何簡化決策過程,以及它在高效處理海量信息的同時,如何悄無聲息地將我們引入認知陷阱。 我們將詳細分析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使我們對支持既有信念的信息情有獨鍾,而對反麵證據視而不見。此外,對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和可得性啓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的剖析,將揭示價格談判、風險評估乃至醫療診斷中,那些看似隨機的心理因素是如何發揮決定性作用的。 本書強調,這些看似“缺陷”的機製,實則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生存環境所發展齣的高效工具。理解它們的運作規律,是實現有效自我認知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情感的煉金術——情緒的結構與功能 情感,常常被視為理性的對立麵,但本書認為,情緒是心智運作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與信息載體。我們將深入探討情緒的生物學基礎及其文化變異性。 “恐懼”如何激活我們的生存反應,促使我們采取規避策略?“厭惡”機製又如何從生理層麵幫助我們避免疾病和汙染,並延伸到道德判斷領域?本書將引入“情緒標記”(Somatic Markers)理論,闡釋情緒在復雜決策中如何為我們提供快速的“直覺指南針”,尤其是在麵對信息不足或時間緊迫的情況時。 此外,本書也將探討“移情”(Empathy)的復雜性——它是如何從鏡像神經元係統開始,發展為理解他人內心狀態的能力。但我們也審視瞭移情的局限性,例如“近親偏愛”現象,即我們更容易對身邊親近的人産生強烈的共情反應,而對遠方的苦難則反應平淡。這種情感的“範圍效應”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慈善行為與社會政策的製定。 第三部分:道德的羅盤——判斷與偏見的起源 道德判斷是人類社會得以維係的關鍵。本書以跨學科的視角,審視瞭道德判斷的心理學根源。我們是天生就帶有道德直覺,還是通過後天學習和文化熏陶塑造瞭是非觀? 我們將解析著名的道德睏境(如電車難題)背後所揭示的兩種主要的道德推理模式:功利主義的計算與道義論的直覺禁令。研究錶明,許多道德判斷並非基於深思熟慮的推理,而是瞬間的情感反應,隨後纔是理性為這些反應尋找辯護的理由。 本書特彆關注“直覺主義”在道德領域的主導地位,討論瞭文化相對主義如何與普遍性的道德傾嚮相互作用。我們探討瞭社會認同感對道德行為的強大影響——當個體與群體利益綁定時,其道德標準往往會發生顯著的偏移。對“零和博弈”心態的分析,揭示瞭群體間衝突中道德判斷如何被用來閤理化排他性和敵意。 第四部分:社會互動與自我構建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身份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被塑造的。本部分側重於社會心理學的核心議題。我們將剖析“自我概念”是如何在反饋和比較中逐漸形成的,以及“自尊”的維護機製如何驅動我們的許多行為——從自我提升到社會比較。 “從眾壓力”與“權威服從”的經典實驗將被重新審視,以理解在特定社會情境下,個體如何放棄批判性思考,屈服於外部壓力。書中將詳細分析“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藝術,即我們在不同場閤下如何策略性地嚮他人展示自我,以及這種錶演性行為對真實自我的長期影響。 此外,對“歸因理論”的探討,將幫助讀者理解我們如何解釋他人的成功與失敗(基本歸因錯誤),以及如何解釋我們自己的行為。這些日常的“心理學偵探工作”,直接決定瞭我們對他人的信任度、友誼的建立以及社會關係的維護。 結論:邁嚮更清晰的自我認知 《心智的迷宮》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工具箱,而非一套僵硬的教條。通過理解人類心智的內在運作邏輯——它的效率、它的偏見、它的情感驅動力和它的社會依附性——我們並非要消除這些機製,而是要學會與它們共存,並在關鍵時刻駕馭它們。 本書鼓勵讀者培養“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即對自身思考過程的思考。隻有當我們清晰地看到自己心智的構造與局限時,纔能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關係,並更公正地理解這個充滿矛盾與復雜性的世界。這是一場關於人類自身的深度旅程,邀請每一位渴望瞭解“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行動”的求知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