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新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5册) 97875325

【正版包邮】--新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5册) 978753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屈大均 陈永正等 校笺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
  • 屈大均
  • 文学
  • 古籍
  • 编年笺校
  • 全5册
  • 正版
  • 包邮
  • 新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877
商品编码:3001778173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正版包邮】--新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5册)

定价:258元

作者:屈大均 陈永正等 校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2582877

字数:1295000

页码:227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屈大均的诗歌,在当时即颇负盛名,清人毛奇龄称其“廓然于天地之间,独抒颢气。超然独行,当世罕俦”。(《道援堂集》序一)王煐又云:“翁山之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岭南三大家诗选序》)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禛等名家都对屈诗给以很高的评价。大均曾自负地说:“余以《易》为诗,颠倒日月,鼓舞风雷,奔五岳而走四渎,使天下万物皆听命于吾笔端。神化其情,鬼变其状,神出于无声,鬼入于无臭,以与造化者游于不测,其才化,学亦与之俱化。”(《六莹堂诗集序》)他的诗纵横恣肆,笔力矫健、气韵沈雄,寄托深远。其诗各体俱佳,尤长于五言,五律*为特出,如《鲁连台》一诗:“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澥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这首诗作于1658年,时值作者离开广东北游,行至山东茌平县,登鲁连台旧址,不禁对鲁仲连建立的勋业产生深深的敬慕之情。此诗雄健豪迈,气势纵横,内容和形式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因而广为传诵。大均的诗歌,风格多样。其清幽雅澹的五律,尤得唐人神髓。如《摄山秋夕》诗:“秋林无静树,落叶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影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屈大均号骚馀,以屈原自比,诗歌亦主张学习屈原,一则楚骚上承风雅,二则屈原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一点与大均也非常契合。他许多诗篇都采用《楚辞》中比兴讽谕的手法,如《有所思》、《美女篇有赠》等。大均还认为《十九首》可以与《诗经》媲美,是古诗的本源,要认真学习。他还说要提高诗的艺术技巧,要像杜甫教导儿子一样“熟读《文选》理”,就是要领会《文选》中的精髓,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叫人学习六朝的创作方法,而不要将其别为“伪体”以投向时尚,学习《文选》,效法六朝的目的是加强技巧的修养。他还主张学习杜甫,以杜甫为榜样。强调学习杜甫是因为杜甫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揭露黑暗方面更为深刻,作者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确实是继承了杜甫的精神。屈大均还对李白备极推崇,他的诗歌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又紧紧地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描写现实,反映现实,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熔铸在一起,自成面目。是学李白比较成功的典范。他的诗在明末清初诗坛上,不仅在岭南堪称翘楚,放眼全国,亦堪称名家。

内容提要


《屈大均诗词编年校笺》为屈大均现存诗词作品(诗六千七百余首,词三百余首)的编年合集,以康熙丁丑凌凤翔刻本为底本,通校以陈阿平十五卷本及屈明洪十七卷本,并参校国学扶轮社本及《道援堂诗集》。本书的诗词编年部分,均于每题诗词之末作笺。笺的内容主要是:一、指出该题作品的写作时间;二、简述作者当时的行踪;三、笺释题中或作品中有关的地名;四、笺释题中所涉及的人物;五、间或点出作品的要旨。不编年部分,则仅对有关地点、人物、要旨略作笺释。书末附屈大均年谱简编和诸家友朋投赠诗文目录、诸家品题评论辑录,为研究屈大均提供了完备的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广东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自号泠君、华夫。番禺人。其父屈宜遇是位喜爱读书的民间医生,对大均教育督责甚严,“日诵不问何书,必以数千言为率,亲为讲解,弗以诿之塾师也。家贫,每得金,必以购书。”(《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大均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十四岁能文,十五岁能诗,与同里诸子结为西园诗社。十六岁补南海县学生员,并得到同乡释函昰的介绍,从陈邦彦(陈恭尹之父)读书于粤秀山。十七岁时为避清军追捕而遁入空门,后还俗。工诗词,与顾亭林、朱彝尊等清初大家皆有来往。
陈永正(1941— ),字止水,号沚斋。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广州市第三十六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2015年12月7日,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文摘


序言



《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五册)》 一、 巨匠心血,遗珠重现 屈大均,这位明末清初的文坛巨匠,以其深厚的学养、卓越的诗才以及对岭南文化的独特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与人生际遇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的生动写照。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其诗词原著的流传与研究曾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汇集当今学界翘楚,倾心打造《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五册)》,旨在将这位文学巨匠的诗词作品以最严谨、最详尽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套丛书以“编年”为纲,“笺校”为目,力求恢复屈大均诗词的本来面貌,并辅以深入细致的解读,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屈大均进行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心灵对话。 二、 编年体例,脉络清晰 本套丛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其严谨的“编年”体例。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通过将屈大均的诗词按其创作年代一一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人生轨迹的起伏跌宕,情感世界的丰富变化,思想认识的逐渐深化。 从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壮年时期的奔走呼号,再到晚年的归隐田园,屈大均的生命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本套丛书的编年体系中徐徐展开。每首诗词的创作时间,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使得诗词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文字游戏,而是与宏大的历史叙事融为一体。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某首诗词会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何某篇作品会饱含深沉的忧思。这种编年式的呈现,不仅有助于把握屈大均诗词的整体风格与发展脉络,更能帮助读者体味其诗歌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 三、 笺校精良,解读深入 “笺校”是本套丛书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所在。历代学者对屈大均诗词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但往往散见于各种专著与论文之中,不易系统查阅。本套丛书的编校团队,汇集了国内外屈大均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屈大均的现存诗词作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笺校。 校勘严谨: 编校团队深入搜集、比对屈大均诗词的各种传世版本,如明刻本、清刻本、抄本等, painstaking地剔除字词讹误、篇章错乱等问题,力求呈现最接近屈大均原意的文本。每一次校勘,都经过审慎考证,并附以详细的校勘记,说明文字的来源与选择依据,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文本基础。 笺注详尽: 针对诗词中的生僻字、典故、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人物关系以及屈大均特有的岭南文化特色,编校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笺注。这些笺注不仅解答了字面上的疑问,更深入挖掘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屈大均诗词中那些承载着岭南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和时代记忆的独特词语和意象,笺注更是细致入微,力求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岭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考证精审: 针对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背景等,编校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进行严谨的考证,并将其融入笺注之中。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诗词时,能够对诗词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附录丰富: 除诗词正文外,本套丛书还可能包含屈大均的生平事迹、著作考、年谱、相关评论等附录内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屈大均研究体系。这些附录内容,能够帮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屈大均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四、 价值彰显,意义深远 《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五册)》的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学术价值: 奠定屈学研究新基础: 本套丛书以其严谨的校勘与详实的笺注,为屈大均诗词的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最权威、最可靠的研究文本。 促进对屈大均思想的深入认识: 通过编年体例与精细解读,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屈大均的政治思想、哲学观念、文学主张以及他对岭南文化的深厚情感,从而对其思想体系有更全面的认识。 丰富古典诗词研究的维度: 屈大均的诗词承载了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信息,其独特的岭南视角也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打破以往研究的地域局限,拓展研究的视野。 现实意义: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屈大均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套丛书的出版,是抢救、整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唤醒公众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关注,重拾对古典诗词的热情。 提供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 对于广大高校师生、文学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套丛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和入门读物。它将使晦涩的古典诗词变得易于理解,拉近读者与这位伟大的古代文人之间的距离。 激发新的研究与创作灵感: 严谨的学术成果往往能激发新的研究视角与学术争鸣。本套丛书的问世,必将激励新一代学者在屈大均的研究领域继续深耕,也可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灵感来源。 五、 编纂团队,信心保证 本套丛书的编纂,凝聚了一批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的心血。他们不仅对屈大均及其作品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具备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从史料搜集、版本比对,到字词释义、文化解读,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最好,确保了丛书的学术品质与可靠性。 六、 结语 《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全五册)》不仅仅是一套书籍,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它将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尘烟,走进屈大均的诗词世界,感受那份时代的激情与人文的光辉。这套集学术性、普及性、珍藏性于一体的巨著,必将成为屈大均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并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期待,这套饱含心血的丛书,能够成为您案头的必备珍藏,引领您领略屈大均诗词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痴迷于研究清初诗歌中“遗民情结”的表达方式,屈大均的诗作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很多学者只关注他与陈恭尹等人的交集,但往往忽略了他诗歌语言本身的革新与地方色彩的融合。这套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在于“笺校”二字上。笺注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应是历史背景、典故出处的梳理,甚至是对方言、地理名词的考证。比如他诗中常出现的岭南特有的物候或风俗,若无详尽的笺注,读者很可能失之交臂,无法体会那种“入骨三分”的地域之美与悲凉。我打算先重点翻阅标注了重大历史事件前后的诗作部分,看看编年体如何帮助我们把握他情绪的起伏与转向,毕竟,一个时代的命运是如何投射在个体心灵上的,诗歌是最直接的载体,而扎实的笺校就是解读这载体的钥匙。

评分

说实话,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通常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啃下去,很多时候,市面上的“普及版”又过于浅白,丢失了原著的韵味和学理深度。这套《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从书名上判断,它显然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和研究者的,这正合我意。我最看重的是其“编年”的系统性。屈大均的生平和创作是紧密交织的,离开了时间轴,他的那些“怀才不遇”和“故国之思”就容易被笼统化处理。想象一下,能清晰地看到他不同时期交往的人物、行走的路线,如何一步步催生出不同风格的篇章,那种阅读体验是零散的选本所不能比拟的。如果笺注能做到对“佚文”或“存疑”部分的审慎处理,并给出合理的推测和引证,那更是功德无量,它将成为我书架上参考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套书的厚度和分册数量(全五册)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对这位诗人的重视程度,它不是简单地出版一本“名家精选”,而是力求做一个相对完备的文本工程。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诗词产生环境的考据。对于屈大均这样一位身处变局的文人,他的诗歌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很多看似写景咏物之作,实则蕴含着对时局的隐喻或对故土的眷恋。我希望这套笺校本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对某些典故的引用,能挖掘出其在当时特定的政治语境下的“潜台词”。如果能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说明,那就更体现了学术价值。阅读古典诗词,最怕的就是被误导或信息不全,这套书的厚重感似乎预示着它在文本的严谨性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让人读起来更为安心。

评分

这套书拿到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装帧设计得很有古朴典雅的气息,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颜色,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虽然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明末清初文人的研究,但真正系统地、按时间脉络梳理一位重要诗人的作品,并且附带详尽笺注的,着实不多见。尤其是“屈大均”这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对地方风物的独特观察,一般的选本很难将这种“编年”的精髓体现出来。我特别期待看到这五册是如何将他一生不同阶段的心境、际遇,通过诗歌的演进而展现出来的。笺校的细致程度,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深度,希望里面的考据能扎实可靠,能为我们这些后学者提供一个坚实的文本基础去理解那个动荡时期的知识分子群像。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能看出出版方在整理古典文献方面的用心,这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实在难得。

评分

自从我开始关注清初诗人的“地方性书写”以来,屈大均的岭南诗歌就一直让我着迷。他的笔触细腻入微,将南方的湿热、独特的物产,融入到宏大的家国情怀之中,形成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美学风格。这套全五册的编年笺校,最吸引我的就是它是否能完整呈现这种“地方感”的渐变。我想看看,他是如何从初入岭南时的隔阂与观察,逐步深入到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最终将其融入到对整个失土的哀悼之中。笺注如果能辅以地图、地方志的对照,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书,能够更立体地把握屈大均诗歌中那种“以地方寄托大义”的复杂心绪,这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安顿的独特方式,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揣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