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郵】--新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5冊) 97875325

【正版包郵】--新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5冊) 9787532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屈大均 陳永正等 校箋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詞
  • 屈大均
  • 文學
  • 古籍
  • 編年箋校
  • 全5冊
  • 正版
  • 包郵
  • 新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楓林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877
商品編碼:3001778173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正版包郵】--新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5冊)

定價:258元

作者:屈大均 陳永正等 校箋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2582877

字數:1295000

頁碼:2272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屈大均的詩歌,在當時即頗負盛名,清人毛奇齡稱其“廓然於天地之間,獨抒顥氣。超然獨行,當世罕儔”。(《道援堂集》序一)王煐又雲:“翁山之詩,如萬壑奔濤,一瀉韆裏,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嶺南三大傢詩選序》)錢謙益、硃彝尊、王士禛等名傢都對屈詩給以很高的評價。大均曾自負地說:“餘以《易》為詩,顛倒日月,鼓舞風雷,奔五嶽而走四瀆,使天下萬物皆聽命於吾筆端。神化其情,鬼變其狀,神齣於無聲,鬼入於無臭,以與造化者遊於不測,其纔化,學亦與之俱化。”(《六瑩堂詩集序》)他的詩縱橫恣肆,筆力矯健、氣韻瀋雄,寄托深遠。其詩各體俱佳,尤長於五言,五律*為特齣,如《魯連颱》一詩:“一笑無秦帝,飄然歸澥東。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古廟韆鞦月,荒颱萬木風。從來天下士,隻在布衣中。”這首詩作於1658年,時值作者離開廣東北遊,行至山東茌平縣,登魯連颱舊址,不禁對魯仲連建立的勛業産生深深的敬慕之情。此詩雄健豪邁,氣勢縱橫,內容和形式都達到高度的統一,因而廣為傳誦。大均的詩歌,風格多樣。其清幽雅澹的五律,尤得唐人神髓。如《攝山鞦夕》詩:“鞦林無靜樹,落葉鳥頻驚。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鬆門開積翠,潭影入空明。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徵。”屈大均號騷馀,以屈原自比,詩歌亦主張學習屈原,一則楚騷上承風雅,二則屈原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這一點與大均也非常契閤。他許多詩篇都采用《楚辭》中比興諷諭的手法,如《有所思》、《美女篇有贈》等。大均還認為《十九首》可以與《詩經》媲美,是古詩的本源,要認真學習。他還說要提高詩的藝術技巧,要像杜甫教導兒子一樣“熟讀《文選》理”,就是要領會《文選》中的精髓,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叫人學習六朝的創作方法,而不要將其彆為“僞體”以投嚮時尚,學習《文選》,效法六朝的目的是加強技巧的修養。他還主張學習杜甫,以杜甫為榜樣。強調學習杜甫是因為杜甫的詩歌在反映現實、揭露黑暗方麵更為深刻,作者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確實是繼承瞭杜甫的精神。屈大均還對李白備極推崇,他的詩歌繼承瞭李白的浪漫主義精神,但又緊緊地與現實結閤在一起,描寫現實,反映現實,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熔鑄在一起,自成麵目。是學李白比較成功的典範。他的詩在明末清初詩壇上,不僅在嶺南堪稱翹楚,放眼全國,亦堪稱名傢。

內容提要


《屈大均詩詞編年校箋》為屈大均現存詩詞作品(詩六韆七百餘首,詞三百餘首)的編年閤集,以康熙丁醜淩鳳翔刻本為底本,通校以陳阿平十五捲本及屈明洪十七捲本,並參校國學扶輪社本及《道援堂詩集》。本書的詩詞編年部分,均於每題詩詞之末作箋。箋的內容主要是:一、指齣該題作品的寫作時間;二、簡述作者當時的行蹤;三、箋釋題中或作品中有關的地名;四、箋釋題中所涉及的人物;五、間或點齣作品的要旨。不編年部分,則僅對有關地點、人物、要旨略作箋釋。書末附屈大均年譜簡編和諸傢友朋投贈詩文目錄、諸傢品題評論輯錄,為研究屈大均提供瞭完備的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廣東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大傢”。大均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自號泠君、華夫。番禺人。其父屈宜遇是位喜愛讀書的民間醫生,對大均教育督責甚嚴,“日誦不問何書,必以數韆言為率,親為講解,弗以諉之塾師也。傢貧,每得金,必以購書。”(《先考澹足公處士四鬆阡錶》)大均天資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十四歲能文,十五歲能詩,與同裏諸子結為西園詩社。十六歲補南海縣學生員,並得到同鄉釋函昰的介紹,從陳邦彥(陳恭尹之父)讀書於粵秀山。十七歲時為避清軍追捕而遁入空門,後還俗。工詩詞,與顧亭林、硃彝尊等清初大傢皆有來往。
陳永正(1941— ),字止水,號沚齋。1962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係,任廣州市第三十六中學語文教師。1978年考取中山大學中文係古文字專業研究生,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現為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中文係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華南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嶺南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傢協會第四、五屆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傢協會名譽主席,中華詩教學會會長。2015年12月7日,榮獲第二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奬。

文摘


序言



《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五冊)》 一、 巨匠心血,遺珠重現 屈大均,這位明末清初的文壇巨匠,以其深厚的學養、卓越的詩纔以及對嶺南文化的獨特貢獻,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詩詞,不僅是個人情感與人生際遇的抒發,更是那個時代社會風貌、曆史變遷的生動寫照。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其詩詞原著的流傳與研究曾麵臨諸多挑戰。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匯集當今學界翹楚,傾心打造《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五冊)》,旨在將這位文學巨匠的詩詞作品以最嚴謹、最詳盡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本套叢書以“編年”為綱,“箋校”為目,力求恢復屈大均詩詞的本來麵貌,並輔以深入細緻的解讀,讓讀者得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屈大均進行一場跨越幾個世紀的心靈對話。 二、 編年體例,脈絡清晰 本套叢書最大的亮點之一,便是其嚴謹的“編年”體例。詩詞的創作與作者的人生經曆、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通過將屈大均的詩詞按其創作年代一一梳理,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人生軌跡的起伏跌宕,情感世界的豐富變化,思想認識的逐漸深化。 從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到壯年時期的奔走呼號,再到晚年的歸隱田園,屈大均的生命曆程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在本套叢書的編年體係中徐徐展開。每首詩詞的創作時間,都與當時的曆史事件、個人經曆緊密相連,使得詩詞的解讀不再是孤立的文字遊戲,而是與宏大的曆史敘事融為一體。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何某首詩詞會流露齣慷慨激昂的情感,為何某篇作品會飽含深沉的憂思。這種編年式的呈現,不僅有助於把握屈大均詩詞的整體風格與發展脈絡,更能幫助讀者體味其詩歌的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 三、 箋校精良,解讀深入 “箋校”是本套叢書的另一個核心價值所在。曆代學者對屈大均詩詞的研究成果浩如煙海,但往往散見於各種專著與論文之中,不易係統查閱。本套叢書的編校團隊,匯集瞭國內外屈大均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他們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屈大均的現存詩詞作品進行瞭全麵、細緻的箋校。 校勘嚴謹: 編校團隊深入搜集、比對屈大均詩詞的各種傳世版本,如明刻本、清刻本、抄本等, painstaking地剔除字詞訛誤、篇章錯亂等問題,力求呈現最接近屈大均原意的文本。每一次校勘,都經過審慎考證,並附以詳細的校勘記,說明文字的來源與選擇依據,為學術研究提供堅實可靠的文本基礎。 箋注詳盡: 針對詩詞中的生僻字、典故、曆史事件、地理名稱、人物關係以及屈大均特有的嶺南文化特色,編校者進行瞭深入淺齣的箋注。這些箋注不僅解答瞭字麵上的疑問,更深入挖掘瞭詩詞背後的文化內涵、曆史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對於屈大均詩詞中那些承載著嶺南風土人情、地域特色和時代記憶的獨特詞語和意象,箋注更是細緻入微,力求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嶺南獨特的文化魅力。 考證精審: 針對詩詞創作的時間、地點、背景等,編校者查閱瞭大量的史料文獻,進行嚴謹的考證,並將其融入箋注之中。這使得讀者在閱讀詩詞時,能夠對詩詞的來龍去脈有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附錄豐富: 除詩詞正文外,本套叢書還可能包含屈大均的生平事跡、著作考、年譜、相關評論等附錄內容,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的屈大均研究體係。這些附錄內容,能夠幫助讀者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屈大均的文學成就及其曆史地位。 四、 價值彰顯,意義深遠 《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五冊)》的齣版,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學術價值: 奠定屈學研究新基礎: 本套叢書以其嚴謹的校勘與詳實的箋注,為屈大均詩詞的研究樹立瞭新的標杆,為海內外學者提供瞭最權威、最可靠的研究文本。 促進對屈大均思想的深入認識: 通過編年體例與精細解讀,讀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屈大均的政治思想、哲學觀念、文學主張以及他對嶺南文化的深厚情感,從而對其思想體係有更全麵的認識。 豐富古典詩詞研究的維度: 屈大均的詩詞承載瞭明清之際特殊的社會曆史信息,其獨特的嶺南視角也為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有助於打破以往研究的地域局限,拓展研究的視野。 現實意義: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屈大均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本套叢書的齣版,是搶救、整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舉措,有助於喚醒公眾對這位偉大詩人的關注,重拾對古典詩詞的熱情。 提供文化教育的寶貴資源: 對於廣大高校師生、文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本套叢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和入門讀物。它將使晦澀的古典詩詞變得易於理解,拉近讀者與這位偉大的古代文人之間的距離。 激發新的研究與創作靈感: 嚴謹的學術成果往往能激發新的研究視角與學術爭鳴。本套叢書的問世,必將激勵新一代學者在屈大均的研究領域繼續深耕,也可能為當代文學創作提供寶貴的靈感來源。 五、 編纂團隊,信心保證 本套叢書的編纂,凝聚瞭一批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傢學者的心血。他們不僅對屈大均及其作品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更具備嚴謹細緻的治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從史料搜集、版本比對,到字詞釋義、文化解讀,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做到最好,確保瞭叢書的學術品質與可靠性。 六、 結語 《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全五冊)》不僅僅是一套書籍,它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深度對話。它將引領讀者穿越曆史的塵煙,走進屈大均的詩詞世界,感受那份時代的激情與人文的光輝。這套集學術性、普及性、珍藏性於一體的巨著,必將成為屈大均研究領域的重要裏程碑,並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期待,這套飽含心血的叢書,能夠成為您案頭的必備珍藏,引領您領略屈大均詩詞的無窮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拿到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裝幀設計得很有古樸典雅的氣息,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顔色,讓人一翻開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文人墨客輩齣的年代。雖然我之前也讀過一些關於明末清初文人的研究,但真正係統地、按時間脈絡梳理一位重要詩人的作品,並且附帶詳盡箋注的,著實不多見。尤其是“屈大均”這位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詩詞往往蘊含著深沉的傢國之思和對地方風物的獨特觀察,一般的選本很難將這種“編年”的精髓體現齣來。我特彆期待看到這五冊是如何將他一生不同階段的心境、際遇,通過詩歌的演進而展現齣來的。箋校的細緻程度,直接決定瞭閱讀的深度,希望裏麵的考據能紮實可靠,能為我們這些後學者提供一個堅實的文本基礎去理解那個動蕩時期的知識分子群像。從封麵設計到內頁排版,都能看齣齣版方在整理古典文獻方麵的用心,這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實在難得。

評分

我最近癡迷於研究清初詩歌中“遺民情結”的錶達方式,屈大均的詩作無疑是其中繞不開的一座高峰。很多學者隻關注他與陳恭尹等人的交集,但往往忽略瞭他詩歌語言本身的革新與地方色彩的融閤。這套書的價值,我認為更在於“箋校”二字上。箋注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應是曆史背景、典故齣處的梳理,甚至是對方言、地理名詞的考證。比如他詩中常齣現的嶺南特有的物候或風俗,若無詳盡的箋注,讀者很可能失之交臂,無法體會那種“入骨三分”的地域之美與悲涼。我打算先重點翻閱標注瞭重大曆史事件前後的詩作部分,看看編年體如何幫助我們把握他情緒的起伏與轉嚮,畢竟,一個時代的命運是如何投射在個體心靈上的,詩歌是最直接的載體,而紮實的箋校就是解讀這載體的鑰匙。

評分

說實話,我對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通常需要極大的毅力纔能啃下去,很多時候,市麵上的“普及版”又過於淺白,丟失瞭原著的韻味和學理深度。這套《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從書名上判斷,它顯然是麵嚮有一定基礎的讀者和研究者的,這正閤我意。我最看重的是其“編年”的係統性。屈大均的生平和創作是緊密交織的,離開瞭時間軸,他的那些“懷纔不遇”和“故國之思”就容易被籠統化處理。想象一下,能清晰地看到他不同時期交往的人物、行走的路綫,如何一步步催生齣不同風格的篇章,那種閱讀體驗是零散的選本所不能比擬的。如果箋注能做到對“佚文”或“存疑”部分的審慎處理,並給齣閤理的推測和引證,那更是功德無量,它將成為我書架上參考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

這套書的厚度和分冊數量(全五冊)讓我感受到瞭齣版方對這位詩人的重視程度,它不是簡單地齣版一本“名傢精選”,而是力求做一個相對完備的文本工程。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詩詞産生環境的考據。對於屈大均這樣一位身處變局的文人,他的詩歌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很多看似寫景詠物之作,實則蘊含著對時局的隱喻或對故土的眷戀。我希望這套箋校本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比如對某些典故的引用,能挖掘齣其在當時特定的政治語境下的“潛颱詞”。如果能對不同版本之間的異文進行細緻的比對和說明,那就更體現瞭學術價值。閱讀古典詩詞,最怕的就是被誤導或信息不全,這套書的厚重感似乎預示著它在文本的嚴謹性上是下足瞭功夫的,讓人讀起來更為安心。

評分

自從我開始關注清初詩人的“地方性書寫”以來,屈大均的嶺南詩歌就一直讓我著迷。他的筆觸細膩入微,將南方的濕熱、獨特的物産,融入到宏大的傢國情懷之中,形成瞭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美學風格。這套全五冊的編年箋校,最吸引我的就是它是否能完整呈現這種“地方感”的漸變。我想看看,他是如何從初入嶺南時的隔閡與觀察,逐步深入到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最終將其融入到對整個失土的哀悼之中。箋注如果能輔以地圖、地方誌的對照,那就更完美瞭。我期待著通過這套書,能夠更立體地把握屈大均詩歌中那種“以地方寄托大義”的復雜心緒,這不僅僅是文學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知識分子在逆境中尋求精神安頓的獨特方式,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和揣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