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新书--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

正版 新书--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华,李晓黎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珍稀古籍
  • 集句诗文
  • 清末民初
  • 文化典籍
  • 文献
  • 历史研究
  • 古诗词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1015
商品编码:300215506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书--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
作者 张明华,李晓黎 整理
定价 63.0元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 9787550621015
出版日期 2015-05-01
字数 406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集句是中国特有的诗文创作方式,在战争后 ,传统的诗文创作走向衰落,集句诗的发展却走向发 达,涌现了大量作品。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写的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共收录集句诗、文集(或卷 )约二十种,采用底本多为民国间的刻本、铅印本, 少数为抄本,皆存本无多,非常珍贵。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燕燕于飞,载飞载扬。我觏之子,载起载行。溯 洄从之,河水洋洋。溯游从之,河上乎翱翔。
  燕燕于飞,载飞载鸣。我觏之子,求其友声。溯 洄从之,泉流既清。溯游从之,美如英,美如英。
  燕燕于飞,载飞载止。我觏之子,其室则迩。溯 洄从之,其从如水。溯游从之,君子有毂诒孙子。
  善颂善祷,亦谐亦庄。古坤弟拜读。
  宛转回合,机杼自然。中间借用数燕字,尤极点 化之妙。诗似昌黎伯学《三百篇》诸作,大奇大奇, 是开前人所未有者。衣言拜注。
  客燕赋 燕客于家,今三年矣。进退有恒,春秋匪懈。因 溯其行藏,赋诗以送之,且日明岁之复来也。
  有客有客,日归日归。爰整其旅,薄送我畿。颉 之颃之,云徂何往?琐兮尾兮,胡迭而微?二月初吉 ,杨柳依依。十月之交,雨雪霏霏。无几相见,则具 而违②。口彗彼小星,明星有烂。谓行多露,白露未 唏。相其阴阳,曷至哉?雏雏鸣雁,载离寒暑。彼作 矣,燕燕于飞,归飞提提,颠倒裳衣。何以赠之?其 带伊丝。如彼朔风⑧,飘风发发。顾瞻周道,行道迟 迟。日月其迈,日月其帽。岁聿云暮,毂旦于差,毂 旦于逝,秋以为期。何有何亡?心乎爱矣。不日不月 ,心焉数之?一之日舜发,二之日栗烈。为宾为客, 载饥载渴。搔首踟蹰,我心蕴结①。何以卒岁?靡室 靡家。亦以御冬,陶复陶。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 趾。我田既臧,我客戾止。在水之湄,在河之涣。爰 究爰度,度其夕阳;既往既来,来方裎祀。蚕月条桑 ,四月秀荽。以御宾客,以永今朝。可与晤语,于焉 逍遥。言就尔居,尔还而入。爰得我所,我歌且谣。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于焉嘉客,在前上处 。下上其音,西南其户。保其家室,室家臻臻②。制 彼裳衣,衣裳楚楚。六月食郁及奠,七月烹葵及菽③ 。今夕何夕?有客宿宿。以雌以雄,载生载育。绵绵 翼翼,庆既令居。子子孙孙,作为式毂。兼葭苍苍④ ,零露滚滚。八月剥枣,九月肃霜。南方之原,北风 其凉。无木不萎,何草不黄?蠕蛸在户,蟋蟀在堂。
  有客信信,好乐无荒。悉率左右,左右陈行。不留不 处,将翱将翔。胡然我念之?兴言出宿。行与子逝兮 ,怀允不忘。之子于归,美如英美如英。自我不见, 思无敦思无疆。西有长庚,东有启明。惟日不足,而 月斯征。譬彼舟流,泛泛其影。于时庐旅,穆穆厥声 。胡逝我梁?瞻望弗及。朝宗于海,士揣其行⑤。子 宁不嗣音?以兴嗣岁。谁从作尔室?母弃尔成⑥。悠 悠我里,洵美且仁。我有嘉客,于何其臻?噬肯来游 ?俾立室家。在河之浒,不遑启处。从以孙子,率土 之滨。勉尔遁思,无沦胥以败。不我遐弃,以保明其 身。适彼乐郊,予忖度之。于谁之屋,日为改岁?子 之还兮,维暮之春①。
  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吾愿巢幕上者,多托宇下 以为安宅。钱古坤注。
  后燕来巢赋并序 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岁故复来者。徐子日:诚 哉是言也!余筑室于兹,于今三年。始吾见斯燕之来 也,见其巢且育也,兹又见其来也,非《诗》所谓“ 笑言晏晏②,信誓旦旦”者乎?于是重感而赋: 秩秩斯干,悠悠我里。春日迟迟,河水弥弥。有 蒲与荷,维桑与梓。洵美且都,不远伊迩。自南自北 ,雏雏呜雁。式遄其归,既往既来。燕燕于飞,曷又 怀止?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不日不月,载渴载饥。山川悠远,德音莫违。敷时绎 思,思无疆。曷其所有③?以兴嗣岁,岁其有。岂日 无衣?子有衣裳。织文鸟章,令仪令色,载玄载黄。
  服其命服,行彼周行。岂敢定居?劬劳于野。会言近 止,降观于桑。展如之人兮,乃眷西顾。胡然而天也 ,出自东方。以社以方,方社不莫。惠然肯来,厥声 载路。岂不夙夜?夙夜必偕。见此邂逅,邂逅相遇。
  十亩之间兮,十亩之外兮,聊可与娱;缁衣之好兮, 缁衣之宜兮,以永终誉。适我愿兮,云谁之思?洵有 情兮,维子之故。子惠思我,岂不尔思?或降于河④ ,或饮于池。苟无饥渴?可以栖迟。以永今夕,以永 今朝。三岁贯女,薄采其芹,薄采其藻,五日为期。
  自昔为何⑤?敝予又改造兮,敝予又改作兮。其则不 远,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有纪有堂,思辑 用光。以似以续,不愆不忘。其命维新,求尔新特。
  不尚有旧,率由旧章。无封靡于尔邦,小心翼翼;尚 不愧于屋漏,降福穰穰。终不可谖兮,相在尔室;永 以为好也,毋逝我梁。殖殖其庭,哙哙其正。入此室 处,求其友声。胡为乎泥中?陶复陶,以对于天下 。载飞载鸣,无贰无虞。由来无弃①,有严有翼。时 靡有争,昏以为期。乃安斯寝,卜云其吉。永观厥成 ,夜如何其?甘与子同梦。岁亦阳止,毋忝尔所生。
  莫高匪山,有灌者渊。爰得我直?聊乐我员。河上乎 翱翔,在此无敦。予日有先后,不遐有愆。载好其音 ,德音秩秩。式歌且舞,屡舞仙仙。俾尔昌而炽,俾 尔炽而昌。以开百室,知子之好之,知子之来之,于 今三年。
  集偶尤巧,治笔亦尤轻。琴西注。
  就上篇而引伸之。前况创业,此喻守成,各有真 意,不徒以善集《葩经》见长。钱古坤注。
  ……

   序言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穿越时空的文脉回响》 一、 溯源与梳理:为何是“集句诗文”? “集句诗文”这一概念,并非现代语境下的凭空捏造,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文创作手法。在古代,诗人们便常以“集句”的方式,巧妙地将前人名篇中的诗句重新组合,赋予其新的意境和生命。这种创作形式,不仅是对经典的高度致敬,更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要求作者对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烂熟于心,同时具备卓越的组合能力与再创造的巧思。 到了中国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文化思潮的涌动,诗文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在传统的诗词创作之外,一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意境与情怀的集句诗文形式,在部分文人雅士中悄然兴起。他们借助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形式,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时代心声,评论社会现象,甚至进行学术探讨。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所辑录的,正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由一批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所创作的集句诗文。这些作品,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其中个体的思绪与情感。 二、 珍稀与稀见:何以珍贵? 本书之所以冠以“稀见”二字,绝非浪得虚名。在史料浩如烟海的近现代中国,有无数珍贵的文献资料或因年代久远而湮没,或因流传范围狭窄而鲜为人知,或因其内容特殊而不易被大众所接触。《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正是从海量的信息中,发掘出那些被时间之沙所掩埋,却蕴含着独特价值的集句诗文作品。 这些作品的“稀见”体现在多个层面: 作者的稀见性: 编者搜罗了大量非主流、非大众熟知的文人墨客的作品。他们或许并非如鲁迅、郭沫若般家喻户晓,但他们的创作同样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其思想的独立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在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 流传的稀见性: 许多作品的原件可能仅存于私人收藏、零散刊物、未公开手稿之中,其数量极少,获取难度极大。本书的汇编,使得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字得以重见天日,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容的稀见性: 集句诗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作门槛,而近现代的集句诗文,往往在题材、风格、立意上,又较之古代更加多样和深入。本书收录的作品,可能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晦评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思,或是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这些都是研究近现代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的独特切片。 文献的稀见性: 即使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也可能因其发表刊物的停刊、保存条件不善等原因,导致原刊难以寻觅。本书的辑录,是从源头上整理和保存了这些珍贵的原始文献。 三、 近代珍稀:时代的烙印与文人的风骨 “近代”是本书最为核心的时代定位。中国近现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屈辱与抗争、迷茫与觉醒、保守与革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笔墨,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中的集句诗文,无不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 忧国忧民的时代之声: 许多作品通过集句的方式,巧妙地将古典诗词中表达家国情怀、民族危难的句子,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强烈的时空对话。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渴望。这种含蓄而又深沉的表达方式,是近现代文人特有的艺术风格。 思想碰撞的时代回响: 近代中国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西方思潮涌入,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对自身文化、对未来道路的思考,也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本书中的集句诗文,可能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思想的“集取”,折射出作者对这些思想的汲取、消化,乃至批判与融合。 个人情怀的时代投射: 即使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无法完全脱离时代的背景。个人的喜怒哀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交织在一起。例如,在战乱年代,个人的离别之痛,可能承载着家国破碎的哀伤;在变革时期,个人的理想失落,也可能映照出时代转型期的困惑。 这些作品所展现的文人风骨,并非一成不变。有些作者坚持着传统的文人操守,以笔为剑,针砭时弊;有些则在新旧交替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本书的辑录,正是为了呈现这种丰富而立体的文人形象。 四、 诗文集:集句的力量与创新的艺术 “集句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魅力在于“集”与“创”的精妙结合。 “集”的学养: 能够成功进行集句创作,首先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对历代名家名作了然于胸。他们必须能够从海量的诗句中,精准地挑选出意境贴切、语言精炼的佳句。这种“集”,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养展示。 “创”的巧思: 仅仅堆砌名句,不足以称之为创作。真正的集句艺术,在于“组合”的力量。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语序调整、意境的重新搭建,将原不相关的诗句,组合成一篇意蕴新颖、情感饱满的独立作品。这种“创”,是对作者艺术才华和审美判断力的考验。 “集句”的独特魅力: 出人意表的巧合: 有时,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在新的组合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惊喜感。 含蓄深远的意境: 集句诗文往往具有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意境。它不像直抒胸臆那样露骨,而是通过借用前人的语言,赋予其新的含义,让读者在品味中获得更丰富的联想和感悟。 致敬与传承: 集句是对前人智慧的致敬,是对文学传统的传承。它通过一种“古为今用”的方式,让经典的生命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的光彩。 挑战与创新: 在近现代,集句诗文的创作,更是挑战和创新并存。如何在继承古典精粹的同时,融入时代的精神,表达现代的感受,是近现代集句诗文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 本书价值与阅读指南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献汇编,更是一次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近现代文学史中被忽视的宝贵财富。 学术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通过对这些集句诗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文人的创作手法、思想倾向、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如何与时代进行对话。 文化价值: 本书让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文坛星辰,以及他们留下的璀璨篇章,得以重现。它有助于公众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多元面貌,感受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 艺术价值: 即使是不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普通读者,也能在阅读本书时,体验到集句诗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欣赏作者如何“化用”前人诗句,创造出新的意境和情感,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文化享受。 阅读本书,建议读者: 1. 留意作者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意涵。 2. 品味集句技巧: 关注作者是如何选择和组合诗句的,体会其中的匠心独运。 3. 体味时代气息: 尝试从作品中捕捉近现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社会思潮和人文精神。 4. 联想原作意境: 如果可能,可以尝试查找被集取的原诗句,比较其在原作和本书中的不同含义,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第二辑)》是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像一位来自远古的信使,穿越时空的阻隔,为我们带来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激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翻开本书,就是走进一个尘封的文学宝库,去倾听那些穿越岁月的文脉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简直是研究史料的“导航图”。我最欣赏它对于不同主题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做到了既有宏观的框架,又不失微观的精妙之处。比如,它将那些看似零散的诗文集按照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脉络进行了梳理,这对于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流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原本以为是杂乱的碎片,经过整理后,竟然能串联起一条清晰的线索,犹如探寻迷宫的指南针。这种高屋建瓴的编纂智慧,让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中迷失方向。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进行了深层次的结构重塑,这才是真正体现了“丛刊”的价值所在——提炼、组织、呈现。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安静的震撼”。它没有花哨的导读,没有煽情的序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那些尘封已久、首次得以系统呈现的文稿之中。读完几篇之后,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士人们在茶馆、在书斋里低声吟诵的场景。这些集句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们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对文人交往的记录,比正统的编年史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们是历史的侧影,是正史之外的“温度计”。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们能够绕开官方修史的刻意雕琢,直接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真实的情感波动和精神困境。对于想要深入挖掘特定领域文化史的学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箱”和“灵感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觉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特地观察了字体选择,宋体和仿宋的搭配非常经典,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烘托了史料的严肃性。尤其是一些需要引用的古籍文献部分,采用了特定的字体和间距处理,清晰易辨,看得出编辑团队在细节打磨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分量感也恰到好处,让人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凝固的时光。对于我这种有轻微“藏书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资料的集合,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实体物件。即使只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的存在也是一种无声的叙事,一种对历史文献的最高敬意。翻阅过程中,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让枯燥的史料阅读过程都变得愉悦起来。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注释系统简直是为“重度使用者”量身定制的。我讨厌那种动辄跳页查找注释的阅读方式,会极大地打断思绪。然而,这本书采用了页脚详细注释的方式,同时还辅以必要的背景介绍,使得阅读过程极为流畅。那些涉及典故、人名、地名的解释,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啰嗦地占用版面,也没有吝啬于提供关键信息。更棒的是,它对一些生僻的引语或典故,还提供了简要的出处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理解古文的门槛。对于我这种需要带着批判性眼光去审视史料的人来说,这种详尽而又不干扰主文的注释方式,无疑是最好的设计,让我在专注文本内容的同时,随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支撑性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价值高得有些出乎我的预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核对其中几篇重要诗文的出处和注释。令我惊喜的是,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定论的史料,在这里找到了更早、更权威的引证版本。编纂者显然是下了血本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工作,很多细微的字词差异都被标注了出来,这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个地方志记载的几首题咏诗,以往的版本总是有一些脱漏或误抄,而这本丛刊提供的版本,在关键的几个字上都与我手头上的地方志手稿版本高度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后续研究的信心和准确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把关,体现了极高的文献学素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