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孔庙国子监论丛 2014年
定价:88.00元
作者: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161539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及演习礼乐的重要场所。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高学府兼具管理国家教育职能,也是皇帝临雍讲学及进士释褐簪花的重要场所。这两座古朴庄严的古建筑群,凝聚了五年中华文明史的精华——儒家文化和经学思想,荟萃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为悠久的教育范式——太学教育和科举制度,她虽古而不固,经世而不迁,历久而弥新。吴志友主编的这本《孔庙国子监论丛(2014年)》共分五个专题,即:孔庙国子监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博物馆学研究、专题研究、博物馆探索与实践,共35篇文章。
目录
孔庙 国子监研究
释奠礼的发展
明清两监五载·法本原实始于南——试论朱元璋创建南京国子监的历史作用
北京孔庙国子监匾联概述
民国时期孔庙国子监建筑损朽和修缮状况
孔子庙前导建筑略考——照壁、偏门篇
释菜礼的演变
张照书韩愈《石鼓歌》碑考释
乾隆《御制说经文石刻》易论阐析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碑文史证
乾隆三年“敕谕国子监祭酒业等官”匾额小考
嘉庆八年“敕谕国子监等官”匾额小考
简述台湾台南孔庙·
哈尔滨文庙“大祀规格”探究
循吏徐宗干海峡两岸传播儒学考
康熙辛丑进士董思恭考略
孔庙进士题名碑与科举
进士趣事(七)
儒家思想研究
《群书治要》:中国政治智慧集粹
宋明道学的资源与先声
寻求至善:儒家“仁”论成为中国自由主义伦理基础是否可能——儒家仁学起源、演进与道德形上学建构
民初尊孔思潮为帝制前奏说质疑
“新五常”体系创立刍论——“新五常”可为核心价值观
接续资源提供滋养
《论语》整体结构的研究综述及新探
子思为政思想初探——以郭店简《缁衣》等为参照
博物馆学
试析展览讲解规划——以《为官以德,天下己任——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为例
关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品征集体系的浅略思考
专题研究
“清道光潘锡恩翻刻朱熹集易系辞碑”的儒学文化内涵
漫笔福州文庙《福州历代进士名录》——“进士文化”应是闽都文化中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纲目体史书的流变与存世概况
京剧古典精神(一)
“清道光汾州府儒学信帖”考辨——兼谈清代乡饮酒礼
御书楼起源与发展之初探
浅谈阮元南北分派论
博物馆探索与实践
中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差异——谈赴美培训后的感受
中华传统礼仪实践——礼
2014年大事记
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孔庙国子监论丛 2014年》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面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庄严的历史气息,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墨色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对于一个不常接触学术专著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它,就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学府的文化积淀。我最欣赏的是它内页的排版布局,行距适中,页边距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篇幅较长的文章,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压迫。当然,作为一本集刊,不同作者的文字风格差异是必然的,但整体上,编辑团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文章的逻辑脉络和结构层次把握得相当到位,使得读者在面对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论证时,依然能保持清晰的思路。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祭孔礼仪变迁的论述,配图的质量和清晰度都极高,那些模糊不清的拓片和残缺的壁画线描,经过专业修复和高清再现,为我们理解历史细节提供了难得的视觉参考。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所载文化遗产的致敬,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
评分作为一名身处现代社会的观察者,阅读这些关于孔庙国子监的历史文献,最能引发我的思考的是其中蕴含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流动性问题。2014年的这辑论丛中,有几篇探讨了科举制度与地方士绅阶层关系的文章,尤其关注了那些在地方和中央权力网络中游走的“边缘”人物——比如屡试不第但仍积极参与地方教化的儒生。作者通过分析他们与孔庙祭祀活动的关联,揭示了教育体系是如何不仅选拔精英,同时也维系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这种分析是深刻且具有批判性的,它没有简单地美化古代的教育理想,而是揭示了制度运行中必然产生的张力与矛盾。读罢,我深感现代教育体系的诸多困境并非凭空出现,许多关于公平竞争、教育资源分配的讨论,在几百年前的儒家体系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只不过载体和方式不同而已。这种历史的参照系,让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这本《论丛》的学术贡献,在我看来,更多体现在其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前沿的梳理和拓展上。它像是一个年度的“学术扫描仪”,精准地捕捉了过去一年中,国内外学者在孔庙和国子监研究上的新发现和新方法。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篇关于数字化人文方法在古建筑形制研究中应用的尝试,虽然具体技术细节我不太精通,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趋势无疑为传统文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该辑收录的几篇针对海外汉学界研究成果的综述,视角客观且介绍详尽,帮助国内读者快速了解国际学术动态,避免了“闭门造车”。对于希望快速了解该领域最新研究热点和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消遣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份严肃的“研究报告”,指引着未来研究的方向。
评分翻开这本论丛,我立刻被其中一篇探讨明清时期国子监监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考据文章所吸引。作者似乎是用了几年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详尽地还原了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早晨的晨读声、午间的辩论,乃至于私下的交往与纠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于“学规”的细致解读,那些看似繁琐的条文背后,折射出的是古代士人阶层对自我约束和群体规范的极致追求。文章的论证过程极其扎实,引用的原始文献多为罕见的手抄本或地方志的零星记载,通过交叉印证,构建起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研究模型。虽然有些篇章的学术性略显枯燥,充斥着大量的引文和注释,但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才让这些关于古代教育制度的讨论拥有了不可撼动的说服力。它不再是教科书上泛泛而谈的概括,而是触手可及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片段,让人不禁想象,当年那些少年郎君们,是如何在这些古老的殿宇中,为自己的未来奋笔疾书的。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论丛的整体文风偏向理性与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美感。其中有几篇关于宋代祭文和碑刻文字的研究,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对古代文人优美的辞藻和精妙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赏析。特别是对几篇重要祭文的“腔调”分析,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文风的微妙变化,比如唐宋之际“雅正”与“沉郁”的转换,以及元明清时期对复古的偏执追求,这些分析使得枯燥的文献解读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祭坛上回荡的庄重诵读。这些文章的魅力,在于它们能够将冰冷的制度研究,升华为对古代精英文化品味的探讨。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仪式背后,所承载的审美和哲学追求。这些文字的节奏感和疏密变化,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文字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