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传释词(高邮王氏四种之四)
定价:80.00元
作者:(清)王引之 撰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806431740
字数: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引之始撰《经传释词》十卷,始刊于嘉庆三年,前有自序一首。王嘉庆二十四年再版,其师阮伯元序其书,备致赞誉,称「高邮王氏乔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昔聆其『终风』诸说,每为解颐」,其倾倒可知。其受业北子胡培晕撰《书后》亦云:「是书专释语词虚字,辟前古未有之途经,荟萃众解,津逮后人,足补《尔雅》之阙」(见胡氏《研六堂文钞》卷七)。今读王氏《释词》,多有创解,尤于前人未安之说,悉举而正之,其所阐明,涣若冰释。于今治古学者,殆无不家置一编以供检核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清晰的逻辑脉络。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堆砌资料,而是遵循了一种自然的、由浅入深的递进方式,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语义迷宫中。首先是基础的词义界定,然后是不同典籍中的用例对比,最后才是作者自己基于大量一手资料得出的精炼结论。这种三段式的论证结构,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跟上思路,不会轻易迷失方向。而且,在处理那些争议较大的词条时,作者的态度是极其审慎和谦逊的,他会清晰地列出各种主要的学说,并分析其合理与不足,而不是武断地下定论。这种开放且包容的学术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这本书的编排,无疑是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既是案头的常备工具书,也是可以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古朴的米黄色纸张,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雅致。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部分的处理,既坚固耐用,又方便在书架上取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触感温润,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古籍整理本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而且,装帧的整体风格与书名所暗示的学术深度完美契合,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仿佛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它排版时留白的艺术,那种恰到好处的疏密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还是茶室,都显得格调非凡。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珍视书籍实体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之心。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传统文化领域耕耘的人来说,能遇到这样一本扎实可靠的参考书,简直是莫大的幸运。它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某几个词条的解释上,而是体现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学术参照系。在如今信息爆炸、真伪难辨的环境下,这种经过长期锤炼、立得住脚的考据成果,如同灯塔一般指引方向。我发现,每当我在处理其他古籍文本时遇到晦涩之处,翻阅此书,总能找到令人信服的佐证或全新的切入角度。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夯实和补充,它让许多以往依赖零散笔记或口耳相传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化的梳理和确凿的文本支持。这使得我们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时,拥有了一个坚实的共同基础,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可以说,它是我们这个小圈子里,近期最受推崇的一部“案头必备”。
评分这本书在文字风格上保持了一种令人心安的古典韵味,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感。作者的笔调平实而凝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古籍的艰深,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复杂的考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朴素的文风,反而更显出文本本身的重量感和权威性。每每夜深人静时,捧读此书,仿佛能听到古籍在低语,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微差别,在作者的文字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个人尤其欣赏那些在释义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治学心得,比如对某一派学说的某种坚持或反思,这些“题外话”往往蕴含着比正文更深刻的洞见。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的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前辈,耐心地为你讲解他穷尽一生精力才勘破的疑难,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诲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鉴赏和辨析能力。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关于古代文献考证的作品,其选材和汇编的严谨程度,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编者在字词释义上的那种“锱铢必较”的匠人精神。很多看似简单的古语词汇,经过层层剥茧的梳理,展现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微妙的语义流变,这对于理解古文的精髓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旁证时所展现出的广博学识,不仅限于本门学问,还涉及当时的礼制、风俗甚至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语境。这种深入骨髓的考据,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整理,而是真正浸润其中,与古人对话的成果。每次读到一处精妙的辨析,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更是在“重构”古代士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其他泛泛之作难以比拟的,完全配得上“传世之作”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