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 (挪)斯文·卢瓦尔·克莱默裴(Sven Hroar Klempe)

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 (挪)斯文·卢瓦尔·克莱默裴(Sven Hroar Klemp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 心理学
  • 挪威哲学
  • 宗教哲学
  • 个体性
  • 焦虑
  • 绝望
  • 信仰
  • 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0168
商品编码:3000473969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
作者: (挪)斯文·卢瓦尔·克莱默裴(Sven Hroar Klempe) 著;刘邦春 主译 开本: 16开
定价: 48
页数: 231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5-04-01
ISBN号: 9787513030168 印刷时间: 2015-04-0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斯文·卢瓦尔·莱默裴(Sven Hroar Klempe),挪威科技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拉科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客座教授、欧美知名心理学专家。曾到美国、丹麦、法国、德国等多个*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担任美国有名SSCI期刊《文化与心理学》、《综合心理和行为科学》编辑。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曾主持“跨文化音乐赋权研究”靠前课题、“跨文化交通安全研究”挪威重量课题,出版《音乐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学术专著,发表重要文章数百篇。
刘邦春,女,1975年5月生,山东东平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挪威科技大学心理学院靠前合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和平心理学。200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2008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攻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2012年获博士学位。2010年获*留学生基金委公派研究生奖学金,2010-2011年赴美国拉大学(Clark University)心理系留学深造。分别于2012年、2013年7月赴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TNU)参加学术交流。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已结题。 目录 上篇 克尔凯郭尔与实验心理学
*章 核心文本:《重复》(1843)
一、实验涉及的内容
二、固有与
三、普遍与特殊
第二章 《焦虑的概念》(1844)
一、《焦虑的概念》文本解读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短暂”与“永恒”研究
三、心理学视野中的“瞬间”研究
四、心理学视野中的“传承之罪”研究
五、心理学视野中的焦虑研究
六、心理学视野中的“魔性”与“内在性”研究
七、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概念研究
第三章 《人生道路诸阶段》与“有罪抑或无罪?”(1845)
一、“酒后真言”
二、“回应异议:关于婚姻的各种意见”
三、“有罪抑或无罪?”
四、结论
第四章 《致死的疾病》(1849)
一、作为零点的自我
二、作为主要状态的jue望
三、其他情绪状态
四、神学的第二部分――仅是神学的吗?
五、对克尔凯郭尔所理解的心理学的总结
中篇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心理学
第五章 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渊源
一、哲学中的主观性――康德与费希特
二、黑格尔
三、罗森克兰茨
第六章 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心理学
一、德国启蒙运动期间的形而上学
二、莱布尼茨的心理学
三、沃尔夫的心理学
第七章 经验心理学、美学和自然科学
一、鲍姆加登和现代美学的诞生
二、实证心理学和自然科学
第八章 康德对科学心理学的否定
一、康德形而上学中的心理学
二、实证心理学和《纯粹理性批判》
三、介于科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心理学
下篇 当下应该如何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心理学
第九章 克尔凯郭尔与现代性
一、吉登斯与现代性
二、反思性
三、心理学的作用
四、虔信与心理学
五、作为未被承认的贡献者――克尔凯郭尔
第十章 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
一、冯特在莱比锡的实验室
二、心理学之定义
三、心理学定律与因果关系
四、冯特、索绪尔与民族心理学
五、再访现代心理学
六、陷入危机的科学
第十一章 克尔凯郭尔与现代科学
一、限制条件与因果关系的对立
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实验
第十二章 结语:克尔凯郭尔心理学现状
参考文献
跋 克尔凯郭尔思想与我的成长 精彩导读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这些主题与《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无关,但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1. 《气候变迁下的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适应与政策转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综合性挑战之一:气候变迁对全球粮食生产系统构成的结构性威胁。作者汇集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农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剖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长期干旱、洪水、热浪)如何直接影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波动、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脆弱地区的食物获取能力。 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气候科学模型对未来农业生产力的预测,重点分析了水资源管理、土壤健康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之间的复杂关联。它不仅关注了技术层面的应对,如精准农业、抗逆作物品种的研发,更强调了传统农业知识在适应性策略中的潜在价值。 第二部分转向宏观经济与政策层面。研究详细考察了气候冲击如何加剧市场投机、推高粮食价格,并可能引发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书中对现有的国际粮食援助体系、贸易壁垒以及国家层面的战略储备机制进行了批判性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系统韧性的政策建议。这包括对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区域性粮食互助网络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农业保险和金融产品设计中。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绘了危机,更着眼于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粮食系统。它为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环境科学家以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框架。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案例(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旱地农业到东南亚的三角洲水稻种植)的细致分析,本书强调了“地方化解决方案”与“全球合作”的必要统一性。 --- 2.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赞助与权力构建》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15世纪佛罗伦萨,一个艺术与思想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细致入微地考察了美第奇家族(Medici)及其他主要家族如何运用艺术赞助作为核心工具,来合法化其政治权力、塑造公共形象并巩固社会等级。 作者摒弃了将艺术史简单视为美学风格演变的叙述模式,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中进行分析。书中详细考察了赞助行为的机制:从最初的委托契约、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的互动,到最终作品在教堂、公共广场或私人宫殿中的展示和解读。研究表明,艺术品不仅仅是财富的炫耀,它们是精心策划的政治宣言。 通过对多份档案记录的梳理,本书揭示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如何被宫廷和银行家族所吸收和重塑的。例如,古代神话题材在教会赞助下的复兴,如何巧妙地被用来影射现世统治者的智慧与美德;公共喷泉和雕塑的落成典礼,如何被设计成巩固家族权威的政治仪式。书中对多位关键艺术家——包括多那太罗(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和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权力解读”,探讨了他们的创作如何服务于赞助人的政治叙事。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被边缘化的声音,探讨了女性赞助人在家庭艺术投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工匠行会(Guilds)在艺术生产供应链中的经济地位。通过对赞助体系的解构,读者将更清晰地理解,文艺复兴的辉煌并非仅仅是天才的偶然迸发,而是一场精心管理、资金充裕且目标明确的权力投资工程。本书是研究艺术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学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3. 《量子场论中的规范对称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学》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面向高阶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规范对称性(Gauge Symmetry)在现代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QFT)中的核心地位和数学结构。 全书的叙事逻辑从最基本的场论概念出发,逐步过渡到描述强、弱、电磁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模型。第一部分详细回顾了狭义相对论、经典场论以及狄拉克方程和克莱因-戈登方程的建立过程,为引入规范原理奠定了基础。随后,引入了阿贝尔(Abelian)规范理论——即量子电动力学(QED)的构建,重点解析了光子作为规范玻色子的角色及其与电子场的耦合机制。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深入探讨了非阿贝尔(Non-Abelian)规范理论,即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书中详尽地推导了SU(2)和SU(3)群的规范场及其拉格朗日密度,并将其应用于描述弱核力和强核力。特别地,对夸克和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QCD)——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解释了禁闭现象(Confinement)和渐近自由(Asymptotic Freedom)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则聚焦于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机制,特别是希格斯机制(Higgs Mechanism)在赋予W和Z玻色子质量中的作用,这是标准模型成功的关键。最后,作者将规范理论的框架扩展到引力理论(如对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规范解释)和早期宇宙学中,探讨了规范对称性在解决大爆炸模型中奇点问题上的潜在应用。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图像的结合。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习题和附录,旨在帮助读者深刻掌握规范群理论在描述自然界基本定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4. 《中世纪晚期欧洲手抄本的制作与流通:文本、图像与读者社群》 内容提要: 本书将目光投向13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旨在揭示中世纪晚期手抄本这一关键文化载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对精美插图或书法艺术的赞美,而是一项深入考察文本生产、物质形态、流通网络及阅读实践的文化史研究。 研究从抄写室(Scriptorium)的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了修道院、大学及世俗的专业抄写作坊在文本复制中的分工与竞争。书中详细描绘了羊皮纸的准备、墨水的调制、装饰性微缩插图的绘制过程,以及不同等级的文本(如圣经、法律文献、文学作品)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揭示了物质成本与文本价值之间的关系。 重点章节探讨了“文本的变异性”。由于人工复制的性质,不同的手抄本版本间存在着文本的漂移和图像的迭代。作者对比分析了同一部作品在不同地域抄写本中的内容差异,解释了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当地读者的神学倾向、法律需求或文化偏好。 流通网络是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通过对版契记录(colophons)和图书馆目录的研究,作者重构了手抄本如何在欧洲范围内旅行、被收藏、被转售的过程。本书考察了学者、贵族、富裕的市民阶层如何构建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以及这些私人藏书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知识的传播方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世俗文学和通俗读物(如占星术手册和情诗集)的兴起,标志着阅读活动从中世纪精英阶层向更广泛的市民群体扩散的趋势。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世纪知识传播方式的全面视角,展示了手抄本在从口头文化向印刷文化过渡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承上启下的独特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克尔凯郭尔一直抱有敬畏之心,他的文字犹如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而这本书,更是将这份哲学思考延伸到了心理学的领域,让我看到了哲学与科学融合的可能性。作者克莱默裴在书中对克尔凯郭尔的“三阶段论”——审美、伦理、宗教——的解读,让我联想到了现代心理学中关于人格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各个层面。我很好奇,克尔凯郭尔对于“信仰的跳跃”的论述,在现代心理学中是否能找到对应的解释,比如在应对创伤、重塑人生信念方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克尔凯郭尔对“真实性”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影响了现代心理学中对“自我实现”和“真诚”的理解。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在看似理性至上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会面临着意义的危机,以及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如何能够为我们找回内心的锚点。

评分

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关于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的著作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尤其是他对个体存在、主观真理以及信仰的深入探讨,一直是我个人思考的宝贵资源。我一直好奇,这位19世纪的哲学家,其思想如何能够穿越时空,与20世纪及以后的心理学理论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作者克莱默裴在这本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克尔凯郭尔对“个人化”和“责任”的强调,以及这些概念在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克尔凯郭尔对于“异化”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意义缺失,并从中找到心理上的应对之道。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揭示,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克莱默裴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哲学概念罗列,也不是对心理学理论的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度对话。它探讨了克尔凯郭尔作品中那些超越时代限制的深刻洞见,以及这些洞见如何在现代心理学的不同流派中找到了回响。我尤其对书中对“主体性”的探讨感到着迷。克尔凯郭尔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心理学中对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以及个体经验价值的重视不谋而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克尔凯郭尔关于“绝望”和“信念”的论述,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抑郁、焦虑以及应对机制的理解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个体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又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指引和心理慰藉?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思辨,更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我一直觉得,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强调,还是在对现代社会疏离感的洞察上,都充满了心理学的张力。作者克莱默裴在这本书中,能否为我们揭示出,克尔凯郭尔那些关于“恐惧与颤栗”的论述,如何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理解为个体面对选择和不确定性时的普遍反应?我更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对克尔凯郭尔的“受难的基督”形象,进行心理学层面的解读,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痛苦的本质和超越之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看到,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对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写照,并且他的思想能够为现代心理学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更深刻的实践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克尔凯郭尔与现代心理学。我一直对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他对个体、焦虑、信仰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的深刻洞察。而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似乎与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期待作者斯文·卢瓦尔·克莱默裴能够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梳理出这两者之间清晰而深刻的关联。我很好奇,克尔凯郭尔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究竟是如何影响了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又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被解读和运用的。例如,他关于“选择的困境”和“存在的焦虑”的论述,是否为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或者更像是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具体的论证和案例,来佐证这些联系,并且理解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如何为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提供更深层次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克尔凯郭尔的文本中提取出与现代心理学相关的元素,并进行系统性阐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