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译注 9787532563913

世说新语译注 97875325639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为之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文学
  • 历史
  • 古典
  • 注译
  • 刘义庆
  • 魏晋风流
  • 名著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3913
商品编码:300215148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说新语译注

定价:48.00元

作者:张为之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325639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世说新语译注》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内容提要


  《世说新语译注》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著,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绝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古道遗音:魏晋风流人物画卷》 卷首语: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生于微澜之间。魏晋,一个风云激荡、名士辈出的时代,如同一幅恢弘的历史长卷,在岁月的洪流中徐徐展开。它既有金戈铁马、王朝更迭的壮阔,更有清谈玄理、洒脱不羁的诗意。而在这幅画卷中,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他们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洞察世事的智慧,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邃追问,至今仍回响不绝,仿佛古老的回音,拨动着现代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古道遗音》便试图捕捉那些最闪耀的星辰,描绘魏晋时期那些令人难忘的风流人物,让他们不朽的言行,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被我们聆听,被我们感悟。 引言:千年回响的时代之声 魏晋风流,是一个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描摹的独特文化符号。它并非全然的颓废,也非全然的洒脱,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气质的集合。在那个礼崩乐坏、门阀政治日渐衰落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挑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探寻生命的本真。士人们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束缚,转向老庄的玄学,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他们以“言志”、“明理”为旨归,在山水之间、杯盏之间,在与友人的纵论天下、辨析玄理之中,展现出惊人的才情与独立的思考。《古道遗音》将带您重回那个时代,聆听那些远去的声响,感受那份不羁的灵魂。 第一章:乱世中的清谈与风骨——“名士”的诞生 魏晋之初,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一个权力斗争激烈的乱世。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杰出的文人名士异军突起,他们不屑于官场的倾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精神世界的探索。 竹林七贤的孤寂与狂放: 阮籍的“隐晦放达”,嵇康的“非世俗之语”,刘伶的“放浪形骸”,他们用佯狂、酗酒、隐逸来对抗污浊的现实,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宣言。他们的诗歌、散文,字字珠玑,充满了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对世事无常的洞察,以及对内心自由的执着追求。比如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以其决绝而又充满智慧的笔触,划清了与世俗的界限,展现了其孤高的人格。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名士的生平,还原他们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以及这些言行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何晏与王弼的玄学新声: 作为玄学集大成者,何晏与王弼将老庄思想与政治现实巧妙结合,开创了“玄学”的时代。他们对《周易》、《老子》的解读,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士人阶层,更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清谈”,并非空泛之论,而是充满智慧的辩论,是精神世界的交锋。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以“有”与“无”、“名”与“实”等概念,重塑当时的思想格局,以及他们如何在政治漩涡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超脱。 第二章:山水与诗意——自然中的精神寄托 在魏晋时期,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致,更是士人精神的寄托和生命哲学的体现。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慰藉,体悟大道,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的田园牧歌: 陶渊明,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以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为后人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归隐图景。他的诗歌,洗净铅华,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饱受战乱与官场黑暗之后,他毅然选择归隐,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安放在了淳朴的田园生活之中。我们将深入解读陶渊明的诗歌,体会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对人生真谛的独特理解。 谢灵运的山水游踪: 谢灵运,这位富有才华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将山水写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是第一个自觉地、有意识地描绘山水景色的诗人,更是将山水之美与人生之感相融合的鼻祖。他的游踪遍布名山大川,他的笔下山水,既有宏大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描摹。我们将跟随谢灵运的足迹,感受他笔下壮丽的山河,以及他在山水之间流露出的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第三章:才情与风流——名士风度的多重奏 魏晋风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名士。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造诣深厚,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植的诗情画意: 被誉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曹植以其“七步成诗”的典故而闻名。他的诗歌,想象奇特,感情奔放,意象瑰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他对爱情的歌咏,对故乡的思念,对政治抱负的无奈,都化为他笔下动人的篇章。我们将赏析曹植的诗歌,感受那份“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凄美,以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深情。 左思的《三都赋》与现实关照: 左思,这位出身寒门却才华出众的文人,凭借一篇《三都赋》一举成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他的赋,不仅展现了宏大的叙事能力,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将解读《三都赋》的艺术成就,以及左思如何在文学领域打破门阀观念,展现出普通人的力量。 王羲之的笔墨丹青: “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不仅是技巧的绝顶,更是人格精神的体现。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仅是一篇行乐图的序文,更是书写了那个时代文人雅集的风貌,以及作者感怀身世的真情流露。我们将探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感受他笔墨之间的生命力,以及他如何在点画之间传递出魏晋名士的洒脱与风雅。 第四章:智慧与洞察——人生哲思的闪光点 在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那些关于生死、关于名利的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启迪。 刘伶的醉中乾坤: “唯饮者留其名,累世不忘”,刘伶以酒消愁,以醉为乐,他的《酒德颂》以一种近乎叛逆的姿态,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然而,在他的狂放不羁背后,是对人生虚无的洞察,以及对自由的另一种解读。我们将尝试理解刘伶的“醉”,它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无常的清醒认识。 戴凯之的“独往独来”: 戴凯之,这位以淡泊名利、逍遥自在著称的隐士,他的人生选择本身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思。他的“独往独来”,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存方式。我们将探讨他的人生哲学,理解他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如何寻得内心的宁静。 结语:千年风华,不绝余响 魏晋风流,是一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它既有时代的悲凉,也有精神的飞扬;既有文人的风雅,也有人性的复杂。那些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着中国的文化夜空。 《古道遗音》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试图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触碰那些鲜活的灵魂,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心境,去体会他们所面临的抉择。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风流人物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魏晋时期独特的精神气质,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能够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生。 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每一次感悟,都是一次对生命的重塑。愿这卷《古道遗音》,能唤醒您心中对那个遥远而又熟悉的时代的深切共鸣,愿那些千年前的声响,在您的心中,依然回荡不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会轻易给任何一本书打上“值得反复阅读”的标签,但对于这本,我深信不疑。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需要时常翻阅,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精神食粮”。每次重读,我都会注意到之前忽略掉的那些细微之处,比如某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或者某个看似随意的评论中暗藏的历史典故。这就像是品鉴一壶陈年的好茶,初饮是解渴,细品才能体会到其层次丰富的韵味。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气质熏陶,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一种含蓄、内敛而又力量无穷的东方美学,这种对“美”的再认知,是我从阅读中获得的最大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在保持了古籍原貌的典雅与简洁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精妙的对白和场景描绘,读起来如同欣赏一幅工笔画,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毫不拖泥带水。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句形容词的精准运用而停下来反复咀嚼,那种文字的张力,是当代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描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作者的笔触显得极其老道和精准,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只有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出各自的立场和风采。这种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时间,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让人不禁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古典文学抱有敬畏之心,但又苦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及时的“救星”。它的结构编排非常科学,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将注释塞在页脚,让人在阅读时频繁地上下翻找,打断了思路的连贯性。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既保持了文本的完整性,又将必要的解释和考证融入得天衣缝合,让读者在不脱离阅读主线的前提下,随时可以对疑惑之处进行查阅和理解,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沉浸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艰深的古籍,而是在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陪同下,轻松地漫步于历史的长廊,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向导指引方向,让人觉得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摸起来既有质感又透着一股古朴的书卷气。我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简直是加分项。而且,封面那种低调的色彩搭配,让我想起了一些民国时期文人的旧藏,那种审美趣味,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我通常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把这本书摊开在书桌上,光是看着它摆在那里,就觉得心情都沉静下来了。这本书的实体版本,绝对称得上是印刷艺术品,即便是把它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我注意到,书脊的设计也很巧妙,既能稳固地支撑起整本书的重量,又不会因为过分厚重而显得笨拙,可见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评分

初翻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深邃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它仿佛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扇通往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窗口。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言谈举止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气韵、风度和为人处世的精妙学问。我特别欣赏作者(或译注者)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物背景的处理方式,他们并没有用那种生硬的学术腔去解释,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甚至带着几分娓娓道来的语气,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读到某些片段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人物在竹林下饮酒、清谈的场景,那种超脱物外的洒脱感,让人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片刻的喘息和精神的洗礼。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零散的逸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古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