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2辑: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 | 
| 作者 | 潘德舆,慈 整理 | 
| 定价 | 35.0元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21299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211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清嘉庆道光年间*名诗文家,有《养一斋集》。《潘德舆家书与日记(外四种)》为整理出版潘氏家书、日记,为研究潘氏生平及清中后期文人交游提供了丰富材料。另本书还收有清末民国时期淮阴地区名流的几种日记、自编年谱等,亦为了解及研究近现代淮阴地区的文人交游、社会历史等提供了文献资料。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君博闻强识,于书无所不读。独不喜宋、明儒先书及浮屠家言,谓其虚诞无当。持身虽若铁荡、不桎束迂谨,而中有介然不可夺者。骈散文、诗词道逸渊懿,淮士无出其右。刊定《剑客类稿》,凡散文二卷、骈文二卷、诗八卷、词二卷,欺生随笔二十二卷,墨脞一卷。尤深于史,棼乱脞遗,史所荒忽者,栉剔香集,识之尤悉。著有《十国杂事诗》十卷、《十六国杂事诗》十六卷、《后梁书》二十卷、《北辽书》九卷、《辽进士考》二卷、《季明封爵考》一卷、《檀香山岛国志》十九卷、《勺湖志》十六卷。又译出《安南史》、《朝鲜近世史》、《印度杂事》、《彼得传》、《泰西名家略传》若干卷。钩沈撮异,撰录悉有义法。它所著有《补陈书》、《州郡志》、《西辽纪事》,丁乱稿佚,晚亦未能重辑也。呜呼!以君丰才啬遇,使研悦缮心之经术,宜亦可淡然以著述自娱也。君既不屑屑自揪抑,高气迈往。膺世变、遘厄塞,良不能无望。而播糠积薪九等表之下中、下下者,崛郁鳞起,益令君无所抒其愤慨,终已不获一展,岂非柄世者之咎哉! 君生于清光绪元年乙亥九月二十二日,卒于民国二十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年五十有七。配刘孺人。 子男五人:嗣孟、嗣雍、嗣曾、嗣开、嗣言,均隽迈有君之风。女二人:嗣昭、嗣光。孙二人。 君与予姊丈徐粹甫雅故,予因获交于君。君初至金陵,馆贵池刘氏。予与刘氏群从昆季稔,过从尤数。光、宣间金陵多寓公耆彦,登临文燕,往往有予两人踪迹也。不三十年,知旧漂零垂尽。君既连蹇不得志,予亦无力以振起君。尝一强君入焦山,商略地志,君已病矣。蹒跚扶掖,渡江登松寥阁,抗声论方志义例,诵述骈溢,盛气盖一座人。一座人咸震耸莫能难。君既不乐山居,馆谷又不时给,展转扶病归,拾敝纸贻书诀予,潦草不可辨。其后遂不通问。予为君传,仿佛君生平,溯畴曩写心谈艺之概,乃邈然不可复再也。悲夫! 学界对于毛元征的知晓,大约多因其《北辽书》等史学著作,而于《惶恐零丁》及《炳烛录》两种日记,上引柳诒征先生为其所作小传并没有提及,大约连柳先生也不曾见过,甚至不曾听过。 《惶恐零丁》记录了民国九年(1920)春其卸任涪陵查验局长,转任奉节查验局长后的一系列惊险遭遇,以及离任返淮城后短暂的栖居生活。其中记川、鄂两军火并之因果过程尤详。返淮期间与词人桑遇赓( 字湘渔,有《靡施词》传世)、文化学者王光伯(《河下园亭记续编》的作者)、政要郝崇寿(字砚樵,民国初江苏省众议员)等人的交游酬酢,更是我们今天具体了解这些人不可多得的手材料。 《炳烛录》记录的时间内容稍为庞杂,主要是:民国十四年(1 925)初秋,从次子毛雍在北京生活一个多月的耳闻目睹;之后南下进入江苏省财政厅任秘书数月的倜傥经历;附录民国十二年秋、民国十五年春季某月十天在山阳的作为。其中以秘书生涯之见闻具文献价值。 该录所记交游,有政客,有文士。笔者感兴趣的是其与梁荚、仇墚、欧阳渐等文化名士的交往。~ (1865--1927),字公约,号饮真,室名端虚堂。江都人,光绪间诸生,久客金陵。擅画,尤善绘芍药、菊花,有“梁芍药”之誉;工诗,有《端虚堂诗稿》二卷传世。汪辟疆赞其“诗才甚隽”(《光宣以来诗坛旁记》)。(1873--1945),字亮卿,一字述庵,南京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宣统元年拔贡。归国后任南京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创设栖霞乡村师范分校。执教严格,爱才若渴,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即蒙其提携成长。晚年始着力填词,与石凌汉、孙溶源、王孝煌号称“蓼辛社四友”,著称词坛。欧阳渐(1871—1943),字竞无,江西宜黄人。早岁醉心理学,中年追随杨仁山研习佛学,从事佛学教育,终成一代宗师,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吕潋、蒙文通等皆出其门下。截止目前,未见有人为梁茭、仇垛作年谱,欧阳竞无有简谱而已。毛元征所记与他们这段时间的详细交往,必将作为研究他们生平的原始材料。 该录所记传闻,或撮述前朝载籍,或实录时贤转说,真伪杂糅,有些在今人看来颇为荒诞不经,甚至具有迷信色彩,如八月十二号记谭少南与王蕴之所言。但是我们如果置换视角,把它们认作二十世纪初的民问传奇,那么这些记录又何尝不具有民间文学史料的价值? 以上仅就本人兴之所至,对几部文献的价值进行窥斑见豹式的扫描。相信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自可从这些原始材料中各取所需,无待本人继续饶舌。 淮上藏书家陈畏人(1883 1970),本姓史,名宗书,字鉴庭,五岁时过继给姨夫陈纪元之后,改名畏人。潘德舆夫人史氏,即陈畏人曾太姑。潘德舆《养一斋日记》、《养一斋家书》、《北行日录》及毛元征《惶恐零丁》、《炳烛录》等五种,原均藏于其手。陈畏人去世后,所有藏书归其次子陈慎侗(1910— 2010)。陈慎侗去世以后,家藏古籍由其后人捐赠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P10-12 | 
| 序言 | |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清末民初小说研究的专著,它以一种极其新颖的视角切入了文学史的断层期。作者似乎对当时的报刊杂志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他不仅分析了主流作家的作品,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当时流行但后来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通俗小说和“小报”文学。这种对“边缘”文本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思想流变的理解。比如,作者通过分析几部连载小说的情节转折,巧妙地论证了大众对于政治变革的期待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和引导的。书中的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每当引用到某个具体章节或某一期某家报纸时,都会附上精确的期号和页码,严谨得让人佩服。读完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大众文化层面的细微变化,才是理解社会结构性转折的关键钥匙。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绝不是那种只有业内人士才看得懂的“天书”。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近代中外关系史特别感兴趣的“业余发烧友”,而这本聚焦于192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前后活动细节的史料汇编,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汇集了当时各国使节的私人信函、内部会议记录的摘译,以及中方代表团内部的争执备忘录。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国际场合,中方在某些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通过阅读这些一手资料,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复杂博弈——那不仅仅是外交家的策略问题,更是国内不同政治派系对国家利益理解存在巨大分歧的体现。那些关于会议间隙的非正式会谈记录尤其精彩,充满了火药味和试探,展示了外交舞台背后更为真实的一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人性的弱点是如何共同作用于重大历史节点的。阅读体验极佳,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让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外交图景有了更深刻、更细致的体察。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氛围,就必须去追溯那些塑造了知识分子心性的早期教育经历。因此,我最近在读一本非常独特的书——《近代著名学者求学生涯口述史料选编》。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一群在清末民初成长起来的大学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它收录了他们关于私塾学习、科举废除后的新式学堂体验,以及留学期间最初的文化冲击等回忆片段。文字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流淌着旧时代知识结构瓦解和新思维萌芽的阵痛。比如,一位法学大家回忆他如何被迫放弃经史子集,转而学习“格致”时的那种内心挣扎,读来令人唏嘘。这套书成功地将宏大的时代变革“缩小”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中,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溯源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参考书,其价值远超一般的研究专著。
评分这本《中华民国史料拾遗》绝对是历史爱好者心中的一块宝藏。光是看着目录里那些繁复的条目,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那些关于辛亥革命前后各派系间的往来书信、秘密电报的影印件,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现场的任意门。我尤其着迷于那些早期的社会调查报告,它们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民初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和底层民众的挣扎,那种鲜活的历史质感,比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要震撼得多。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官修史料,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比如,其中收录的几份地方士绅对新政的态度转变记录,清晰地勾勒出了传统与现代交锋时的复杂心态,读来令人深思。整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相当考究,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学者来说,这种清晰的索引和可靠的文献来源标注,是极大的便利。能将这些散佚的、原本难以获取的珍贵文献汇编成册,对推动相关研究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变迁的学术文集,可以说是茅塞顿开。过去我对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权力下放和地方自治的研究,总觉得文献链条断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但这本书集合了几位不同领域专家的成果,从税收制度的改革、乡绅阶层的再组织,到新型基层政治精英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剖析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团练”转型的论文,它细致地描述了地方武装力量在国家权力衰弱时如何逐步渗透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的过程。作者的分析非常精妙,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中央—地方”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了村社一级的权力网络之中。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后来国民政府推行“训政”的复杂性和阻力,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这本书的论点层层递进,逻辑缜密,是严肃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