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传世经典:论语典藏(彩图版)
定价:69.00元
作者:韦单丹,肖桓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50216020
字数:
页码:48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世经典:论语典藏(彩图版)》以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以及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为底本,综合各家学说,采撷精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够全面了解《论语》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各家的解读特色,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提供方便。为了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传世经典:论语典藏(彩图版)》还对论语的原文进行了注释、翻译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融合古今的平台。同时书中插配了大量的与孔子生平事迹相关的图片,进一步开阔读者视野。
目录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虎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一:史记·孔子世家
附录二:孔子弟子小传
作者介绍
文摘
学而
  《学而》是《论语》篇的篇名。《论语》原本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一篇章句的开头两字或三字做篇名。本篇共十六章,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讲了君子应该“务本”的道理,并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邢曰:“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王肃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皇侃曰:《白虎通》云:“学,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时者,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言人不学则已,既学,必因仍而修习,日夜无替也。
  朱熹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包咸曰:同门曰朋。
  皇侃曰:同处师门曰朋,同执一志为友。朋,犹党也,共为党类在师门也。友者,有也,共执一志,绸缪寒暑,契阔饥饱,相知有无也。自,犹从也。《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江熙曰:君子以朋友讲习,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远人且至,况其近者乎?道同齐味,欢然适愿,所以乐也。
  程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朱熹曰: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何晏曰: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皇侃曰:此有二释:一言古之学者为己。己学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此是君子之德也。又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
  李充曰:君子忠恕,诲又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学者,始于时习,中于讲肆,终于教授者也。
  程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朱熹曰: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又曰:君子,成德之名。
  注释
  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指孔子。
  说:通“悦”,高兴,喜悦。
  愠:怨恨,愤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解读
  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说”“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在提高个人修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孔子这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开阔。
  今天,我们品味孔子的这段话,说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彻,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养、接受磨炼,个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但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何晏曰: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
  熊埋曰:孝悌之人志在和悦,先意承旨。君亲有日月之过,不得无犯颜之谏。然虽屡纳忠规,何尝好之哉?今实都无好而复云“鲜矣”者,以好见开,则生陵犯之惭:以犯见塞,则抑匡弼之心。必宜微有所许者,实在奖其志分,称论教体也。故曰“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之人,当不义而诤之,尚无意犯上,必不职为乱阶也。
  朱熹曰: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何晏曰:本,基也。基立而后可大成。
  包咸曰: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朱熹曰: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注释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
  弟:通“悌”(tì:),敬爱兄长。
  鲜(xiAn):少。
  仁:仁爱,爱人,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高的道德境界。
  译文
  有子说:“如果他为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者就很罕见:不喜欢冒犯长者却喜欢作乱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道的根本。”
  解读
  “仁”是孔子学说的基本概念,是孔子关于人性构造的理想范畴。有子的这句话集中反映出了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仁”与“孝”的关系。有孝就有悌,它们是两位一体的。有子从为人立身之本出发,认为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孝悌之心。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他就会很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正确位置,既不会冒犯尊长,更不可能造反作乱了。这样,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
  就眼下而言,且不说仁,就单单一个“孝”字就能感受家庭观念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地位。孝心在我们现代还重要吗?我们怎样尽孝心呢?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分散在五湖四海,各自为自己的前程忙碌着。我们有没有在某个没有应酬的夜晚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呢?有没有想起他们那爬满皱纹的脸和那颗永远牵挂你的心呢?会不会在梦中被父母的呼唤惊醒,而在午夜时分泪流满面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不得不为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四海漂泊,到异乡去寻找我们的天地和梦想。守候在父母身边尽孝,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梦了。林语堂先生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古人常说人生的一大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事业有点成就后,再转过身来想到父母,这时他们已经垂垂老矣,来日无多了,这是多么让人遗憾和悔恨的事啊!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让我们一起为的父母祝福吧!这或许是现代人能表达孝心的方式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包咸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少能有仁也。
  张凭曰:仁者,人之性也。性有厚薄,故体足者难耳。巧言令色之人,于仁性为少,非为都无其分也,故曰鲜矣有仁。
  王肃曰:巧言无实,令色无质。
  程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朱熹曰: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注释
  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是指为了讨好别人而采取的恭维态度。
  译文
  孔子说:“言辞巧辩,装出相貌和悦的样子的人,是很少能具有仁心的。”
  解读
  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当时小人丑恶的嘴脸。当孔子之世,下级的官僚为了讨好上司,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孔子以为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是难以具有忠厚仁德之心的。相反地,孔子认为倒是那些不善言辞、做事坚持原则、一板一眼的人更接近仁。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这种极高的道德不是靠言语所能装饰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的。
  巧言令色的人就是今天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作为弱势的一方,依附强势来获取利益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作为独立的人,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你获取那点微薄利益的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做人没有了尊严,就像太阳失去了炽热的光芒,江河失去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还能称其为太阳和江河吗?蝇营狗苟地活着,每天为了二两肉一斤米,值得吗?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是依靠自己实际的能力和诚实的劳动来获取东西。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能得势一时又岂能得势一世?老老实实做人,平平淡淡生活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有的态度。没有什么比内心的踏实和安定更重要,也没有什么能比问心无愧更让人自豪的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何晏曰: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尹焞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
  谢良佐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朱熹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注释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附近)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是孔门中年少的弟子。
  省:检讨反省自己。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
  解读
  这是孔子弟子曾参的一句话,其核心就是自我反省。儒家的学说非常重视反省,可以说反省是人的理性自觉达到高度后的产物。曾子提出了具体的反省内容:我们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啊?我们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很守信用呢?我们是不是只听老师传授知识,而自己不复习呢?这些反省的内容都是曾子日常的主要工作,他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减少失误和纰漏。然而要做到这点却需要极高的自觉性和很大的勇气。
  然而人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失去自我:当我们稍有点成就时,会飘飘然不知自己为何许人也: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又会妄自菲薄,自怨自艾。等到夜深人静,一切繁华和喧嚣都悄悄隐去,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静坐常思自己过”,今天哪些事做对了?对在哪里?哪些事做错了?错在何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在于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细小的环节上,而只有当大脑处于相对冷静的状态下时,才能明察秋毫。人们需要反省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主观原因,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在个性和智慧方面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二是客观原因,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中,别人的言论和判断都可能对你产生影响,导致你的行为可能出现错误。想脱颖而出成为的人物,就必须时刻反省自己。
  ……
序言
作为一名对中国哲学史略知一二的业余爱好者,我对比过市面上几家不同的《论语》版本。坦白说,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行文枯燥,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通俗化”,牺牲了原著的精确性。这本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既有足够的学术严谨性来支撑其内容的可靠性,又通过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现代汉语释义,确保了阅读的流畅度。我特别关注了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翻译和阐释,比如“君子”、“中庸”等,发现其处理得非常谨慎和到位,既没有妄加揣测,也没有简单化处理。这种对文本的尊重,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体会,它让你相信,你正在接触的是一个经过精心打磨和考量的权威版本,而不是一个匆忙拼凑的产物。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给家里的小辈做个文化启蒙,但没想到自己先沉迷进去了。我试着让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翻阅,他原本对这种“老古董”是抗拒的。但是,当他看到那些色彩鲜明、内容贴合他日常学习生活的实例对比时,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比如书中用现代校园的师生关系来类比“弟子”之间的互动,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承,更在于“转化”——如何将古代的智慧,有效地转化为当代人可以理解和应用的道德指南和行为准则。它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只是一本“学问书”,更像是一本“生活说明书”,只是这本书的说明书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并且永远不过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太精美了!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里蕴含的文化重量。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摸起来滑而不腻,印着彩图的部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慢慢翻阅。那些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它们仿佛是穿越时空的窗口,将古人的生活场景、思想的意境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描绘孔子周游列国时所见景色的那几页,那种山高水远的苍茫感,配合着细腻的笔触,让人在阅读文字之余,也能获得视觉上的极大享受。而且,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样的用心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它自身散发出的那种古典韵味,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书香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典藏”二字名副其实,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厚重而又亲切的陪伴。我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所有书的人,我更习惯于“慢读”——每天只读一章或者只琢磨其中的一句。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适合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每一章的篇幅适中,即便是在通勤路上,也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思考。更妙的是,书中的彩图和注释,总能在你不经意间提供一个锚点,让你从纷繁的思绪中迅速回归到文本的核心。我发现,当我带着某种特定的困惑去翻阅它时,总能找到与之呼应的段落,那些跨越千年的教诲,总能提供一种宁静的力量。它不强迫你接受,而是邀请你一同探讨,这种开放式的对话感,是很多严肃的学术著作所不具备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一种敬畏和探索的心态,但过去阅读一些古籍时,常常因为文字的晦涩和缺乏直观的参照而感到力不从心,读几页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然而,这本书在解读和呈现上做到了极佳的平衡。它似乎懂得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在保持原文神韵不失的前提下,融入了现代的注释和一些生动的场景解析。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典故时,所采用的那种抽丝剥茧的方式,让人豁然开朗。比如书中关于“仁”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引用多个场景和弟子的不同问答,展现了这一核心思想在不同情境下的丰富内涵。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智慧,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孔夫子就坐在我对面,循循善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