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 9787507546255

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 97875075462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竞,王向东,苏北,杜丽英 著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历史
  • 军事
  • 传记
  • 红色文化
  • 革命
  • 抗战
  • 中国近现代史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6255
商品编码:3001770973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

定价:200.00元

作者:田竞、王向东、苏北、杜丽英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75462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部以“车辙印连起长征路”的著作,书中给出了详尽的重走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长征路行驶路线,使重走长征路有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性;作者以自驾重走的亲身经历〔重走起点为“长征零公里”福建长汀南山镇钟屋村(中复村),重走终点是陕西吴起镇,其间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甘肃、宁夏、陕西共12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二万余里〕,写下了开篇和寻访长征地137站、200余处长征遗迹/遗址/旧址所在地的详实记载,再现了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程。书中列举了不少*手资料,挖掘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使本书更富史料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走过了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程,而且还先后走过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程,即完成了重走四支红军队伍长征路全程的创举,并先后出版为《重走长征路》全套5本书,本书为此套书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为基准展开撰写,通过作者自驾,解决了“怎么走,走多远,到哪里,看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重走长征路中*实际的问题。

本书创新性地给出了详尽的重走长征路的具体路线、路程(距离)、到达地点与所见长征遗迹遗址、旧址现址及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等。按照行驶路线,即可一站一站、一个一个地点到达红军长征经过的众多地点。通过这些一站一站、一个一个地点间的行驶,停下来寻访、参观,回顾历史,不仅可以连起红军在长征期间的历程,还可以感受昔日先辈们的艰难困苦和长征的辉煌。

本书重点记叙了中央红军暨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战斗地、宿营地、会议地、会师地以及渡口、雪山、草地等。

从书中可以品出长征路上的路线转折及其历史背景;可以回顾长征路上的战役、战果;可以看到长征路上的雪山在哪里,长征路上的草地在哪里等等。

书中记载了许多鲜有人去的地点,如《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福建永安市石峰村(石丰村);“博古交权”的“鸡鸣三省”(川、黔、滇)地;“四渡赤水”期间土城战斗(青杠坡战斗)*的指挥位置大埂上,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星夜北上的会议地四川若尔盖县牙弄村,等等。

本书结构合理,语言简练,细节曲折生动,配图丰富,在较好地汇集长征史实的同时,反映出今日长征路,有较强的可读性。

这是一本相当完整记录今日长征路并能指引读者重走长征路的书,也是一部历经80年的长征沿途的近况的完整的普查,可谓后无来者,尤其是红军后代的重走长征路更是难得。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对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田竞,中员,下乡知青,退休军队高级工程师。父母亲都是红军,姐弟重走长征路中的二弟。2014年至2016年和几位队友自驾重走了四支红军队伍六万五千里长征路全程,执笔写下了《重走长征路》全套5本书,并开办着“重走长征路”公共微信号,以“大龙”署名在公共微信号上和媒体上大量发表重走长征路文章。

王向东,中员,30年军旅生涯,从事航天试验计量保障工作。2014年重走了红一方面军长征路,2016年重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路。

苏北,中员,退休公务员。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儿女联谊会干事。2014年开始自负使命,与老兵们结伴,自助自驾红军长征路。

杜丽英,中员,20年军旅生涯,退休于基层机关。2016年重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路及部分红一方面军长征路。

文摘


序言



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一部跨越时空的壮丽史诗 这是一段铭刻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屈足迹,这是一曲唱响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英雄赞歌。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岁月的洪流奔腾不息,“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这部厚重的作品,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重现,更是一次对信仰的虔诚追溯,对精神的深刻传承。它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重温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感受红一方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 历史的洪流与信仰的熔炉:长征的开端与艰难跋涉 红一方面军,这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诞生的伟大集体,肩负着中国革命的希望与未来。1934年,在反动派的重重围剿之下,为了保存力量,开辟新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踏上了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这次战略转移,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顽强意志和崇高使命感的终极考验。 故事从中央苏区严峻的形势拉开序幕。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石,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的数次大规模“围剿”,以及革命根据地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危机。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军事对抗中,红一方面军决策层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艰难的战略抉择,这一过程被细致地展现出来。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革命者们在绝境中求生,在黑暗中寻觅黎明的坚定步伐。 随后,长征的序幕正式拉开。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将笔墨聚焦于红一方面军战士们踏上征途的每一个瞬间。从江西出发,跨越湘江,经历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再到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无数感人的故事,每一次战斗,都凝聚着革命先辈的鲜血与汗水。 二、 绝境中的辉煌:那些不朽的战役与不屈的精神 湘江战役,是红一方面军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役。在这场战役中,数万将士英勇牺牲,但他们用生命筑起了革命的屏障,为后续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作者以悲壮的笔墨,刻画了指战员们如何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如何在炮火连天中,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将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湘江的碧波,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的悲歌。 遵义会议,则是长征中的一个里程碑,一个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关键时刻。在遵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作者深入剖析了遵义会议的时代背景,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如何在生死关头,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深切忧虑,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拨乱反正,找到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这次会议,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程。 飞夺泸定桥,更是长征中的传奇篇章。作者生动地描绘了22位红军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上,用生命铺就胜利之路。他们用血肉之躯,以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夺取了通往胜利的关键桥梁。这一壮举,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更在精神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三、 雪山草地:生命禁区的磨砺与革命意志的升华 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最为严酷的考验。这里的环境,非人所能忍受。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生命如同风中残烛。缺衣少食,疾病肆虐,饥饿、疲惫、冻伤,成为了战士们最熟悉的“战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红一方面军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革命斗志。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那些在雪山之巅,在草地之中,感人的生死相助的故事。战士们将自己仅有的食物留给战友,将温暖的棉衣披在体弱的同志身上。他们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疲惫的身体,用革命的理想点燃心中的希望。即使倒下,他们的身躯也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枪,仿佛永远在战斗。 草地,一片荒芜而神秘的土地,在这里,生命变得异常脆弱,但革命的意志却如同野草一般,顽强地生长。饥饿的战士们,只能依靠野菜、树根充饥,甚至嚼食草根来缓解腹部绞痛。然而,他们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对理想的执着,对胜利的渴望。作者将读者带入那片充满艰辛的土地,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是什么支撑着这群年轻人,在这片死亡之地,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四、 胜利的曙光与精神的传承:长征的意义与永恒价值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红一方面军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抵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并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精神的颂歌。它所展现的,是红军战士们身上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生死相依的革命友情以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优良作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同星辰大海,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本书通过对红一方面军长征历史的回溯,深刻揭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需要汲取长征精神的力量,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一座巍峨的丰碑,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永不放弃。 “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感受英雄的壮丽。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它也呼唤着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长征精神融入血脉,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伟大作品,它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穿插了许多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使得长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厚重感。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更关注行军过程中那些“隐形”的细节——比如后勤保障的巨大挑战、不同部队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持队伍的组织性。这种全景式的视角,让我对整个长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一层面纱,总有新的感触涌上心头。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而非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层面描述的读者量身打造的佳作。

评分

这本《重走长征路(红一方面军)》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读完之后,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中的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对红一方面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信仰、如何相互扶持的描写,深深地震撼了我。那种面对绝境时的乐观和坚韧,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比如行军途中的口渴难耐、食物的匮乏,都让人心头一紧。作者似乎非常深入地研究了当时的史料和口述,使得整个叙事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重大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沉重与伟大。合上书本,我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历史记录,更是一堂生动的精神教育课,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信念”二字的真正分量。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实,更是一种体验和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的布局上,巧妙地平衡了宏观叙事与微观个例。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命运描摹,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具感染力,让我们看到了英雄光环背后,那些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读到某些段落,我的呼吸都会不自觉地变得沉重,那是对牺牲的无声致敬。这本书让我对“理想主义”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它不是空谈,而是通过最艰苦的实践和最坚定的意志铸就的。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真实感,展现了历史的残酷美学,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最卑微的起点和最黑暗的时刻。

评分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只是抱着了解历史的好奇心,没想到完全被情节所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堆砌着密密麻麻的人名和日期,而是非常注重“讲故事”,将那些宏大的战略部署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具体行军的片段中。比如,书中对某次关键渡河战役的描述,紧张感简直要穿透纸面,让人手心冒汗。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我能清晰地“看”到雪山草地那令人绝望的景象,以及战士们在饥饿和疲惫中互相搀扶前行的身影。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压力下的挣扎、人性光辉的闪现,以及普通人在伟大历史洪流中的选择。读完后,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敬佩,这不仅仅是对军事奇迹的赞叹,更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能对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夸张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混合着悲壮与希望的情绪基调。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所描述的抉择: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向前?作者在描述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时,用词精准而富有感染力,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刺骨的寒风和稀薄的空气。特别是对红一方面军内部思想交流和政治学习的侧写,展现了精神力量如何成为他们最可靠的武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记录历史,更是激活历史,让历史中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