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地理
定价:32.00元
作者:余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112902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1.强调基础知识与实用知识相结合。本书主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以实用有效为宗旨。内容突出“游”字,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景区进行重点介绍。
2.把握时代脉搏,知识与时代同步。教材突出现代旅游的特点,对我国目前的旅游热区进行重点渲染,配有经典和时尚的旅游线路供学生参考。同时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全书采用**的数据资料。
3.突出图片的功能,教材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材通过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旅游线路的设计、绘制旅游景点分布图、家乡旅游特色演绎,等等。
内容提要
本书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部分是中国旅游地理的概况,主要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墓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中国旅游环境的地理概况,并进行旅游区划;第二部分是中国旅游地理区介绍,主要从各旅游区的实际出发,介绍区内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特色与旅游线路,探讨该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实践知识以实习课为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部分为室内实习,主要包括填图(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国交通线路的分布、中国风景名胜的分布);游览线路的设计。第二部分为野外实习,以广东省主要的旅游景区为主,分粤北、粤东、粤西三条线路。
本书适用于旅游类各专业师生、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教学建议
上篇 中国旅游概况
章 绪论
学习目标
引言
1.1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1.2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学习方法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概况
学习目标
引言
2.1 中国自然概况
2.2 中国人文概况
2.3 中国旅游资源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与练习
实训应用
知识链接
第3章 中国旅游交通
学习目标
引言
3.1 旅游交通方式及其特点
3.2 中国旅游交通网络的分布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与练习
实训应用
知识链接
第4章 中国区域文化
学习目标
引言
4.1 中国区域文化概况
4.2 中国区域文化的划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与练习
实训应用
知识链接
第5章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下篇 中国旅游地理区
第6章 京畿要地——燕赵文化旅游区
第7章 林海雪原——关东文化旅游区
第8章 中华民族摇篮——中原文化旅游区
第9章 峡谷巨川——巴蜀与楚文化旅游区
0章 山水神秀——吴越文化旅游区
1章 南国侨乡——岭南文化旅游区
2章 石林洞乡——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旅游区
3章 坦荡草原——蒙古族游牧文化旅游区
4章 沙漠绿洲——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
5章 世界屋脊——藏族高原游牧文化旅游区
6章 港澳台旅游区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绝非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慢下来,静下心来,像一位真正的地理学者那样去“丈量”文字中的山川。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完一个关于某个古丝绸之路节点的章节后,会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想象着驼队往来的艰辛,想象着绿洲的兴衰,这种由文字引发的想象力,是如今快餐式文化产品难以提供的精神慰藉。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如何塑造今日地貌的论述,尤其精彩,比如对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的考证,结合现代遥感技术分析的成果,构建了一种“时空叠加”的阅读体验。整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大江奔流般气势磅礴,讲述宏大的地质事件;时而又如涓涓细流般细腻温柔,描绘一处山涧的苔藓与溪流。这种叙事张力的变化,使得长篇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和吸引力,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杰出著作。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种名字听起来有些“严肃”的书籍是抱有保留态度的,担心它会充斥着枯燥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亲和力。它成功地找到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黄金平衡点。作者在介绍复杂的构造地质学概念时,总能巧妙地嵌入一个生动的地方故事或一段当地人的口述历史,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地理名词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火山岩地貌时,作者引用了一段关于某地神灵传说的民间故事来解释岩石的形态,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既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求,又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接受程度。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域的旅游适宜季节的分析,也极其精到,不是简单地写“四季皆宜”,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季节在光照、湿度、植被色彩上的微小变化对游览体验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作者对旅行者体验的尊重。这本书的文字如同高明的导游,既能侃侃而谈历史地理的脉络,又能体贴入微地为你规划最佳的游览时机。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考验了编辑的功力,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旅游书籍的刻板印象。通常的旅游指南总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读起来干巴巴的,但《中国旅游地理》似乎更注重“主题线索”的串联。我注意到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水系对人类聚落的影响”,从长江流域的烟波浩渺到西北内陆河的生命之源,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的地理格局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对比了黄土高原与江南水乡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的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而不是简单地赞美某个地方的风景如何秀丽。这种高度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背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貌景观与文化心理”的章节,它探讨了喀斯特地貌如何孕育出奇特的民间信仰和建筑样式,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被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点所吸引,再读时则会沉浸于其背后复杂的地理成因和历史演变,每次翻开都有新的发现,是那种值得反复咀嚼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是极其开阔的,它没有将中国局限于传统的名山大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旅游线路所忽略的“边缘地带”和“特殊地质单元”。这对我这种热衷于探索小众秘境的“驴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对戈壁滩、雅丹地貌、乃至青藏高原高海拔湿地的描写,让我对中国的“荒野之美”有了全新的敬畏感。作者在描绘这些极端环境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叹,是任何高清照片都无法传达的。特别是关于气候带过渡区生态系统的讨论,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美景”往往是脆弱且稀有的,这无疑增加了我对保护这些自然遗产的责任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旅游指南,上升到了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地图和相关历史资料,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地理学的二次学习热情,是一本真正的“引人深思”的佳作。
评分这本《中国旅游地理》真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宝藏读物!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这本书的,原本只是想找本轻松的游记来看,没想到却意外地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壮丽山河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门。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带着读者亲身漫步于那些文字描绘的奇景之中。比如,书中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那些斑斓的服饰、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淳朴热情的民风,都通过作者的文字跃然纸上,让人心生向往,恨不得立刻收拾行囊,踏上那片神秘的土地。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叙述自然风光时,那种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得每一个景点的描述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温度,并非简单的堆砌辞藻,而是将地质变迁、气候影响与人类活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读完整本书,感觉自己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理解,从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升华为一个略懂皮毛的地理学徒,收获之大,远超我的预期。对于那些热爱深度游览、渴望了解地域文化与自然奇观之间内在联系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导游手册,更像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地理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