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朱仲敏 学林出版社 9787548610366

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朱仲敏 学林出版社 97875486103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仲敏 著
图书标签: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心理资本
  • 积极心理学
  • 可持续发展
  • 教育心理学
  • 成长
  • 学林出版社
  • 朱仲敏
  • 心理资源
  • 青少年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0366
商品编码:300009389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 作者 朱仲敏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 9787548610366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心理资本的概念初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于2004年提出的。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影响个人发展与组织绩效的核心心理要素,以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些积极的心理资源为特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其根源就在于可开发、可管理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可持续的,心理资本的开发价值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于青少年尤其如此。心理资本这个概念为什么会被提出?如何理解青少年心理资本及其开发价值?有哪些开发路径、实践案例、操作建议?本书是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高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研究》(课题编号:B14141)的研究成果之一,聚焦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全景式地展示外青少年心理资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作者简介
朱仲敏,现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分管德研室),兼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现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青年教师后备人选,浦东新区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曾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浦东新区教育体育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主要从事区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课题8项、主持市级课题2项,在《中国教育学刊》等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朱仲敏先生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有多年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本书是*本系统研究青少年心理资本开发的著作,集理论分析、开发研究、实践探索、操作建议于一体,适合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及其家长阅读。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深入探寻人类潜能与社会福祉的理论基石:一部聚焦可持续发展与心理资源构建的跨学科著作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精细的视角,审视人类个体与群体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建立和维护其内在的心理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心理学专著,而是一次对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环境科学进行深度整合的智力探索。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的重塑与范式转换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为“心理资本”这一核心概念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超越了传统心理健康或积极心理学的狭隘定义,提出了一种更具动态性和适应性的模型——可持续心理资源框架(Sustainable Psychological Resource Framework, SPRF)。 1. 超越“存量”到关注“流”: 传统的心理资源研究往往侧重于个体当前拥有的特质(如韧性、乐观)。本书则强调这些资源是如何在时间维度上被“生产、消耗、再生产和累积”的。详细阐述了资源损耗机制(Resource Depletion Mechanisms)以及环境反馈如何影响资源的再生效率。例如,探讨了“情感劳动”如何迅速消耗心理能量,以及制度设计如何减缓这种消耗。 2. 心理资本的结构化解构: 作者将心理资本划分为多个相互作用的维度。除了被广泛认可的“希望(Hope)、效能感(Efficacy)、韧性(Resilience)和乐观(Optimism)”这四大支柱外,本书引入了两个关键的、与可持续性密切相关的维度:“集体效能的溢出效应”和“代际心理责任感”。前者关注个体资源如何通过社会网络扩散,后者则探讨当前一代人对未来世代心理福祉的道德义务与实践路径。 3. 环境、技术与心理的耦合系统: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章节。它分析了外部环境(包括气候变化、技术加速、信息过载)如何直接或间接地侵蚀或增强个体的心理资源。例如,系统性地探讨了“数字疲劳”的生物心理学基础,并提出了应对“慢生活”悖论的实践策略——即如何在快节奏要求下,设计出“微介入式”的资源恢复点。 第二部分:资源生成与社会制度的设计 理论阐述之后,本书的重点转向实践层面,探讨社会系统如何有意图地培育和保护这些关键的心理资源,使其能够支持长期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目标。 1. 教育体系的再定位: 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教育体系“效率优先”的取向对学生心理资本的潜在损害。作者提出了一套“情感素养与生态同理心课程设计”的蓝图。这套课程的核心在于通过基于情境的解决问题(Competency-Based Learning),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培养学生的“前瞻性适应能力”和“应对模糊性的心理耐受力”。 2. 工作场所的心理生态学: 深入分析了组织结构、管理风格与员工心理资本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本书详细对比了“高强度竞争模型”与“赋能型协作模型”在不同行业中的长期产出差异。特别提出了“心理安全投入回报率(Psychological Safety ROI)”的评估模型,主张将心理安全视为一种关键的、可量化的生产要素,而非仅仅是福利待遇。 3. 社区与公共空间的社会资本转化: 探讨了物理空间设计如何影响心理资源的共享与再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论述了“第三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促进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减少个体应对危机时的心理孤立。涉及对“信任度”在不同规模社区中的测量方法及其对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三部分:长期可持续性的挑战与干预路径 收尾部分聚焦于宏观挑战,特别是那些威胁到未来心理资本传承的关键议题。 1. 不平等与心理资本的代际固化: 本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社会经济地位(SES)如何通过环境压力和资源获取渠道的差异,导致心理资本的代际传递壁垒。讨论了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例如“初期心理干预的普惠化”和“社会流动性对个体内部控制点归因的影响”。 2. 技术伦理与心理边界: 考察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对人类自我认知和未来期望的深刻影响。本书提出,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建立一种“审慎的心理边界设定机制”至关重要,以防止技术发展引发群体性的“意义危机”或“存在性焦虑”。 3. 从消耗到共生:构建可持续心理的未来叙事: 总结部分强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和经济问题,更是深刻的心理资源管理问题。真正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从“获取和消耗”的线性思维,转向“滋养和共生”的循环思维。这需要个体心智的成熟、组织文化的转型以及政策制定者对长期心理健康价值的根本性认可。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深入,结合了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和宏观社会政策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构建强大、可持续的心理资源的全面指南。它挑战了将心理健康视为个人私事或短期修补的观点,将其提升至关乎人类社会长期繁荣的战略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真是有点长,但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朱仲敏 学林出版社 9787548610366”。“心理资本”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好像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隐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青少年时期更是这些财富积累的关键阶段。想象一下,如果能学会如何发掘和培养这些“心理资本”,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将是多么大的助力!“可持续开发”更是点睛之笔,这不像是一次性的“充电”,而是能伴随一生、不断成长的心智力量。朱仲敏老师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识,再配上“学林出版社”,感觉这一定是一本学术严谨又不失实用性的读物。9787548610366这个条形码,虽然是数字,但对喜欢搜寻书籍的读者来说,它就是这本书的身份证明,方便查找和分享。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这本书的大致轮廓:它应该会深入浅出地剖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然后一步步指导如何构建和运用这些“心理资源”,最终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光是想想,就觉得如果真的读到了,一定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也许还能找到一些解决当下教育困境的新思路。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家孩子建立良好心态的书籍,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各种学业和社交压力也随之而来。当我在书店的书讯里瞥见“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时,我的心头一动。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积极而有深度的信息。“心理资本”这个概念,听起来就比单纯的“心理健康”更加立体和主动,它似乎包含了韧性、乐观、自我效能感、希望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特质。而“青少年”这个群体,正是这些“资本”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吸引我的是“可持续开发”,这说明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讲道理,而是会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积累和运用这些宝贵的心理资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书籍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心理资本”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内在的韧性、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而“青少年”这个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资本”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轨迹。“可持续开发”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提供短暂的解决方案,而是教会读者如何建立一套能够长期受益的心理成长体系。朱仲敏老师的名字,加上“学林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自信、从容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最近偶然得知了《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这本书。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心理资本”一词,在我看来,是一种比物质资本、知识资本更为根本和长远的力量,它关乎个体的幸福感、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潜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资本储备情况,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成长轨迹,更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可持续开发”的提提,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它并非提供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而是旨在构建一种长效的、动态发展的心理成长机制。朱仲敏老师的名字,与“学林出版社”的声誉相结合,让我对其内容的科学性、深度以及可操作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为青少年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资源开发指南,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积极心态,增强抗逆能力,实现全面、可持续的个人发展。

评分

说实话,当我在信息流里看到《BF-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硬核’,又很有前瞻性。”“心理资本”这个词,在很多讨论个人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场合都会出现,但将其聚焦到“青少年”群体,并且强调“可持续开发”,这一下子就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和重要。我总觉得,现在很多关于青少年的书籍,要么是停留在泛泛的心理健康科普,要么就是过于强调应试技巧,而真正能够从“内功”入手,帮助青少年构建一套强大且持久的心理“防护罩”和“驱动力”的书籍,其实并不多见。这本书的名字就暗示了它可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设想,它或许会提供一些基于心理学理论的、非常具体的练习方法,教青少年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有效地应对压力,如何在挫折中保持积极,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自信心。尤其是“可持续开发”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一本读完就放下”的书,而是能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持续的“好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