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联大期间,罗庸先生携李觐高、马雍、张盛祥、李广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阴法鲁等学生八人于昆明小东门外盘龙江堤畔等地,每周一次讲授中国学术。这些讲课整理出来就是《习坎庸言》。罗庸所著的《习坎庸言校正(精)》除《缘起》和《规约》外,正文分为内、外篇,各八个专题,分十七次讲授。内篇《勉学》《识仁》是本次讲习的根本和出发点,《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则涵盖了经、史、子、集,传统学术,灿然于此。外篇八个专题《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则为内篇张目,属于中国文化史的范畴。内外篇交叉讲授体现了罗庸先生学术研究一贯的方法:把学术问题放到文化史的背景中讨论。
罗庸(1900—1950),蒙古族,原籍江苏江都,生于北京。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在***任职,同时在北大、北师大等学校兼课。1927年秋应鲁迅之邀,到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1931年到浙江大学;1932年起回北大任教。抗日战争中在西南联大,曾任联大中文系系主任。联大结束后任教于昆明师范学院;1949年赴重庆,到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于北碚。 他是当时知名的文学研究专家,兼擅诗词骈文,所填写的《满江红》,被作为西南联大校歌传唱。他讲课音调铿锵,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他的杜诗专题课是联大*叫座的课程之一。但他留下的著作**少,所著《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均是学生整理的演讲稿。
缘起
规约
内篇一  勉学
外篇一  种族
内篇二  识仁
外篇二  文化
内篇三  六艺
外篇三  质文
内篇四  诸史
外篇四  礼乐
内篇五  九流
外篇五  乡党
内篇六  理学
外篇六  学校
内篇七  经世
外篇七  儒侠
内篇八  文章
外篇八  风俗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纹理摸上去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细腻。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内敛而雅致的书卷气,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仿佛瞬间被拉入了一个宁静的阅读空间。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深度阅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更是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书脊坚固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也十分适合单手持握,无论是泡茶时轻捧,还是在通勤路上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这种对手工和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当今快餐化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对话邀请。作者以一种极为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文本的框架,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反而流露出一种对所讨论主题深沉的热爱与敬畏。他巧妙地运用了历史的纵深感,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脉络中去审视当下的议题。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阐述其观点时,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论据,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辨析。这种“带着读者走”的方式,而不是“强行灌输”的姿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读完引言,我已经能感觉到,接下来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智力上的挑战,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头扎进正文之中。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在论证逻辑上的严密性堪称典范。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句子结构复杂却又清晰有力,充满了内在的节奏感。他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哲学,尽管探讨的主题可能涉及深奥的理论或晦涩的典故,但经过他精妙的梳理和阐释后,复杂的概念也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拨开云雾见天日。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观点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平衡感和客观性,他不会轻易地将任何一种立场简单化或标签化,而是将不同的声音并置,让读者自行权衡其价值。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即便是不完全赞同某些结论,也会对作者的求真精神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更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在拓展读者视野方面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知识的梳理和阐发上,而是不断地将主题与更宏大的人类经验、哲学思考连接起来。每读完一个章节,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许多新的疑问和联想,仿佛作者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让我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它成功地做到了“立足经典,面向未来”,既保留了对传统的尊重和挖掘,又勇敢地提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见解。这种启发性,是任何一本仅仅罗列事实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心境开阔了许多,也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坚定的求索意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峻刻板,也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轻浮流俗,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中,时不时会蹦出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机锋或典雅的比喻,这些点缀如同在平坦的旅途中偶尔出现的风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时放慢速度,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本身的韵味太足,值得反复咀嚼。例如,他对某个历史人物性格的描摹,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其复杂多面的内心世界,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叹服。这种富有文学性的表达,让我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美文的纯粹乐趣,这对于提升个人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