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大国学课
定价:49.00元
作者:博文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018
字数: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学府,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她见证了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北大的国学课质量之高在中国首屈一指,早期的北大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有蔡元培、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这些人是北大的先驱,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
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北大国学课》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等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让你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入选的这些学者或者曾在北大任教,或者是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或者其著作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拥有突出的理念和的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于人间。他们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虽然,不是每一个充满梦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听大师们充满智慧的教诲,但是却可以通过《北大国学课》感受到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学会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北大国学课》:
节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
《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帝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做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一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白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作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分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
序言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慢阅读”的法子,就是选择那些内容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土壤。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快餐式解读,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严谨、层层递进的结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不断地查阅旁边的注释或者回头复习前文的论点,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强迫你的思维动起来,去主动搭建知识的框架,而不是被动接受喂食。比如其中关于“中庸之道”的阐述,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只讲“不偏不倚”,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动态平衡哲学,引用了大量的先秦文献进行佐证,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我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重读同一章节,都会有新的领悟,这说明它的思想内核是极其深厚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随着读者的阅历增长而展现出新的面向。这是一种“活的学问”,而不是僵死的教条,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封面那种深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古典纹样,不张扬却自有一股大家风范。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极好,米白色的纸张,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有那种刺目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的设计,引用了古代名家的手迹作为装饰,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与风骨的年代。翻阅的过程中,那些精心排版的引文和注释,布局疏密有致,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教材,而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案头书。即便是对国学不太深入的读者,仅仅是欣赏它的物理形态,也会被深深吸引。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反映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往往忽略了书籍的“质感”,但这次的体验,完全是物超所值,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甚至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让“阅读”这件事本身,重新回归到一种仪式感和享受之中。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融会贯通”上的努力。传统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很多入门书籍往往只聚焦于某个孤立的领域,导致读者学到的知识是碎片化的。然而,这套课程的设计师显然有着极高的视野,他们非常巧妙地建立起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思想之间的关联网络。比如,在讲到宋明理学时,它没有孤立地介绍程朱陆王,而是回溯到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张力,再联系到先秦儒家对“人伦秩序”的构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演变图景。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整体认知。它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分散的哲学流派,其实都是在回应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解决的几大核心命题。这套书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读透其中一个部分,就能对整个思想体系产生更深刻的联想和推断,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接触传统国学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语言的隔阂——文言文的理解难度。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原著,读起来实在像在啃石头,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的“译注”部分,不是简单地将文言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非常精妙地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译文保持了相当的文人气息,读起来不至于太过口语化而失了味道,同时注释也极其到位,对于那些关键概念,如“气”、“性”、“理”、“道”等,都提供了清晰且多角度的解释,甚至会对比不同学者的不同理解。更绝妙的是,作者在某些难以理解的长句后,会用一段精炼的现代汉语进行“意译小结”,这就像是走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每隔一段路程就有一位向导为你指点迷津,让你瞬间豁然开朗,从而有信心继续前行。它成功地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普通人也能安全且愉悦地踏入传统学术的殿堂。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种审慎甚至略带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套书的,因为市面上很多以“国学”为名的出版物,内容浮夸、立论轻佻。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团队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没有去迎合大众对“神秘东方智慧”的猎奇心理,而是脚踏实地,回归经典文本本身进行扎实的阐释。在处理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时,他们也处理得非常得体,往往会呈现出正反两方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尊重读者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是我非常欣赏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国学研究,不是去“发现”什么惊天秘密,而是沉浸于前人智慧的海洋中,进行审慎的辨析和体悟。这本书更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引导我走上了一条需要终身学习的求知之路,而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终极的答案。这种谦逊而深刻的学术气质,是极其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