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全二册) 9787532579792

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全二册) 978753257979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弃疾,邓广铭 笺注 著
图书标签:
  • 稼轩词
  • 辛弃疾
  • 宋词
  • 词学
  • 文学
  • 诗词
  • 典藏
  • 笺注
  • 古籍
  • 宋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9792
商品编码:3002207201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全二册)

定价:178.00元

作者:辛弃疾,邓广铭 笺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2579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值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60周年之际,《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典藏版首批推出四种足以代表中国古典文学*成就和古籍整理*水平的李白、杜甫诗和苏轼、辛弃疾词。谨以此书纪念为古籍整理作出贡献的前辈。一代英豪辛弃疾,人称词中之龙。邓广铭先生以其在研治辛稼轩及辛词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陈寅恪先生誉其为新宋学之建立“*有功之一人”。今将《稼轩词编年笺注》收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典藏版,颇具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的学术成果。

目录


增訂三版題記初版題記稼軒詞编年箋注序(附:附記)略論辛稼軒及其詞(附:後記)例言卷一:江、淮、兩湖之什 共詞八十八首 起南歸之初(一一六三)迄宋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卷二:帶湖之什 共詞二百二十八首 起宋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迄宋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卷三:七閩之什 共詞三十六首 起宋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迄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卷四:瓢泉之什 共詞二百二十五首 起宋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迄宋寧宗嘉泰二年(二一〇二)卷五:兩浙、鉛山諸什 共詞二十四首 起宋寧宗嘉泰三年(二一〇三)迄宋寧宗開禧三年(二一〇七)卷六:補遣 共詞二十八首附錄一 諸家贈酬詞附錄二 舊本稼軒詞集序跋文稼軒詞索引再版後記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一生力主抗金。其词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稼轩词编年笺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有《邓广铭全集》。

文摘


序言



《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全二册)》一书,集结了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全部词作,并以编年体例,对每一首词进行了详尽的笺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精装典藏,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理解稼轩词的权威读本。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细的考证功夫,它不仅仅是对辛弃疾词作的简单汇集,更是一部集词源、词史、词学理论于一体的学术著作。 上册: 辛弃疾生平与时代背景: 详细梳理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他少年投身抗金事业,到中年抱负难展,再到晚年归隐,层层剥茧,勾勒出这位伟大词人的精神轨迹。同时,深入分析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金元势力交替、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背景,阐释了这些宏大历史事件如何深刻影响了辛弃疾的词风词旨。 编年体例阐释: 详细说明了本书采用编年体例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解释了如何通过考订词作的创作年代,来呈现辛弃疾词风的演变,以及其思想情感的起伏与发展。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辛弃疾一生不同时期创作的词作,体会其在不同境遇下的心路历程。 辛弃疾早期词作笺注(约1162-1178年): 集中呈现了辛弃疾早期的词作,这一时期的词,多表现其慷慨激昂的抗金抱负,意气风发,充满“金戈铁马”、“扫胡虏”、“恢复旧山河”的豪情壮志。笺注部分,将对词中的典故、用词、意象进行逐一辨析,如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来源、情感寄托进行深入解读,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豪迈气魄进行细致分析,力求还原词作创作时的历史语境和辛弃疾的真实情感。 辛弃疾中期词作笺注(约1179-1194年): 这一时期,辛弃疾的仕途屡屡受挫,抱负难以施展,词风也逐渐显露出忧愤、沉郁的一面。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虽有壮志,但已带上些许无奈与悲凉。笺注将侧重于梳理词作中“零落”、“残生”、“悲歌”等意象的深层含义,探讨辛弃疾如何在这种政治失意中,依然保持其爱国情怀,并转化为更深刻的艺术表达。同时,也会分析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由此产生的更为成熟、内敛的艺术风格。 附录: 可能包含辛弃疾年谱、主要交游人物介绍、相关史料等,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视野。 下册: 辛弃疾晚期词作笺注(约1195-1207年): 辛弃疾晚年,虽已退居乡里,但报国之心未泯,词作多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超然体悟。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现实与梦境结合,展现了词人虽年老,但壮志不减的英雄气概。笺注将深入剖析这些词作中“归”、“老”、“山”、“月”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辛弃疾如何在晚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用词作抒发其深沉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词作艺术特色研究: 专门辟出章节,系统梳理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豪放雄健的风格、汪洋恣肆的想象、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其词作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笺注部分会结合具体的词例,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细致的阐释,如分析其如何运用历史典故、山水意象、民歌语言等,来丰富其词的艺术表现力。 辛弃疾词作的文学史地位: 论述了辛弃疾在宋代词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更是将词的题材和表现力推向新的高峰的关键人物。本书将通过分析辛弃疾词对后世词人的影响,来彰显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词学研究动态与方法论: 阐释了本书在编年笺注过程中所遵循的词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考证、版本校勘、历史语境分析、文学批评等,展现了严谨的学术研究过程。 总索引: 为方便读者查阅,可能包含人名、地名、书名、典故等索引,以及词作首句索引等,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1. 权威性: 本书由资深词学专家倾力打造,在考证和笺注方面力求严谨准确,是辛弃疾词研究的权威性参考。 2. 系统性: 编年体例清晰展现了辛弃疾词作的演变脉络,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变迁。 3. 深刻性: 详尽的笺注不仅解释词义,更深入挖掘词作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辛弃疾的个人际遇以及其艺术创造的独特性。 4. 实用性: 精心设计的索引和排版,便于读者查阅和深入研究。 5. 典藏价值: 精装典藏本,设计精美,装帧考究,适合收藏和馈赠。 本书适合读者: 文学爱好者: 想要深入了解宋代词坛巨擘辛弃疾及其不朽词作的读者。 学生与教师: 在校学生、文学专业师生,作为学习、教学、研究辛弃疾词的必备工具书。 研究者: 辛弃疾词研究学者,本书提供的详实资料和严谨考证,将是其研究的重要支撑。 传统文化爱好者: 对中国古代诗词、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深入理解宋代文化和爱国情怀的窗户。 《稼轩词编年笺注(典藏本)(全二册)》不仅是一部词学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气节、爱国情怀和艺术智慧的文化瑰宝,它将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位叱咤风云的英雄词人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面对那些年代久远、注释繁杂的古籍。很多版本注释得过于简略,或者注释的水平参差不齐,读起来总感觉云里雾里的。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的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得当,既提供了必要的解释,又避免了过度干扰主体文本的流畅性。我尤其喜欢那种在关键地方的“笺注”,它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常常会追溯到这个意象在传统文学中的源头,或者揭示作者创作时的特定心境。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词作的感知维度。它不是简单地“翻译”古文,而是在搭建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人精神世界之间的桥梁,让人能更清晰、更深刻地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精妙之处。

评分

我最近在系统性地研究宋代的文学风貌,尤其是那些豪放派大家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科学,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资料,而是很有逻辑地将史料和文本分析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在考证细节上的那种严谨态度,很多地方引用了前人研究的成果,但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让人感觉作者是在跟历史对话,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位词人的深厚情感和扎实的学识积累,那种文字间的功力是模仿不来的。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挖掘出过去忽略的那些微妙之处,对于深化理解词作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境遇,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对于想要真正沉浸式体验那段历史和文学思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可靠的阶梯。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套书,因为市面上同类主题的书太多了,很难找到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读进去的。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腔调,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或者生僻的典故,也能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清楚,不至于让普通爱好者望而却步。读起来的感觉很舒服,节奏掌握得很好,该快的地方一气呵成,该慢下来细品的地方又会给出足够的空间。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佳,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性的充实感,又不失文学欣赏的愉悦性,真的很难得。我常常会忍不住一口气读上好几章,那种被文字吸引住的感觉,很久没有体验过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感觉档次很高。尤其是那种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摸上去还能感受到纸张的细腻纹理,完全不是那种廉价印刷品能比的。翻开扉页,那种选材的用心就更明显了,纸张的厚度适中,光线好的时候阅读也不会反光刺眼,这对长时间阅读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讲究,字体的选择和字号的分配都恰到好处,疏密有致,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神。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装订处,翻了很多次,那种线装的牢固感让人放心,不用担心读着读着就散架了。要知道,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翻阅和查阅的古籍类书籍,制作工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的上限。这套书显然是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去打磨的,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典藏”应有的庄重与精致,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书房的文化氛围。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工具书或者研究性读物,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信息,更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进一步探索欲。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到令人赞叹,它像是一张巨大的、细节丰富的地图,为你标示出了探索这片文学疆域的每一个岔路口。阅读完一部分内容后,我常常会根据书里提供的线索,再去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者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印证,它像一个优秀的向导,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设计,让知识的吸收变得非常主动和有效率。我已经把这本书列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了,每次需要深入挖掘某个主题时,它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点和更扎实的立足点,是提升学术思考深度的必备利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