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旅遊地理
定價:32.00元
作者:餘琳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112902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本書特色:
1.強調基礎知識與實用知識相結閤。本書主要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不求麵麵俱到,但求以實用有效為宗旨。內容突齣“遊”字,對中國旅遊資源和旅遊景點景區進行重點介紹。
2.把握時代脈搏,知識與時代同步。教材突齣現代旅遊的特點,對我國目前的旅遊熱區進行重點渲染,配有經典和時尚的旅遊綫路供學生參考。同時配備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多媒體教學提供瞭方便,有助於改進教學方法。全書采用**的數據資料。
3.突齣圖片的功能,教材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教材通過實訓項目,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如旅遊綫路的設計、繪製旅遊景點分布圖、傢鄉旅遊特色演繹,等等。
內容提要
本書由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兩部分組成。理論知識主要包括兩大部分:部分是中國旅遊地理的概況,主要介紹旅遊地理學的墓本概念、理論和方法;介紹中國旅遊環境的地理概況,並進行旅遊區劃;第二部分是中國旅遊地理區介紹,主要從各旅遊區的實際齣發,介紹區內主要旅遊景區景點的特色與旅遊綫路,探討該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嚮。
實踐知識以實習課為教學內容,主要有兩部分:部分為室內實習,主要包括填圖(中國旅遊資源的分布、中國交通綫路的分布、中國風景名勝的分布);遊覽綫路的設計。第二部分為野外實習,以廣東省主要的旅遊景區為主,分粵北、粵東、粵西三條綫路。
本書適用於旅遊類各專業師生、旅遊業相關從業人員。
目錄
齣版說明
前言
教學建議
上篇 中國旅遊概況
章 緒論
學習目標
引言
1.1 旅遊地理學的概念和學科性質
1.2 旅遊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和學習方法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中國旅遊地理環境概況
學習目標
引言
2.1 中國自然概況
2.2 中國人文概況
2.3 中國旅遊資源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與練習
實訓應用
知識鏈接
第3章 中國旅遊交通
學習目標
引言
3.1 旅遊交通方式及其特點
3.2 中國旅遊交通網絡的分布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與練習
實訓應用
知識鏈接
第4章 中國區域文化
學習目標
引言
4.1 中國區域文化概況
4.2 中國區域文化的劃分
本章小結
關鍵術語
思考與練習
實訓應用
知識鏈接
第5章 中國旅遊地理區劃
下篇 中國旅遊地理區
第6章 京畿要地——燕趙文化旅遊區
第7章 林海雪原——關東文化旅遊區
第8章 中華民族搖籃——中原文化旅遊區
第9章 峽榖巨川——巴蜀與楚文化旅遊區
0章 山水神秀——吳越文化旅遊區
1章 南國僑鄉——嶺南文化旅遊區
2章 石林洞鄉——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旅遊區
3章 坦蕩草原——濛古族遊牧文化旅遊區
4章 沙漠綠洲——西北少數民族遊牧文化
5章 世界屋脊——藏族高原遊牧文化旅遊區
6章 港澳颱旅遊區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著實考驗瞭編輯的功力,它完全打破瞭我對傳統旅遊書籍的刻闆印象。通常的旅遊指南總是按照行政區域劃分,讀起來乾巴巴的,但《中國旅遊地理》似乎更注重“主題綫索”的串聯。我注意到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水係對人類聚落的影響”,從長江流域的煙波浩渺到西北內陸河的生命之源,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中國的地理格局有瞭全新的認識。例如,書中對比瞭黃土高原與江南水鄉在旅遊資源開發上的差異,分析得入木三分,而不是簡單地贊美某個地方的風景如何秀麗。這種高度提煉和歸納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地貌景觀與文化心理”的章節,它探討瞭喀斯特地貌如何孕育齣奇特的民間信仰和建築樣式,這種跨學科的探討,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讀時可能被那些令人心馳神往的景點所吸引,再讀時則會沉浸於其背後復雜的地理成因和曆史演變,每次翻開都有新的發現,是那種值得反復咀嚼的書。
評分從閱讀感受上來說,這本書帶來的沉浸感是無與倫比的。它絕非那種適閤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閱的書籍,它要求讀者慢下來,靜下心來,像一位真正的地理學者那樣去“丈量”文字中的山川。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完一個關於某個古絲綢之路節點的章節後,會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想象著駝隊往來的艱辛,想象著綠洲的興衰,這種由文字引發的想象力,是如今快餐式文化産品難以提供的精神慰藉。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的人類活動如何塑造今日地貌的論述,尤其精彩,比如對古代水利工程遺址的考證,結閤現代遙感技術分析的成果,構建瞭一種“時空疊加”的閱讀體驗。整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大江奔流般氣勢磅礴,講述宏大的地質事件;時而又如涓涓細流般細膩溫柔,描繪一處山澗的苔蘚與溪流。這種敘事張力的變化,使得長篇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新鮮感和吸引力,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反復研讀的傑齣著作。
評分這本《中國旅遊地理》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寶藏讀物!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這本書的,原本隻是想找本輕鬆的遊記來看,沒想到卻意外地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壯麗山河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大門。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帶著讀者親身漫步於那些文字描繪的奇景之中。比如,書中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風土人情的描繪,簡直是栩栩如生,那些斑斕的服飾、獨特的建築風格,以及淳樸熱情的民風,都通過作者的文字躍然紙上,讓人心生嚮往,恨不得立刻收拾行囊,踏上那片神秘的土地。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敘述自然風光時,那種對地理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得每一個景點的描述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人文的溫度,並非簡單的堆砌辭藻,而是將地質變遷、氣候影響與人類活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幅立體而富有層次感的畫麵。讀完整本書,感覺自己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理解,從一個走馬觀花的遊客,升華為一個略懂皮毛的地理學徒,收獲之大,遠超我的預期。對於那些熱愛深度遊覽、渴望瞭解地域文化與自然奇觀之間內在聯係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僅是一本導遊手冊,更像是一部充滿詩意的地理教科書。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種名字聽起來有些“嚴肅”的書籍是抱有保留態度的,擔心它會充斥著枯燥的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卻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和親和力。它成功地找到瞭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黃金平衡點。作者在介紹復雜的構造地質學概念時,總能巧妙地嵌入一個生動的地方故事或一段當地人的口述曆史,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地理名詞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描述火山岩地貌時,作者引用瞭一段關於某地神靈傳說的民間故事來解釋岩石的形態,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既滿足瞭對知識的渴求,又照顧到瞭非專業讀者的接受程度。此外,書中對不同地域的旅遊適宜季節的分析,也極其精到,不是簡單地寫“四季皆宜”,而是詳細分析瞭不同季節在光照、濕度、植被色彩上的微小變化對遊覽體驗的影響,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體現瞭作者對旅行者體驗的尊重。這本書的文字如同高明的導遊,既能侃侃而談曆史地理的脈絡,又能體貼入微地為你規劃最佳的遊覽時機。
評分這本書的視野是極其開闊的,它沒有將中國局限於傳統的名山大川,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常常被主流旅遊綫路所忽略的“邊緣地帶”和“特殊地質單元”。這對我這種熱衷於探索小眾秘境的“驢友”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書中對戈壁灘、雅丹地貌、乃至青藏高原高海拔濕地的描寫,讓我對中國的“荒野之美”有瞭全新的敬畏感。作者在描繪這些極端環境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贊嘆,是任何高清照片都無法傳達的。特彆是關於氣候帶過渡區生態係統的討論,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熟知的那些“美景”往往是脆弱且稀有的,這無疑增加瞭我對保護這些自然遺産的責任感。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地理環境相互依存關係的探討,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旅遊指南,上升到瞭文化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層麵。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查閱地圖和相關曆史資料,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對地理學的二次學習熱情,是一本真正的“引人深思”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