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注
定价:20.00元
作者:马一浮,虞万里 点校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403420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马一浮先生于佛学有极深的造诣,李叔同的出家和佛学信仰的建立就直接受马先生影响,熊十力的代表作《新唯识论》由马先生题签作序。★但人们一般只关注马一浮先生的《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等论述儒学方面的著作,甚至不知马先生还以佛学注释过《》。更多推荐:徐梵澄著译选集(四种):《尼采自传》《薄伽梵歌》《玄理参同》《陆王学述》
内容提要
马一浮自序:
此庚申年逭暑所作。以义印合般若、方等,于禅则与洞山为近,触言玄会,亦似通途寥廓,无有塞碍。后以病缘中辍,不复措意。维老氏之旨未必如斯,理既冥符,言象可略。如遇玄解之士,亦可相与解颐耳。蠲叟。
目录
作者介绍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与熊十力、梁漱溟合称为“新儒家三圣”。于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主要著作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注》《法数钩玄》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套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和晦涩,毕竟是专业的点校工作。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多虑了。虽然内容极其严谨,但行文的脉络却出奇地清晰流畅。就好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璞玉,精心雕琢成一件件温润光洁的艺术品,让你在欣赏其精妙结构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整体流淌出的古典韵味。特别是那些涉及不同版本之间相互印证的段落,作者们那种“宁失勿滥”的审慎态度,让人对他们的学术操守肃然起敬。这不是一份敷衍了事的整理,而是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学术结晶。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对底本选择的说明,那种对文献源流的清晰梳理,为后续的研究者铺平了道路,体现了真正的学术担当。这本书,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典范。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某个特定文本的校注合集,它本身就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献学精神的教科书。我特别留意了马一浮先生与虞万里先生在处理某些特定篇章时的风格差异(尽管他们是合作者),那种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学者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通过点校的细节得以微妙地体现。这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再是单线条的解读,而是多维度的学术景观。对于那些致力于古典文学、历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文献基础是极其扎实和可靠的。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挖掘一座永远也探不完的知识矿藏。它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对待历史和文本的敬畏之心与精益求精的态度。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文献整理和校注的著作,简直是文史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心中的“宝藏”!我拿到书的时候,光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和详尽的考证,就忍不住要翻上好一阵子。作者们对史料的掌握程度令人叹服,仿佛他们能与那些千年前的文人墨客隔空对话一般。尤其是那些对于疑难字词的辨析,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推理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不同于那些只停留在表面介绍的普及读物,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扎根于文本,服务于理解”。它不只是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融入了点校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每每读到一处关键的校勘点,都能体会到古籍整理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珍惜如今能轻松阅读到这经过精心打磨的文本。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文本,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和解读古代文献的典范,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文本敏感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专业注释的易读性,又保持了古籍的典雅气质。我习惯在咖啡馆里阅读,以往很多学术书籍厚重且版式拥挤,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却能在保证信息密度的情况下,给人一种舒展的阅读体验。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一章节,会发现作者们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古籍脱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艺术家的想象力——他们既要符合语境,又要符合古人的书写习惯,这种拿捏分寸的功力,非一日之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原本冰冷的考据工作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一种安静而坚韧的治学之美。读完会有一种“心静自然凉”的满足感。
评分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阅读古代典籍常因版本差异和注释缺失而感到挫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场及时的“学术雨露”。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读者,而是耐心地引导我们进入文本深处。那些详尽的校勘记,与其说是学术的脚注,不如说是与古代作者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些细微的增删、订正,我们仿佛能瞥见原稿的真实面貌。更让我惊喜的是,点校者并非墨守成规,他们总能在尊重传统考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修正,使得这部看似传统的整理工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让晦涩的古文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窥探古代知识的门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在“学术高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