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是北宋末年**文学家,人称“小东坡”。
其诗工稳精炼,造诣甚高,然一直无人为之作系统整 理注释。唐庚撰,唐玲校注的《唐庚诗集校注》以宋 刊饶州本《唐先生文集》为底本,校以明嘉靖三年任 佃刻《唐先生集》本等四种版本、参校以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详为校勘;注释着重于诠释典故、出处 、意象、人物、地名、事件,征引材料一律详注出处 。唐庚诗历来无人作注,此书可谓具有开拓性质。
前言
眉山唐先生文集序
奏议郎太府寺丞郑总太玉序
弟庾序
温陵吕荣义德修序
唐庚诗集校注卷一 古体诗
内前行
长沙示甥郭圣俞
张曲江铁像诗
湖上
双榕
大熟行
蜑儿歌
蜜果
圆蛤
白小
疟疾寄示圣俞
示蛋
梦泉并序
鸣鹊行
采药行赠梅蟠
锺潭行
取水行
采藤曲效王建体
……
唐庚诗集校注卷二 近体诗
唐庚诗集校注卷三 近体诗
唐庚诗集校注卷四 古体诗
唐庚诗集校注卷五 古体诗
唐庚诗集校注卷六 古体诗
唐庚诗集校注卷七 近体诗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拿到这本诗集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学术深度上的突破。很多旧版的唐庚诗集,往往只是简单地罗列诗作,对于那些涉及典故晦涩或地域性色彩浓厚的篇章,往往一笔带过,让人读来总有隔靴搔痒之感。然而,这部校注本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的注释体系非常庞大且精细,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诗歌意象的解读,那种将诗句置于唐庚的全部创作脉络乃至宋代整体审美风尚中去考察的处理方式,极具洞察力。例如,对于几首描绘山川景色的诗作,校注者不仅标注了地理位置,还引用了当时的舆地志资料进行佐证,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和历史真实性达到了高度统一。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部分争议性篇目的考证过程也展现了出来,这种“带着读者一起做学问”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它没有将研究结果简单地灌输给我们,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们理解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整理汇编”,而上升到了“学术建构”的层面,是每一个真正想深入理解唐庚诗歌艺术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这本《唐庚诗集校注》的出版,无疑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幸事。首先,从装帧和排版上看,出版社显然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质感温润,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不失古雅之气,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校注工作本身的严谨性更是令人称道。唐庚作为一位在宋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其作品流传至今,难免存在一些异本和讹误。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考证和辨析,每一首诗的注释都详实而精准,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的含义,更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的典故、典史背景,甚至对一些难以确定的版本差异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这种详尽的考证,使得即便是初涉唐庚诗歌的读者,也能比较轻松地跨越阅读的门槛,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对于长期从事宋诗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校注本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可靠、更权威的文本基础,可以期待基于此书能催生出更多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关于唐庚生平及其时代背景的文化史工具书,为我们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群像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诗歌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唐庚诗歌的欣赏层次。以前读唐庚,总觉得他的诗句偶有浑厚之感,但总抓不住那种神韵。现在有了这份详尽的校注,许多曾经模糊的意象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对一些用典的解析,比如那些涉及佛禅、道家思想的段落,以前读起来只觉得空泛,现在对照校注提供的背景资料,顿时感觉诗人的思想维度被完全打开了。作者对诗中人物的考订也极为用心,一些只在诗中一闪而过的朋友或贬谪地,校注都给出了详细的地理定位和人物小传,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寻踪觅迹的乐趣。这就像是拿着一张高清晰的地图去探索一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每一个转角都有新的发现。我甚至发现了几首我以前从未在其他选集中见过的篇目,其质量之高,令人拍案叫绝。这套书的出版,可以说为大众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唐庚诗歌深度世界的便捷之门,同时也让那些已经熟读唐庚诗作的老读者,获得了重新发现的惊喜。
评分这部《唐庚诗集校注》在宋诗研究板块中的地位,可以与某些经典文集的研究成果相媲美,它展现了现代古籍整理所应有的学术野心与执行力。我特别关注了它对于诗歌体裁的辨析部分,这对于研究宋代诗律和格律的演变至关重要。校注者不仅标注了平仄韵脚,还在一些罕见或创新的句式上进行了详尽的格律分析,对比了当时其他诗人的处理方法,这为研究唐庚在宋代诗歌革新运动中的具体贡献提供了坚实的文本依据。再者,校注的引文和参考书目系统极为完备,每一条重要的解释后面,都能清晰地追溯到其引用的原始文献,这种透明化的学术展示,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它有效地填补了唐庚研究中长期以来缺乏权威、系统性校注本的空白。可以说,这是一部集考据学之大成、注重文本细微之处的典范之作,是文史学者梳理宋代文学史脉络时,无法绕开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式的学术成果。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有些担心,担心现代的校注工作会过多地“现代化”或“过度解读”古人的作品,从而冲淡了原作本身的韵味。但阅读体验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校注本的风格是极其克制和内敛的,它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注释的文字保持了高度的典雅和简约,绝无冗余的抒情或主观臆断,所有的解释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对于那些情感表达较为浓烈的诗篇,编纂者选择了保留诗歌原有的张力,仅在必要的历史背景或人物关系上进行点拨,让读者可以自由地在诗句中进行情感的投射。这种尊重原作精神、让诗歌自己“说话”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依然是唐庚那份特有的清峻、悲凉与旷达,而不是被过多的文字喧宾夺主。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既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又完美地维护了诗歌的审美距离和历史厚重感,是古典文献整理的典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